張杰
[摘 要]滿漢合璧《射的》成書于清乾隆中葉,闡釋了滿洲習射要領、方法及其精神內(nèi)涵。“射之道”不在力,“德固射所重也”“不以鵠視鵠,以德視鵠”,作者將其對儒家射儀文化的理解與崇尚力量的滿洲騎射要領相結(jié)合,闡明了射箭的精神內(nèi)核,帶有濃郁的儒家文化色彩。習射過程中對于“粗顯”與“精微”的關系、矛盾統(tǒng)一問題的認識、射箭心態(tài)問題的論述,射先正己身,當擔心射箭射不中時,心態(tài)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平衡、出現(xiàn)偏頗,便射不中了;以及“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下學而上達”等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概括則體現(xiàn)了作者的哲學思想與理性思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該書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與作者的仕宦經(jīng)歷密不可分?!渡涞摹穬?nèi)容系滿、漢文對照書寫,體現(xiàn)了清朝“國語騎射”一以貫之的既定國策;從版式和語言文字上看,此書應該先以滿文書寫,后翻譯成漢文。總起來說,滿語的表現(xiàn)力不如漢語,且多用通俗詞匯。其時,滿洲入關已經(jīng)百年,滿文衰微是不可避免的。書中滿文在用詞、翻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亦為考察清代乾隆中葉滿語文面貌的一個面向。
[關鍵詞]滿文;騎射;哲學思想;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8)05-0101-05
《射的》(gabtan i jorin)成書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為滿漢文合璧書寫,目前在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等皆有其抄本或刻本的收藏,本文研究版本為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館藏復印本。關于本書,已經(jīng)有多篇論文對其騎射內(nèi)容進行了研究,但是關于其蘊含的哲學思想方面解讀、語言學方面的特點則論及較少。
一、 作者生平
常鈞(1702—1789),葉赫那拉氏,滿洲鑲紅旗人[1]。雍正四年(1727),由翻譯舉人考授內(nèi)閣中書,累官陜西潼關同知、甘肅安西道、軍機章京、正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刑部侍郎,江西、安徽、河南、甘肅、云南、湖南六省巡撫,三等侍衛(wèi)。乾隆四年(1739),常鈞任安西道,服官數(shù)載,勵精圖治,詳察敦煌、新疆等地情況,著有《敦煌隨筆》《敦煌雜鈔》,極具研究價值。乾隆二十一年(1756),常鈞從征準噶爾,不久任工部員外郎。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于張宏遂案,上以常鈞欺詐,詔革職。三十二年(1767)二月命常鈞自備資斧,往喀什噶爾辦事。五月調(diào)赴哈喇沙爾辦事,三十五年(1770)著《射的》。三十六年(1771)五月受代回京,授三等侍衛(wèi)。乾隆五十年(1785)與千叟宴,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月卒。
常鈞由翻譯舉人入仕,西北邊吏,因軍功先后授八省巡撫,調(diào)補頻仍。其仕宦經(jīng)歷有政績、有過失;前期勤勉、后期昏庸,甚至包庇下屬命案,遂被貶黜。其在各地出任巡撫期間的日常工作按部就班,軍事、河工、修建城墻、學校等諸事是雍乾時期中上層官吏日常政務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其代表了當時由翻譯舉人出身的地方官員這一群體,歷任陜西、甘肅、安徽、河南、湖北、云南及湖南八省巡撫,足跡遍布清代西北、西南、中原、江南各地,是當時巡撫經(jīng)歷的縮影。張廷玉、傅恒、海蘭察、劉統(tǒng)勛、鄂昌、大學士訥親、陜甘總督尹繼善、刑部尚書舒赫德、戶部尚書李侍堯、兆惠皆為其同僚。常鈞系文官出身,處理政務不甚精明,人際關系欠佳;皇帝對其頗有微詞,加之出身,難以進入權力核心階層。常鈞后期被調(diào)任云南巡撫,應該是跟清緬戰(zhàn)爭爆發(fā)、清廷急需用人有關。
