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國際組織 管轄豁免權 限制措施
作者簡介:劉虹辰,吉林大學。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06
國際組織和私人之間的沖突時有發(fā)生,但是近年來影響最廣、最具代表性的當屬2010年發(fā)生的海地霍亂案。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fā)生7.3級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讓災情雪上加霜的是,2010年10月21日,海地北部地區(qū)爆發(fā)霍亂。據當地醫(yī)護人員稱,疫情的爆發(fā)可能是與當地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有關,但是更多民眾相信,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尼泊爾籍士兵傳入的。憤怒的海地民眾以反對聯合國維和部隊為目標進行了示威游行并于當地警方產生了暴力沖突。聯合國因此停止了對海地的援助行動,甚至終止了對當地醫(yī)務人員的培訓。據統計,約有9500人因海地霍亂而死亡,另有約80萬人染病。2013年10月10日,海地霍亂的受害者及其家屬曾開展維權活動,要求聯合國賠償數十億美元。但是因被告聯合國組織具有司法豁免權而失敗。
盡管許多證據都表明海地霍亂疫情如此嚴重的原因是聯合國維和部隊尼泊爾籍士兵糟糕的衛(wèi)生習慣與聯合國在疫情爆發(fā)時的不作為,但是聯合國方面始終拒絕承認并承擔相應責任。而由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兩次維權嘗試中,法院方均以聯合國享有管轄豁免權為由駁回了起訴。而這些失敗的嘗試,也使更多人開始對國際組織的絕對管轄豁免權產生質疑。
隨著二戰(zhàn)后世界各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國際組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不可忽視。由于國際組織所涉事務甚廣,為保障其能以獨立的法律人格來行使某些權利,國際組織必須具備一定的特權和豁免。
以聯合國為例,參考幾份相關法律文件,1946 年聯合國通過的《聯合國特權和豁免公約》,以及《聯合國憲章》第 105 條規(guī)定了聯合國各所屬的部門在執(zhí)行公務時都應享有特權與豁免;此外,總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還與美國政府簽署了總部協定,為的是確保在紐約起訴聯合國的案件,聯合國能享有管轄豁免。同時聯合國還在每次行動前與各個派駐國政府簽署一份特權與豁免協議書。國際組織的豁免權是為了能更好地行使其職能所設,這些規(guī)定本是為了很好地保障聯合國成員在行使其職權時能夠免受外部法律的阻礙 。
在實踐中,國際組織與私人利益之間的碰撞時有發(fā)生。由此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像聯合國這樣受到絕對豁免權保護的國際組織及其所屬職員在其自身牽涉到相關侵權事件的時候,國際組織及其所屬人員所享有的豁免權就會成為各國司法權介入并追究其責任的阻礙。私人主體在自身利益受到國際組織的侵害時,很難通過法律途徑獲得有效救濟。
種種案例表明,進一步適當限制國際組織管轄豁免勢在必行,本文欲從兩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以聯合國放棄豁免相關理論為例,探討通過拓展現有制度以實現限制國際組織豁免權的可行性。
二是試圖引用數學模型并結合國際組織管轄豁免現狀來建立一套新的通用標準。
(一)拓展現有制度以實現限制豁免
雖然國際組織的管轄豁免權很少受到限制,但其實在已頒布的法律文件中早已有相關規(guī)定可以用于限制國際組織的豁免,即要求國際組織履行放棄豁免義務的要求。但是在實踐中,國際組織并不是經常放棄豁免。
一些學者認為國際組織僅在例外情況下才放棄其豁免,而有著最接近限制豁免措施的聯合國,其秘書長也并沒有經常行使放棄豁免的權力。聯合國本身也承認其在商業(yè)合同糾紛中一般不放棄豁免。
這種情況的產生是條約規(guī)定不完善所導致的結果,關于放棄豁免的條件的規(guī)定略顯模糊,而且沒有強制性的放棄豁免的相關規(guī)定,給予聯合國秘書長的放棄豁免權未免過于自由和寬泛,這就導致了沒有一定的標準要求何種情況下國際組織必須放棄豁免,國際組織放棄豁免的義務的履行全部依賴于組織領導人的自覺性。這種限制措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也并不符合法律所應有的客觀精神。
因此,欲有效的限制國際組織的管轄豁免,必須加強對此類義務的詳細規(guī)定,并減少國際組織領導人在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二)建立新的限制豁免制度
