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瓊燕
[摘要]劉高錫是唐朝詩人中創(chuàng)作詩序數(shù)量較多的作者之一,他的44篇詩序從內(nèi)容上可以分為敘述作詩原委類、抒懷類、贈別類和感傷類??傮w來看,劉高錫的詩序具有題材廣泛、短小精悍、情感外顯的特點。
[關(guān)鍵詞]劉禹錫;詩序;序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90-03
詩序是指由詩人自己(或其他人)寫的、位于詩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主要用來說明作詩的緣由、宗旨和經(jīng)過。由于詩序多數(shù)是由詩人本人親自完成、較少杜撰和夸飾的成分,因此具有很強(qiáng)的真實性,不僅是研究詩人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可靠資料,也是文學(xué)史、文體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詩序這種起源于《毛詩序》、受上古賦序、書序和文序影響而逐步與詩結(jié)合在一起達(dá)到了“詩序合一”境地的定型關(guān)鍵期。唐代的詩序創(chuàng)作無論數(shù)爆還是類型和質(zhì)量均遠(yuǎn)超前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有研究顯示“唐代詩序的作者共有158人,占唐代詩人總數(shù)2200多人的7.2%;詩序數(shù)量共859題930篇,覆蓋詩歌數(shù)釐為1698首,占《全唐詩》詩歌總數(shù)約50000首的3.3%”,其中,劉禹錫創(chuàng)作詩序44篇,占4.7%。這些序文是詩作的一部分,往往比詩作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對它們進(jìn)行研究,不僅有利于更好地對劉禹錫及其文學(xué)作品進(jìn)行分析、解讀,也有利于對唐代詩序進(jìn)行深入研究。
一、劉禹錫詩序的基本概況
與同時期做詩序的大多數(shù)作者相比,劉禹錫傾向于將自己的詩序命名為“引”。
從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第十八》中“詳觀論體,辯史則與贊評齊行,詮文則與敘引共紀(jì)。故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zhuǎn)師,注者主解,贊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辭:八名區(qū)分廣揆宗論”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最遲在南朝梁時,“引”就已經(jīng)是同“敘”(即“序”)并列屬于“論”的八種文體之一了。因此,一個作者從“引”“序”“敘”中選取任何一種或幾種來對序文進(jìn)行命名均符合規(guī)范。對劉禹錫為何用“引”而不用“序”,許嘉璐認(rèn)為"劉禹錫所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蘇洵也以引為序,如《族譜引》之類。這是作家的習(xí)慣問題。劉禹錫的父親叫劉緒,緒、序同音,蘇洵的父親叫蘇序,因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為引”;陶敏也認(rèn)為“禹錫父名緒,故集中‘序或諱作‘引,或諱作‘紀(jì)”,因此在編校劉禹錫作品時遇到個別題注中是“序”的才會改為“引”。
根據(jù)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一書,筆者統(tǒng)計出劉禹錫共創(chuàng)作了44篇詩序(其中《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在本書中沒有注明“并引”,但在《全唐詩》中位于詩題和詩正文之間的“大夫榮踐舊府,又歷交趾、桂林,南人歌之,列在風(fēng)什。王侍御公易,一別歲余,寄詞末篇以代札”是另行作序的,且其體例也符合詩序的特征,故計人),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及篇目如下:
1.貞元、永貞(785-805年):淮陰行五首并引。
2.元和(806年-820年):武陵書懷五十韻并引、遙商丘中丞并引、送僧元嵩南游并引、傷秦姝行并引、泰娘歌并引、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并引、讀張曲江集作并引、贈別君素上人并引、送惠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并引、傷獨(dú)孤舍人并引、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并引、沓潮歌并引、送僧方及南謁柳元外并引、送曹璩歸越中舊隱并引、海陽湖別浩初師并引、插田歌并引、海陽十詠并引、送周魯儒赴舉并引、贈別藥師并引、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并引、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