二、《射的》射箭之道評析
《射的》成書于常鈞被貶官至新疆期間,全書圍繞射箭主題,以射箭技巧為主線闡述射箭之道。內(nèi)容包括前言、射箭心法、演法(入門次第節(jié)要)以及觀馬圖說四個部分。作者認為“射之道”不在力而在巧,巧則德之慧也?!耙缘拢╡rdemu)為射之要也”。不以鵠視鵠,以德視鵠,把“德”視為重要的修養(yǎng),先修德而后練習射。在書中,作者反復強調(diào)“德”?!吧渲奔础吧涞摹薄暗鹿躺渌匾病?。可見,這本書的宗旨在說德,以射說德?!叭龇拧笔亲髡哂昧ψ疃嗟牟糠?,“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 儒家文化崇尚的是禮射,也即文射,點到為止。且弓有輕重,亦影響射箭的效果,故弓須借助于人力,才能發(fā)揮其威力。作者談到,古人就善于借助弓這種外力,使自己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這是一種巧。古人修身,六藝之一即為“射”,射箭的目的是修養(yǎng)品德。儒家崇尚禮射,而非武力競技、殺傷力的射箭和較量。禮射、武射互相結(jié)合,文武結(jié)合,相得益彰。
(一)射箭心法
射箭心法包括“誠意”“正心”“存神”“養(yǎng)氣”四種方法。在闡述每種“心法”后,作者都援引儒家經(jīng)典名句來對其進行總結(jié)概括,作者的迂儒形象躍然紙上。“誠意”“正心”皆為《射義》中的詞匯,“澤宮選士,司正察儀”均為中原射儀?!耙庵袩o形之射,先用正志直體之功……皆適于道。”作者引用《禮記》中的句子,“欲誠其意,必慎其獨也”。
何為“誠意”?作者在文中寫道,“射時惟存命中之意,此外毫無旁雜,則心地純一,將見誠實內(nèi)充(之后),揖遜外著矣”。若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在射箭之前做足了功課,“不可稍萌茍且放逸之念”“儼然澤宮選士于上,司正察儀于下”,則“意中無形之射,先用正志直體之功,然后每發(fā)一矢靜專動直,皆適于道。所謂‘欲誠其意,必慎其獨也。其在斯乎?”作者似乎將《大學》里的修身思想與射箭第一要領“誠意”作比,“所謂欲誠其意,必慎其獨也,其在于此啊”!在作者看來,射箭所練習的“誠意”有助于自我修身。這部分中心意思是射箭首先要意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才行?!罢摹?,也是《大學》中的詞語,主張修身關鍵在于正心。放平心態(tài),指對心態(tài)的訓練?!八^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其正心。”可見,儒家所說的正心,意思是讓人平衡好心態(tài),心要端正,是一種修身方法?!熬訜o爭,平之象也”“仁者如射,中之道也”。作者將其融入射箭要領中,射箭心態(tài)要保持平和。作者以儒家修身理論來類比射箭,“非言射也,適于射合”。
在“誠意”“正心”之后,射者還要“存神”“神為心之神明”“神與射通”。射,是繹的意思.或者說是舍的意思。繹,就是各自陳述自己的志向,因此心氣平和、身體端正,就能持弓矢穩(wěn)固而瞄準無差;持弓矢穩(wěn)固而瞄準無差,就能射中了。“神者神者,離則去之,舍則存之”。因此說:“做父親的,以為所射的靶心是考驗自己是否夠資格做父親的;做兒子的,以為所射的靶心是考驗自己是否夠資格做兒子的;做國君的,以為所射的靶心是考驗自己是否夠資格做國君的;做人臣的,以為所射的靶心是考驗自己是否夠資格做人臣的?!彼陨浼娜?,各射心目中以為是考驗自己的靶心。因此天子的大射禮叫作射侯。射侯,就是用射禮來檢驗(參射的諸侯)是否能做諸侯的意思:射中就能做諸侯,射不中就不得做諸侯?!梆B(yǎng)氣”對于射箭亦有重要作用。作者闡述了如何用氣,“腳跟無力,一身成為兩橛,安能進乎射之道也”,“力與巧”便鼓舞于氣之中矣,發(fā)則必中。
(二)步驟及方法技巧
