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生
【關鍵詞】課程;發(fā)展歷程;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27-0058-01
課程是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有什么樣的課程就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學生。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們對課程的認識也不斷地深化。課程不僅在“課堂”,課程不僅是教材。課程是人本的,課程是生成的。課程的適切性、豐富性、選擇性已經成為課程質量的重要指標,在促進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終身發(fā)展方面發(fā)揮根本性作用。實踐表明,課程向前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是育人邁出的很大一步。
回顧近些年課程的發(fā)展,我們從課程意識淡薄到課程意識增強,從狹隘的課程觀到全面的課程觀,從機械的課程觀到人本的課程觀,課程建設已經進入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個性化、選擇課程豐富化、個人課程多樣化的現(xiàn)代課程建設階段。
審視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歷程,從課程的成熟度看,對課程認識從低到高的四個不同層次,標志著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層次,認為“課內的才是課程”,處在傳統(tǒng)課程觀階段。它的特征是國家課程加上課外活動,包括校內課外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在這個階段,課程主要指的是國家給出的課程。校內外的活動、實踐,作為教育內容不容偏廢,其必要性毋庸置疑。但活動就是活動,活動缺少圍繞學生發(fā)展的頂層設計,育人目標不明,課內課外活動關系缺少邏輯,活動還不叫課程,也真的不能稱為課程。這種課程水平就是課內的課程加課外(包括校外)的活動。
第二個層次,認為“活動也是課程”,處在課程意識啟蒙階段。這個階段把課外活動規(guī)范上升到課程層面。學校教育有了兩種課程,即國家規(guī)定的、學校課堂實施的顯性課程,課外的、校外的從活動豐富、提升和有目的設計而來的稱為隱性的課程。從活動上升到課程,從課外活動規(guī)范為隱性課程。盡管隱性,但有了課程的概念,有了課程的設計和規(guī)范。隱性課程豐富了課程的內容,擴展了課程的邊界。
第三個層面,認為“課程是一個整體”,處在課程觀提升階段。這個階段,課程不是零散的、獨立的、無序的存在,是需要結構化、可以整合的一個整體。針對課內課程加課外(校外)活動課程這樣一個課程架構,對課程進行結構化整合,梳理課程條理,建立課程邏輯,形成整體的、結構化的課程。這個階段的課程是一個整體,但僅僅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多個、多樣化的整體。
第四個層面,認為“課程需要靈魂”,處在現(xiàn)代課程觀形成階段。在結構化課程以后,課程還是缺少“魂”,就是結構和整合課程的指導思想。于是在育人目標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應運而生。不是看學校能提供什么課程,而是考慮不同的學生發(fā)展需要什么課程;不是看學校有多少種課程,而評價課程組合能否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在新課程理念下,系統(tǒng)地規(guī)劃設計課程。課程服務于培養(yǎng)目標,課程更加多樣、豐富,而又緊緊圍繞學生發(fā)展目標。課程有了價值觀,才有了靈魂,才真正指向培養(yǎng)每一個個性化的、完整的人。
回顧我們走過的課程建設歷程可以看到,我們的課程理念得到了更新,課程視野得到了拓展,課程的定位更加明確,課程的靈魂得以確立……今天的課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立德樹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目標。
社會在進步,培養(yǎng)目標在更新,我們的課程觀還會再改造嗎?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