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
【摘要】生活智慧不單是知識,更多的是將生澀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指導學生更好的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做一個道德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公民。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設計中的設問正是基于此,力求讓問題引導學生會思考,成為啟迪學生智慧的一把金鑰匙。正如維也納自然和社會科學家鮑波爾言:“正是問題激發(fā)我們?nèi)W習,去實踐,去觀察。”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思考。
【關鍵詞】設問 學生 道德與法治
【基金項目】本文章是徐州市第十一期《增強初中生生活智慧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案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KT11152。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71-01
一、設問之智——親近學生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的教育思想及“做中學”的教育范式,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生活化在教學中被理解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教師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作為課程資源,由此提出貼近學生生活的設問,能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設問之妙——巧入學生心靈
問題是課堂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沒有問題或問題不當?shù)恼n堂是沒有活力,甚至是沒有意義的,有問題才能思考,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智慧。筆者所在學校的教研組在為江蘇師大新疆國培班的老師們上展示課——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孝敬父母長輩》時,就特別注意設問之巧。在教研組的交流打磨下將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三個活動展開:暢談孝史、明辨孝道、躬省孝行;其中在躬省孝行中,因為有了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同學們對孝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礎,理解了為什么要孝敬父母長輩,因此在最后一個活動中,筆者建議擯棄了傳統(tǒng)的設問模式諸如:你打算如何孝敬父母或者孝敬父母應該如何去做等,而是另辟蹊徑,從反面設問:我們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有哪些做的不足的地方?這一設問瞬間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
學生A:我之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很少考慮父母的感受,總是以自己的想法為準,很多時候聽不進去父母的勸告,說話口不擇言,讓父母很傷心,覺得自己很不應該……
學生B:媽媽每天都加班很晚,回來還要照顧生病的奶奶,有時我還嫌她對我關心不夠,覺得她下班回家洗衣做飯照顧家人是應該,現(xiàn)在想想自己有這種想法很羞愧……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設問是成功的,直抵學生的心靈,是真的引起了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震撼和反思,與課老師們也是熱淚盈眶。在此,筆者和執(zhí)教教師商討,設問不能就此停止,而是在學生們思維的融通處繼續(xù)發(fā)問,挖掘思維的深度,引導學生進一步對生命進行思考。在此設問的基礎上筆者提議拋出事前精心挑選出來的一段視頻《遇到20年后的父母》。感人至深的場景,各個年齡階段的對比,即使剛才還有點無動于衷的孩子也忍不住潸然淚下。
三、設問之準——增進學生智慧
道德與法治學科要注重增進學生的生活智慧,這也是本學科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應有的題中之意。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做到設問精準,才有可能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螺旋式的增強學生的生活智慧。首先,執(zhí)教者以聊天的形式詢問學生對道德和法治兩個詞的理解,可以以身邊發(fā)生的事例為例進行說明?學生們暢所欲言,大多都能對道德與法治從身邊的事例中有一個表層的理解,教師順勢給出相對準確的學科定義,學生們恍然大悟,對學科的初步理解和信任由此開始形成。其次,在學生們的認識和思維上了一個小階梯后,教師的繼續(xù)追問,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我們是不是有了道德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就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呢?學生們一愣,隨即開始小聲議論,教師并沒有急著詢問學生的意見,而是稍作停頓,拋出了歷史上經(jīng)典的道德兩難問題:
海因茨偷藥事件的片段:
在意大利有個位婦女患了癌癥,生命危在旦夕。醫(y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fā)明的一種藥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藥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藥所需錢數(shù)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藥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并說他發(fā)明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面對家境的貧困、妻子的絕癥以及藥劑師的冷漠,海因茨決定鋌而走險去偷藥……
(1)海因茨該不該偷藥,請說明理由?
(2)海因茨還有其他選擇嗎?請給他一個好建議。
這個經(jīng)典故事引起學生們極大的興趣,教師沒有按原來的設問追問學生海因茨該怎么辦?而是更準確的讓學生在海因茨偷與不偷之間進行思考、摸索、衡量,效果自然不一樣。有學生甚至聯(lián)想到我們身邊的“現(xiàn)代海因茨偷藥事件”(北京一男子私刻醫(yī)院公章讓妻子免費透析4年),由遠及近,由彼及此,學生們很自然的想到除了極端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之外,我們還可以向社會、媒體求助等,第二個問題也迎刃而解。更值得欣喜的是在這個探討的過程中有同學能想到隨著社會的保障體系的完善,我們國家類似的事情會越來越少,真是意料之外的收獲???,學生的智慧之火就是通過一個個精準的設問被點燃的。
四、總結(jié)
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教會大家遵守道德規(guī)范、樹立法制觀念、增強法治意識,知法守法用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家明辨是非,增強生活智慧,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做出相對正確的價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