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6年教師節(jié)當天,山西屯留教師聚餐事件發(fā)生“井噴”,在新媒體語境下人們對山西屯留教師聚餐事件的理解與解讀已遠超事件本身,不同聲音的碰撞折射出當前中國輿論的“病灶”。文章以經典的“霍爾模式”編碼解碼與受眾解讀立場為理論基礎,以“山西屯留教師聚餐事件”為案例,研究表明此事件中受眾對抗性解讀凸顯,因此探析受眾對抗性解碼的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 山西屯留教師聚餐事件;編碼解碼;新媒體;受眾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5-0016-02
2016年9月9日教師節(jié)前夕,聚餐花費1 390元,被通報批評,該縣紀委就此事進行了通報批評,但是這份通報引發(fā)了網友的熱議,文章以此次事件為例,對網民的微博進行分析解讀。
1 新媒體語境下的輿論特點
多重話語空間的形成,民間輿論場的壯大使得受眾在網絡上有相對自由和獨立的空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完全受現(xiàn)實主流思想的影響。當今許多群體性事件都有新媒體介入并造成了巨大影響,我們在研究本次事件時要結合新媒體語境下的輿論特點來進行研究。其特點為以下幾點。
1)由于網絡信息碎片化,輿論就有虛假性,常因惡意炒作、信謠傳謠而濁化輿論環(huán)境,造成多重新聞事件的反轉。
2)網絡輿論更易取信于民,其“草根”特性,并憑借技術優(yōu)勢,輿論呈現(xiàn)形式多樣,內容靈活,集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更能讓網民感同身受。
3)傳播去中心化,傳統(tǒng)媒體失去輿論壟斷地位,意見領袖暫露頭角,輿論往往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導輿論方向。
4)網絡輿論源自網民,輿論引導難度增大,情緒化、非理性因素及觀點演變成多數(shù)意見,制造虛擬網絡環(huán)境,影響輿論健康發(fā)展。
2 研究方法與設計
此次研究以新浪微博為平臺,收集事件從起到落的時間里所有原創(chuàng)性微博當作我們此次分析的重要樣本,從霍爾模式的編碼與解碼出發(fā),對樣本進行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含義。
筆者在新浪微博中以“山西屯留教師聚餐”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選擇2016年9月10日至2016年9月17日之間,在排除了單純轉發(fā)官方媒體微博的博文之后,選擇了能夠明確表明其立場、觀點和傾向的原創(chuàng)性微博。一共1 460篇,都是個人用戶所發(fā)表的對于此次事件的態(tài)度和看法,比較能夠反映出鮮明的輿論特點。
3 研究分析
1)反對紀委的通報。這類留言大都體現(xiàn)出了對于紀委的通報的憤怒、諷刺、以及失望。例如:“好多好多類似的事情 好經就是這些歪嘴的和尚念壞的 誰來監(jiān)督紀委呢?”更有甚者提出了對于社會現(xiàn)狀的擔憂,“無能”“貪污”“歪嘴和尚”“腦殘”等這些高頻詞體現(xiàn)了網民反對紀委的通報行為,具有明顯的對抗性,并將對抗的矛頭主要指向了政府權力的缺失和貪腐的行為。
2)同情被通報教師。在筆者所收集的微博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在支持老師并無過錯的,筆者將把這些統(tǒng)一歸結為對于老師的同情,例如:“人民教師默默為家長子女付出,一次聚餐說得這么嚴重?我認為此事若是個人舉報就是對人民教師有偏見和不滿而通過舉報……”在本次事件中,政府和教師成為事件的中心人物,代表了社會的兩個階層,而政府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敏感”事件使得形象大打折扣,“仇官”情緒滋生的背景為本次“弱勢群體”“好欺負”等高頻關鍵詞。
3)支持紀委的決定。部分網民支持紀委的通報,這些網民從一般性的社會背景中抽離出來就事論事地看待這次通報批評。還有一些網民認為教師普遍風氣差,被批評也是應該,例如:“請你看看大城市的老師,天天收禮辦班,拉幫結伙,不好好講課,滿腦子錢錢錢。”“這只是一個側面反映那些教師的風氣問題,一般私下開個課可是大筆的錢。”“有些個教師光補課要賺大筆錢呢。”“高收入人群”。
4)對通報質疑。也有部分網民適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沒有一味地支持紀委的決定也沒有明顯的指責紀委的錯誤,而是就事件本身提出了質疑。網民在對教師聚餐被通報質疑以外也在對現(xiàn)在的社會產生質疑,不盲目支持政府,而是有自己的思考,敢于發(fā)聲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也是當前參與式受眾所具有的特點。
4 結論
筆者在對大量的原創(chuàng)微博進行分析后,對網民的言論做大致總結:多數(shù)網民表現(xiàn)出對抗性的心理,優(yōu)先性解讀的比重在文本中占據(jù)較少,而有一些網民持理性態(tài)度,能就事論事并表達疑問,這種疑問更傾向于協(xié)商性解讀。其中大部分網民的留言表達出對于紀委的不滿和指責以及對教師們的同情,并將矛頭指向權力的濫用,體現(xiàn)出受眾的對抗性解讀。