“演法”包括“步位”“執(zhí)弓”“扣箭”“開弓”“審固”“撒放”等六個步驟,即身法、手法、指法、眼法;手、眼、身體要緊密配合,掌握方法。這部分是該書的核心內(nèi)容,闡述的亦是射箭的基本步驟,屬于入門方法。其中著重闡述的是撒放,引用的典故亦最多。如“孔子云,射者正己而后發(fā)”,又云,“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每人力量不同,但弓有輕重,用技巧射中彌補力之不足。孔子于雙陽射圃射箭,“觀者如堵”,孟子云,“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晉人之妻關于射箭那番話,作者認為皆闡明了古代“射學之源”。只有掌握了這些技巧,不行其勉強,才能自然,臻于射箭之妙境。作者引用孔孟以及晉人之妻之語,目的在于闡明“射學本源”,射之道在于古人善用巧,即技巧,古人惟就“弓之輕重”“配己力強弱”,以用其巧,使弓之本力毫無留畜?!傲υ诠?,而巧在人,由勉強以循自然?!笨鬃诱莆樟思记?,故德容外露,吸引眾人圍觀??梢?,作者引用這三人的話,目的在于說明射箭中的技巧問題,而孔孟之語的本義是闡明射禮,即君子修身之禮。那么挽強弓,必實有其力,接下來作者繼續(xù)闡述“弓與力配”的問題,力、氣、神、巧,不敢盡力以執(zhí)弓,以留有余不竭,始能于發(fā)射時善用其力與巧。矢與力配,權衡關系,弓箭和手之關系。在這部分,作者善用比喻,比較形象。
全書在講射箭的技巧問題,但在每一心法步驟之后都附上相關的儒家禮射語句,如“射以觀德”“仁者如射”《孟子·公孫丑上》原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射箭,體現(xiàn)了仁的道理。發(fā)射而沒有射中,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反過來尋求自身的毛病罷了。如果對儒家思想沒有了解,是讀不懂作者深意的?!熬訜o爭,平之象也”、“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射箭并不主張把靶心射透,因為每個人的力量不同,體現(xiàn)了公平等。經(jīng)過反復推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全書對于儒家“射禮”思想的引用并不自然。不引用這些語句,作者已經(jīng)清楚明了地闡述了射箭的道理?;蛟S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既大力倡導勿忘民族根本,滿族的武射,又提倡儒家的文射禮儀,文武兼修,這大概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
(三)榆陽射圃觀馬圖說
這部分內(nèi)容系對《射的》的補充。主要觀點為,射箭包括步射、騎射,滿洲為騎射民族,在闡述了射箭技巧之后,作者在此部分還介紹了如何選擇良馬。
三、《射的》所反映哲學思想的研究
《射的》大量引用儒家經(jīng)典語句,反映了儒家思想文化對滿族上層社會的影響,也折射出該書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儒家思想把“仁”(gosin)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作者反復強調(diào)“射以觀德”“仁者(gosingga)如射”,儒家提倡的仁射(文射)與滿族剛勁的武射技法相通,仁射是武射的精神內(nèi)涵,武射是文射的外化與力量之表現(xiàn),文射與武射恰好為“射之道”的兩個方面。
(一)“粗顯”與“精微”的關系
在該書的前言中,作者談道射箭要“以德為鵠”,射以觀(審)德。精且微(隱)。鵠,箭靶中心。作者闡釋為什么取名為《射的》,即射箭的要旨。要旨即鵠也,接著引出作者的觀點:“不以鵠視鵠,而以德視鵠”“德立則中多,故以德為射之要也”“德固射所重也”“以德為鵠,誠哉是言也”。接著闡述德的特征,既有“粗顯”(muwa iletu),亦有“精微”(narhvn somishvn),“粗顯”與“精微”二者的關系,“粗顯”與“精微”實“相須而不相離者也”。朋友批評了他只談“精微”的觀點,作者聞言幡然領悟,“用將粗且顯者復附于后云”?!按诛@”與“精微”為“射之道”和“德行”的兩個方面,二者既矛盾又統(tǒng)一于“射箭”這一行為之中。