3.長慶(821年-824年):傷愚溪三首并引、送張盥赴舉并引、送裴處士應(yīng)制舉并引、送鴻舉師游江西并引、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并引、送景玄師東歸并引、竹枝詞九首并引、九華山歌并引、送惟良上人并引。
4.寶歷(824年-826年):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并弓|、金陵五題并引、鶴嘆二首并引、再游玄都觀絕句并引。
5.大和(827年-835年):廟庭偃松詩并引、答東陽于令涵碧圖詩并引、吐綬鳥詞并引。
6.開成(836年-840年):送從弟郎中赴浙西并引。
7.未編年(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昏鏡詞并引、養(yǎng)鷙詞并引、武夫詞并引、賈客詞并引、調(diào)瑟詞并引。
二、劉禹錫詩序的分類
根據(jù)劉禹錫詩序所記述的內(nèi)容,可以把他的44篇詩序分為敘述作詩原委的詩序(共12篇)、抒懷類詩序(共6篇)、贈別類詩序(16篇)和感傷類詩序(共10篇)。
(一)敘述作詩原委的詩序。雖然劉禹錫的詩序都有記敘詩歌創(chuàng)作之原委的功能,但《淮陰行五首》引、《沓潮歌》引、《插田歌》引、《海陽十詠》引、《竹枝詞九首》引、《九華山歌》引、《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引、《金陵五題》引、《鶴嘆二首》引、《答東陽于令涵碧圖詩》引、《吐綬鳥詞》引、《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這十二篇詩序的主題為敘作詩之原委,與劉禹錫的抒懷類詩序、贈別類詩序和感傷類詩序有明顯差別,這些詩序無論是短小如《淮陰行五首》引“古有《長干行》,言三江之事,悉矣。余嘗阻風(fēng)淮陰,作《淮陰行》以裨樂府”,還是長如《竹枝詞九首》引“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jié)。歌者揚(yáng)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俸不可分,而含思婉轉(zhuǎn),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沅湘之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fēng)之自焉”,均重在敘事,不發(fā)議論,沒有明顯的情感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雖說劉禹錫在敘述作詩原委的詩序中沒有明確地發(fā)表議論,但不少詩序在字里行間明確顯露出他的文學(xué)觀念。比較明顯的有“古有《長干行》……余嘗阻風(fēng)淮陰,作《淮陰行》以裨樂府”(《淮陰行五首》引)、“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插田歌》引)、“至則考圖經(jīng),參見事,為之詩,俟采風(fēng)之夜諷者”(《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引)體現(xiàn)出劉禹錫十分重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而這種認(rèn)識與曹丕所說的:“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典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的觀點不謀而合。
同時,“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齡巴敝,知變風(fēng)之自焉”(《竹枝詞九首》引)、“因歌之,附于《南越志》”(《沓潮歌》引)則表現(xiàn)出劉禹錫對文學(xué)作品的傳播和保存的認(rèn)識;而“惜其地偏且遠(yuǎn),不為世所稱,故歌以大之”(《九華山歌》引)、“惜其居地不得有聞于時,故圖之來乞詞,既無負(fù)尤物。予亦久翳蘿蔦者,睹之慨然,遂賦七言,以貽后之文士”(《答東陽于令涵碧圖詩》引)則表明劉禹錫對文學(xué)作品的宣傳作用有比較清楚的認(rèn)識。
值得注意的是,喬億曾在《劍溪說詩》卷下中說:“唐人間作長題,細(xì)玩其詩,如題安放,極見章法”,劉禹錫的詩中有73首的詩題是在23字以上的,其中“令狐仆射與予投分素深縱山川阻修然音問相繼今年十一月仆射疾不起聞予已承訃書寢門長慟后日有使者兩輩持書并詩計其日時已是臥疾手筆盈幅翰墨尚新律詞一篇音韻彌切收淚握管以成報章雖廣陵之弦于今絕矣而蓋泉之感猶庶聞焉焚之繐帳之前附于舊編之末”這一詩題共計113字,詳細(xì)敘述了自己作詩的緣由,而有43字的“館娃宮在郡西南硯石山上前瞰姑蘇臺傍有采香徑梁天監(jiān)中置佛寺13靈巖即故宮也信為絕境因賦二章”則更是明顯的詩序體。因長詩題不是本研究的內(nèi)容,故在此處只是略作介紹,以便和詩序相比較。