5 對抗性解讀突出的原因分析
從樣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在本次山西屯留教師聚餐被通報批評事件中,受眾對事件的解讀立場明顯偏向對抗性解讀,這種情況由許多因素造成。
1)心理層面。受眾從眾心理和仇富仇官心理,使對抗性解讀變得更加嚴重。第一,匿名的發(fā)聲環(huán)境,讓受眾更愿意更大膽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第二,網絡文本可以向網民展示受眾對事件的評價,從而給自己提供參考,導致盲目從眾。第三,網絡時代信息海量,更換周期短暫的特點讓網民失去理智和思考的習慣。第四,目前網民結構單一,年輕人居多,心智不成熟看待事件態(tài)度偏執(zhí)。
2)社會層面。解讀屬于意識的范疇,而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受眾在山西屯留事件的解讀中突出的對抗性解讀,包括對反對政府的不作為,制度的不滿,對教師的同情以及未來的擔憂。教師作為事件的中心人物,許多隱在的教育工作者在事件解讀中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yè)的顧慮和對媒體政府的不信任。
3)傳播層面。許多媒體在負面新聞報道上受利益驅動,報道以標題黨、內容無根據(jù)猜測等方式吸引大眾眼球,使內容與新聞倫理背離。除外意見領袖為達一己私利,將網絡作角逐利益的工具。對抗性解讀更容易引起網民追捧,為迎合他們的癖好從而誤導對事件本身的對抗性解讀。
6 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次研究當中雖然對抗性解讀不是所有受眾的解讀立場,但是假設在諸如此類的新聞事件當中,受眾一概表現(xiàn)出對抗性解讀的話,該如何去應對呢?對此筆者進行了如下討論。
1)增強說服效果。在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后,政府及時公開信息,以此降低受眾對抗性解讀的可能性。對某些存在對立因素的問題進行說服或宣傳之際,合理采用“一面提示”和“兩面提示”,少用“一面提示”多用“兩面提示”,因為兩面提示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會有明顯的思想引導。“兩面提示”是同時說明對立觀點,讓對立觀點的宣傳不具有新鮮感和沖擊力,因此降低了受眾的抗性解讀。
2)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思想問題。事件發(fā)生后,受眾的對抗性解讀表露出了現(xiàn)實問題和思想問題的碰撞。這兩者緊密相關的,化解受眾的對抗性解讀,首先要解決現(xiàn)實問題,關注民生把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是要引導受眾正確理性的認識現(xiàn)實問題,并努力解決現(xiàn)實問題。受眾的對抗性解讀不是憑空產生的,政府要科學行政,信息公開,保證受眾了解政府工作信息渠道通暢。讓受眾對事情多進行協(xié)商性解讀,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
3)承擔社會責任,堅持理性引導。對抗性解讀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幾個方面,如教師形象、官員腐敗、社會責任等,找到其中的能夠引起受眾共鳴的主題,歸結出幾個打動人心的關鍵詞,使得民意出現(xiàn)一致,可見輿論環(huán)境對受眾解讀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需培養(yǎng)一批理性的新聞把關人,面對負面新聞各媒體遵循公正、客觀理念,排除干擾因素宣傳事實真相,盡量避開主觀意見,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輿論環(huán)境,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huán)境下負面新聞不斷被曝光,受眾在各因素的影響下,對事件的解讀出現(xiàn)偏向,不利于對事件全面把控。新媒體語境下,網民輿論觀點在評論區(qū)公開呈現(xiàn)會對新接觸事件的網民認知基模進行解構和重構。新聞報道的評論偏向消極抱怨、質疑憤慨等極端情緒,網民應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理性思考。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輿論引導作用,糾正受眾一味對抗性解讀媒介內容的做法,及時撥開云霧,澄清輿論場。
參考文獻
[1]許正林.新媒體環(huán)境下輿論引導的特點與運作模式[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5(3):8-91.
[2]樊攀,蓋博銘.官方話語框架下的新聞報道和新媒體民眾的對抗性解讀——以昆明安寧PX事件為例[J].東南傳播,2013(9):57-60.
[3]邱秉常,陳洪友,余慶華.論霍爾模式對我國受眾研究的影響[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4):70-73.
作者簡介:江美霞,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