如何“以射觀德”?何為“粗顯”,何為“精微”?在前言部分,作者與其“同志”圍繞“德”展開討論,但何為作者所謂的“德”?作者似乎并未就這些問題展開進一步論述,將這些問題提出、點到為止,亦或者是暗含在全書之中,“粗淺”與“精微”的射之道貫穿于全書。
體用關系。在“撒放”部分,作者談到“古人言射,以前拳為體,后拳為用……(julergi nujan be beye obume,amargi nujan be baitalan obume……)已盡于一發(fā)字矣,其發(fā)時前拳絲毫不動,即后拳之發(fā)亦未嘗用力……”射箭中掌握了這種體用關系,則“益知古人之發(fā),如撥機用巧”。北宋理學家程頤認為隱微的理與顯著的象,二者統(tǒng)一,沒有間隙。無形的理,當以物象來顯示其意義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無形之理。所謂一源,即源于一理,理為根本。朱熹進一步發(fā)揮了程頤的這一思想。指出體在用中,用不離體;理在物中,而物不外于理。朱熹把體用顯微的關系,更嚴密地建立在以理為本的基礎上,更系統(tǒng)地解說了體用相涵的統(tǒng)一關系。
(二)心態(tài)問題
正心(mujilen be tob oburangge),也是《大學》中詞語,主張修身關鍵在于“正心”?!八^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其正心?!痹谧髡呖磥恚@一思想“非言射也,適于射合”。當擔心射箭射不中時,心態(tài)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平衡(necin akv),出現(xiàn)偏頗便射不中了。所以,射先正己身,要端正態(tài)度,主要是調(diào)整心態(tài)。射箭時“腳跟必須踏穩(wěn),丁字不成,八字不就……總在有意無意之間(gvnin bisire gvnin akv i dulga ohode…… )若作勢驕矜,難有樣法,而習慣漸成自然,為害不淺”,說的也是練習步法站立時要放平心態(tài),這種觀點非但指于射箭,即便對于今天,也具有指導意義。
(三)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在前言中,作者闡述射箭心得時,談到學習、做事需“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den be tafara de,fangkala ci deribumbi sehebi.), “又曰下學而上達” (geli henduhengge,fejergi de tacifi wesihun hafunambi sehembi),滿文意思即為:先在低處學習而后通達,先粗后精、先淺后深,即做事須循序漸進、夯實基礎;不可好大喜功、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事物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不可違背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學習射箭技藝亦需要掌握技巧方法,逐漸積累,不斷刻苦練習才能達到質(zhì)變,這些觀點則無不充滿了哲理與作者的理性思維。
四、對《射的》語言學方面的研究
在此書中,滿文相較漢文,有些詞不達意。作者的漢文學修養(yǎng)較高,文中多處不結(jié)合漢文,滿文語義讓人不知所云,可見當時的滿語文衰落程度可見一斑。滿族語言詞匯質(zhì)樸,沒有大量豐富的語匯與之相匹配,表達歷史悠久、精深的漢文化比較困難。
(一)滿、漢文成書順序問題
從版式和語言文字上看,該書應該是先有滿文,而后翻譯成漢文,原因有二:其一,滿文書寫習慣是自上而下、從左往右,漢文恰好相反。該書自左向右先滿文,后對應漢文,即漢文同滿文書寫習慣。如果先有漢文,應該自右往左先書寫漢文,后滿文。封面即是采用漢文書寫習慣,先漢文,后滿文對照書寫。滿漢文化的相互影響由此亦可見。其二,滿文書寫較隨意、流暢,漢文是加以潤色的。漢文文采及用詞都考究,行文流暢,經(jīng)過字斟句酌,有反復雕琢之感。