(二)抒懷類詩序。劉禹錫的六篇抒懷類詩序除《廟庭偃松詩》引通過對裴度照料官署庭院中的一株小偃松,使其能茁壯成長一事的敘述,抒發(fā)對裴度“扶持”自己的感激之情而外,在其余的五篇里劉禹錫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政治觀念。
《賈客詞》引直言“賈雄則農(nóng)傷”,指出鹽商的逐利行為對農(nóng)民生活的影響。
《昏鏡詞》引以鏡為喻,通過鏡工解釋自己將一面明亮的鏡子與其他九面昏暗的鏡子一起陳列出售的原因并不是他不能將所有的鏡子都造得光潔明亮,而是光潔明亮的鏡子因為不能隱藏照鏡人的絲毫缺陷,故少有人買。以此諷刺當(dāng)權(quán)者親近逢迎諂媚的小人,疏遠(yuǎn)直言無隱的賢者。
《養(yǎng)鷙詞》引借少年因?qū)ψ约旱您v喂養(yǎng)過勤,致使鷙不能為其捕獵一事,諷刺唐王朝對武將、藩鎮(zhèn)長期姑息,以致不為所用。
《武夫詞》引通過一個懂得軍事善于治軍的人對從軍之樂的解釋,諷刺了軍人的驕恣橫暴。
《調(diào)瑟詞》引通過富翁在大量奴仆應(yīng)不堪忍受其虐待而逃亡后追回莫及,諷刺了苛虐的為政者。
(三)贈別類詩序。贈別類詩序是劉禹錫詩序中數(shù)量最多的,共有16篇,他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送佛道人士,有《送僧元暠南游》引、《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贈別君素上人》引、《送惠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引、《送僧方及南謁柳元外》引、《送曹璩歸越中舊隱》引、《海陽湖別浩初師》引、《送鴻舉師游江西》引、《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引、《送景玄師東歸》引、《送惟良上人》引、《贈別藥師》引共12篇;另一類是送親友的,有《送從弟郎中赴浙西》引、《送張盥赴舉》引、《送裴處士應(yīng)制舉》引和《送周魯儒赴舉》引。
首先,在送佛道人士的詩序里,《送曹璩歸越中舊隱》引是送道家人士的,表達(dá)了劉禹錫對曹璩的行文的贊賞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劉禹錫從童年時就與佛教人士有密切往來,元和年間,他在郎州和連州時,更與佛教人物有密切來往,他送佛教人士的詩序,就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與佛教人士的交往,也呈現(xiàn)出他對佛教的態(tài)度。
他在《送僧元暠南游》引中說:“予策名二十年,百慮而無一得。然后知世所謂道無非畏途。唯出世間法可盡心耳”,“出世間法”指佛法,這句話道出了他結(jié)束20載宦海浮沉后,對人生和佛法的看法,也是對他“事佛而佞”的緣由的一個交代;在《贈別君素上人》引里他對自己體悟佛理的過程作了回顧,并說自己晚年通過學(xué)習(xí)佛經(jīng)找到了通向年輕時困惑自己的《中庸》所說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門徑”;《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引說:“佛示滅后,大弟子演圣言而成經(jīng),傳心印日法,承法而能專日宗,由宗而教日支”對佛教宗派的形成作了簡略介紹;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中說:“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人,人必有所泄,乃形乎詞。詞妙而深者,必依聲律。故自近古而將,釋子以詩聞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鏡,故鯈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信禪林之花萼而誡河之珠璣耳”,對禪詩的創(chuàng)作及其“清”“麗”特色作了論述。
其次,在贈親友的詩序中,《送從弟郎中赴浙西》引記述了宗親劉三復(fù)“三從公,皆在舊地,征諸故事,復(fù)無其倫”,先后蘭次到浙西任職的事,勉勵之情溢于言表?!端蛷堫赂芭e》引論述了自己和張盥的關(guān)系,并稱張盥擬拜謁的衛(wèi)大受和武庭碩是“當(dāng)時偉人,咸萬夫之望,足以定十朋之多”,對他們的為人大加贊賞,對張盥的前景表現(xiàn)出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送裴處士應(yīng)制舉》引從和《送周魯儒赴舉》引分別對裴昌禹和周魯儒的人品和才干作了肯定。
(四)感傷類詩序。從詩題和內(nèi)容上看,劉禹錫的詩序中屬于感傷類的有《武陵書懷五十韻》引、《遙商丘中丞》引、《傷獨(dú)孤舍人》引、《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引、《傷愚溪三首》引、《讀張曲江集作》引、《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引、《傷秦姝行》引、《泰娘歌》引、《再游玄都觀絕句》引,這些詩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哀悼友人或某位與之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的詩序,一類是感傷自身的詩序。