從前文可以看出,盡管國際社會在限制國際組織管轄豁免方面做出了很多嘗試,但是基本上各地區(qū)的觀點難以統一,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qū)內部尚有分歧,迄今為止仍未能產生一套通用的措施來限制國際組織的管轄豁免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不利于國際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人權保障,因此我們急需建立一套合適的通用豁免標準。
從現有的司法實踐來看,歐洲人權法院的“內部解決機制說”無疑是較為合理的一種方式,但是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種做法在較小規(guī)模的訴訟中更為合適,而在“海地霍亂案”這類影響范圍廣,受害人數多,損害程度大的案件中,僅憑國際組織內部的“爭端解決機制”可能就不足以協調好其與私人主體之間的矛盾。在此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采用兩種方式:
1.在案件影響范圍小,損害程度小,受害者數量少的時候采用歐洲人權法院通常的做法,即在國際組織具有相應的“內部解決機制”能夠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時,給予該國際組織管轄豁免;否則進入正常訴訟程序。
2.在事件影響大,損害程度深,受害者數量眾多的時候,即使國際組織內部存在相應機制,也要進入正常訴訟程序,即該種情況下不會給予國際組織管轄豁免,需要通過國際法院的公正審判來判斷國際組織是否應受責罰和受何種責罰,以此來保障私人主體能夠獲得救濟。因為當國際組織可能存在的侵害行為影響非常大的時候,其組織內部的“爭端解決機制”很有可能無法應付如此復雜的情況,而不透明的機制運作也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取信,從而使相關事件難以和平解決。
為判斷什么情況才是“影響大,損害大”的情況,要尋找一個最客觀的、可靠的“裁判”,任何組織或個人可能都是不合格的,但是數學工具卻不同。所以在這里我想借鑒一些數學理論來探討建立一個國際組織豁免協調模型的可行性。
例如,數理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理論。市場均衡理論試圖建立一個較為理想的價格體系,能夠協調經濟個體的選擇行為,致使經濟個體各自的利益達到最大,又使得供需達到平衡。在這個體系中,其價格是完全開放的,不由任何消費者或廠商決定。而根據此理論建立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簡稱CGE模型),是國際上流行的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定量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其特點是描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核算賬戶之間的相互連鎖關系,并對政策和經濟活動對這些關系的影響做描述、模擬和預測。以此類推,我們可以類比這套理論,給國際組織的管轄豁免建立一個聯立的非線性方程組,通過對國際組織各部門與成員國行動所造成影響的數據和私人主體在其中所受侵害的數據之間的相互聯系來對國際組織行動的影響做一個描述、模擬和預測的模型,此模型應當刻劃出不同國際組織的行動決策對私人主體產生影響的作用機制,并且在輸入相關數值后可計算出在何種數值下國際組織的管轄豁免權和私人主體的利益之間可以達成較為理想的平衡。以此數值為依據,來判斷涉案的國際組織的行為應該進入“內部解決機制”還是“正當訴訟程序”。
除此之外,還可以應用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相關概念。在糾紛案件中,如果受害人將案件提交法院訴訟,他(她)除了要考慮勝訴的可能性外,還應考慮到訴訟費用的負擔。理性的當事人往往會通過私下協商賠償費用而趨于和解,免于起訴。于是這里就可以引入數學期望的概念,設離散型隨機變量 的概率分布為:
則稱和數x1p1+ x2p2+ … + xkpk+ … =∑kxkpk為隨機變量 的數學期望,記為,即E =∑kxkpk。數學期望是隨機變量的一個重要的數字特征,它代表了隨機變量總體取值的平均水平,是概率意義下的平均。在訴訟案件中,列出所有法院可能判決的“受害人所受損失”、“按比例負擔的訴訟費用”的情況,并估計每種情況發(fā)生的可能性的概率,帶入公式之中即可得出一個“期望值”,按照這個“期望值”,可以判斷國際組織所給出的解決方法與賠償是否與受害人的應得賠償相稱,如符合期望值則可以應用該國際組織的“內部解決機制”,否則進入“正常訴訟程序”。
不過,數學模型雖然較為客觀,但是法律作為一個偏向人文科學的學科,其所面臨的情況一般較為復雜,顯然也不能全部采用數學工具來判斷是非。在司法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法律工作者靈活運用,根據實際情況仔細斟酌。
注釋:
Cordon H. Glenn, Mary M. Kearney and David J. Papilla,“Immunit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2, No.2,198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