在演法之“撒放”步驟中,“勉強自然”四字,漢語為“勉強”及“自然”兩個詞,滿語中卻分別用了四個詞語hacihiyambi(及物動詞“勉強”)、katunjambi(不及物動詞“勉強、硬挺”)、elehun(形容詞“自若,坦然、恬然”)、sulfa(形容詞“安逸,裕如”)來表示?!按嫔瘛辈糠种芯渥印澳苤袨樯帷薄半x則去之,舍則存之”,滿文bimbi意為“留、存留”,書中相應的漢文為“舍”,漢文意思與滿文意思不對應。滿文行文更加流暢,漢文似由滿文翻譯而來,語義不如滿文貫通。漢文更像是直接將《射義》等書中語句拿過來引用。綜上所述,該書極有可能先是以滿文寫就,后以漢語譯出。
(二)字詞糾錯
書中滿文有多處書寫或刊刻錯誤。其時,滿洲入關已經(jīng)百年,雖然滿文處于國語地位,“國語騎射”亦是清朝既定國策,但是面對中原人口占絕對優(yōu)勢的漢文化圈,滿文逐漸衰微是不可避免的。
1.刊刻或書寫筆誤的詞語。此類詞語在書中計有十余處,依次如下。oci“是”,多寫一筆n,onci錯誤;heni一詞書寫有誤,ni落一點,形容詞“一點兒,稍微”之意;juleri“前面”之意,沒有“上”意,該詞書寫有誤。duibulembi不及物動詞,“比較,比擬”,書寫多一字芽,而且根據(jù)上下文語意,應該用其假設形式duibuleci,而非duibuleji;teni“才、剛才”落了一點;enduringge“神”落了字母r;bancinarakv應為banjinarakv,banjinambi“產(chǎn)生、形成”的否定式,書寫錯誤;niyamaniyambi多寫一個字牙;ucen,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推測應為ujen,“輕重”的“重”;jewafi書寫錯誤; tuwahada書寫錯誤,應為tuwahade“看”; sengguwendere書寫有誤,應該為動詞sengguwedumbi,意為“一起畏難,一起畏懼”;ganrengge疑似寫錯,根據(jù)語境,應該為serengge;giro應寫為giru,名詞,“形象,模樣,體態(tài)”,arbun giru意為“體態(tài)”。
2.詞典中未查到詞語。這類詞語有ui、balame、nomhon、kuwaici、niyamaniyambi、miyasidambi、cirakan ,還有sithvn,原形為動詞sithvmbi,不及物動詞,意為“專于,專心”,sithvme kicembi意為“勤勉”,文中出現(xiàn)sithvn名詞,應該為sithvmbi的名詞形式;再有sengguwendere,結(jié)合語境,滿文應為kuturshembi“矜持”。
3.翻譯錯誤。書中有兩處滿、漢譯文語意不對應,滿文語義讓人費解。其一,“步位”中 “所謂八字不成,丁字不就”julergi bethei fatan kvwaici seci dosimeliyan amargi
前邊 腳的 腳掌 ? 進入 后面
bethei faitan sijihvn seci eshemeliyan oso.
腳 腳掌 直挺挺的 斜著 使是
其二,“存神”中“機栝已覺活潑眼前”goibure toyon be baibi yasai juleri
使(射)中 準、準頭 就 眼睛的 前
jolhocoro adali ome sererengge.
馬往前掙跳 像…一樣的
此句漢文與滿文語意相差較大,其滿文語意為“射準像馬往前掙跳一樣在眼前”。
還有一些字詞的翻譯亦不準確。其一,“其中當細心體驗弓箭手三字” (矢與弓配)ere ilan hacin中hacin為名詞,當“種類,節(jié)日”講,沒有“文字”的意思,此處當用hergen(“文字”之意)。其二,將“神”(弓與力配)simen譯為“身體”beye。其三,sabta原意為“連細骨,臂腕骨”,halba原意為“肩胛骨、琵琶骨”(養(yǎng)氣),在此書中意思分別為“腕”“臂”,詞意有所改變,亦或是作者翻譯有誤所致。其四,“何能摹擬”(扣箭)adarame tosome tulbime mutembi sehebi中tosombi意為“預備,抵御,攔阻”,并無“摩擬”之意;tulbimbi意為“推測,揣度,揆度”。
(三)不準確用詞
《射的》漢文晦澀難懂,相較之下滿文則淺顯許多,多用通俗詞匯??偲饋碚f,滿語的表現(xiàn)力不如漢語;滿語詞匯比較貧乏、古樸,不能充分地表達抽象概念,缺乏寓意豐富的詞語。
1.詞不達意?!扒把浴敝小叭粍t精微之蘊”中的“蘊”在滿文中要由兩個字來表達,滿漢文對譯如下:tuttu oci narhvn somishvn i shumin ulan.