《武陵書懷五十韻》引通過大段引證《義陵記》中的言語來悼念被殺的唐順宗、《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引悼念武元衡、《遙商丘中丞》引哀悼同科進(jìn)士丘絳、《傷獨(dú)孤舍人》引哀悼獨(dú)孤郁、《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引和《傷愚溪三首》引哀悼柳宗元。這些哀悼類詩序篇幅短小、內(nèi)容簡單,作為敘述人的劉禹錫表現(xiàn)得比較冷靜,只述作詩緣由,但從《傷愚溪三首》引中“柳子沒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日:‘愚溪無復(fù)曩時矣!一聞僧言,悲不能自勝,遂以所聞為七言以寄恨”的敘述來看,劉禹錫不是故作冷靜,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劉禹錫的詩序中,《讀張曲江集作》引是最為后人垢病的,晁補(bǔ)之說他是在“以私意之不便抵曲江當(dāng)國嫉惡之言”屬于“小人詆君子”、王得臣認(rèn)為他“困于譴謫,有所激而言”、潘德輿說他“身為逐臣,心嗛時宰……然意取諷時,而遂橫虐先臣,非敦厚君子所宜出”,雖然劉禹錫的確對張九齡主張的“放臣不宜與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鄉(xiāng)”頗為不滿,但對張九齡的哀悼之意還是有的。
劉禹錫在傷《傷秦姝行》引中房啟“獲所從而不克久”的歌伎、《泰娘歌》引中處于“無所歸,地荒且遠(yuǎn),無有能知其容與藝者”的泰娘的悲慘經(jīng)歷,其實是在哀傷自己的不幸,即使是比較亮色的《再游玄都觀絕句》引在介紹了兩次作關(guān)于玄都觀的絕句的緣由后,加上了“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這篇詩序是劉禹錫唯一在結(jié)尾注明了時間的詩序,從這一特殊性,我們可以看出,玄都觀詩對劉禹錫深刻的影響,也可以感受到劉禹錫對自己前途的擔(dān)心,也體會到他不屈的斗爭精神,因為他作詩是為了“以俟后游”——準(zhǔn)備再次外放回來后重游玄都觀。
三、結(jié)語
詩這種文學(xué)體裁因敘事?lián)褚?、簡潔?dǎo)致的不全面、不完整,容易使讀者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出現(xiàn)誤讀的情況,劉禹錫的詩序通過翔實的記敘和介紹,擴(kuò)大了整首詩的信息量,拓展了詩的背景、增加了詩的藝術(shù)性,為我們更好地解讀劉禹錫的詩提供了方便。
總的來看,劉禹錫的詩序具有三方面的特點,其一是題材廣泛,這主要是受劉禹錫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題多樣性和序文所具有的直錄其事、重在紀(jì)實的特點的影響,他的詩序的題材包括記事、送人、感懷、談禪,大凡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均是其創(chuàng)作源泉,一事一感,,一物一興,隨手拈來,隨性發(fā)揮,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他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二是短小精悍,受序文具有“高度概括性”這一文體特征的影響,劉禹錫的詩序篇幅短小、語言準(zhǔn)確、用詞精煉;其三是情感外顯,劉禹錫的詩序的感情色彩十分明顯,幾乎每一篇詩序都表現(xiàn)了他的喜怒哀樂。
參考文獻(xiàn):
[1]張紅運(yùn).唐代詩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7:55.
[2]劉勰.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200.
[3]許嘉璐.古代文體常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0:98.
[4][唐]劉禹錫.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上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3.
[5][唐]劉禹錫.劉禹錫集箋證(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14.
[6]霍松林.古代文論名篇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5.
[7][清]喬億.劍溪說詩(卷下)[A].郭紹虞,富壽蓀.清詩話續(xù)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03.
[8]吳汝煜.劉禹錫傳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