所 以 精細 隱、 奧妙 深 傳
此句以 shumin(深) ulan(傳) 兩個詞來表達“蘊”,這種用法在原文語義上不通?!安轿弧敝衭lhiyen i eyehe demun de dubire de dahame
逐漸 流 怪樣、異端 習以為常
漢文為“則漸入于油泒”,滿文 eyehe 為動詞“流”之意,demun名詞,意為“怪樣”,該句于滿文表達上語意不通,漢文語意亦不通順?!伴_弓”中“兩來失錯”hiyotohon i teksin akv be ambula targambi. 該句滿、漢文意思不符。
兩頭翹起來 的 整齊 不 大 禁戒
還有“開弓”中teodembi為及物動詞“使調(diào)換,使更換”,teodemme baitalarangge意為“轉(zhuǎn)用”。在滿語中沒有專門表達“借”的詞語,而是以“轉(zhuǎn)用”兩個詞來表達“借用”,但是“轉(zhuǎn)用”與“借用”是有差別的,反映了滿語詞匯較匱乏,不豐富這一客觀情況。再有,在本書“演法”中,isirengge akv 意為“不如”,該句只用了一個詞isimbi的否定形式isirakv來表示,是否規(guī)范。
2.詞意重復。滿文在表達時多重復用語,例如suwaliyaganjame(摻雜)、 kvthvrakv(混合、摻雜)“無夾雜”,兩個詞皆為“混雜”之意,表述重復。還有ume (勿、不要)uksalarangge(箭脫扣),語意重復。再有,“開弓”中dembei gvnin baitalara babi“頗有意旨”一句滿文冗長,滿文文法中形容詞可以直接作動詞賓語,但卻在其后加名詞ba(處,地方),類似的句子在書中還有多處。
3.語義發(fā)生變化的詞語。此類詞語在書中共有七處。其一,songgiha意為“蝙蝠飾件(撒帶上釘?shù)乃┺p帶子的東西)”,在該書中該詞義為“撥機”,uli be uksalara de, songgiha be faksalara gese“不過放弦如撥機”(撒放),顯然與后來詞意不同,滿語詞匯語意有變化。其二,ini cisui banjinara ufuhi be dahame urebume ofi “以循其自然之體” (撒放)中ufuhi為名詞,其原意為“份額,份兒”;“裁剪衣服時放出來的分,留出的余地,分”“清代八分體制中的分”。顯然,該詞詞意也發(fā)生了改變。其三,“又晉繁人之妻……”(geli jin gurun i olon i sargan olon……)(撒放)中olon一詞本意為“馬肚帶”,顯然,在當時并非此意,也是語意有變化的詞匯。其四,golmin為形容詞“長短的長”“時間上的長久”,但在此書中用作“優(yōu)長、優(yōu)點”之意(榆陽射圃觀馬圖說)。其五,hacin akv在原文漢文中(開弓),意為“無痕”。hacin有“種類、節(jié)日、上元(正月十五)”等意,并無“痕跡”之意。還有,giyan de toktofi uttu ojoro be saci ombi.“理固如是”(撒放) 其滿文意思表述為“應該知道理固然如此的”,漢文則較省略。再有,goidame tamalime“把持堅定”(審固),goidambi不及物動詞,原意為“久,好久”,tamalimbi及物動詞,原意為“掙扎”,滿漢語意大相徑庭。
五、結(jié)語
滿漢合璧《射的》是乾隆年間清西北邊吏常鈞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借“射之道”,將“誠意、正心、慎獨”等儒家修身信條與射箭心法相結(jié)合,闡述了其對儒家“仁射”精神的理解,并指導武射。“射以觀德” “仁者如射”,德行是射箭的核心與靈魂,“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所體現(xiàn)的是仁德、公平;要文武雙修,仁的德行甚至高于射箭射中本身,這是作者貶官西北期間的修身所得。《射的》既是對滿洲射箭技藝的總結(jié)概括,“粗顯”與“精微”實“相須而不相離者也”、體用關系在射箭技巧中的應用、射先正己身、心態(tài)問題、射箭要循序漸進以臻妙境,這些觀點又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的哲學思維,于今天也頗具指導意義。常鈞生于康熙年間,卒于乾隆末年,人物歷經(jīng)清代康雍乾三代,對于維護西北邊疆穩(wěn)定、建設西北邊疆做出了貢獻。關于此書及常鈞本人,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肖超宇.清代西北邊臣常鈞史事三題[J].中國邊疆民族研究,2016,(9).
〔責任編輯: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