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摘 要:同為“楚辭”研究成果,清陳本禮的《屈辭精義》和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辨騷》在“楚辭觀”方面具有比較價值。劉勰在總結(jié)漢代“楚辭觀”的基礎(chǔ)上通過儒家文學(xué)視角來看待“楚辭”,褒貶不一。而陳本禮在清代樸學(xué)大盛的時代背景下獨辟蹊徑,注重闡發(fā)“楚辭”之文脈大意,高度贊賞屈原其人及其作。盡管陳氏對劉氏之“楚辭觀”不屑一顧,但從文學(xué)技巧和文本題旨兩大方面,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實質(zhì)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屈辭精義》 《文心雕龍·辨騷》 “楚辭觀”
作為先秦詩歌的兩座高峰之一,“楚辭”歷代不乏研究者,“楚辭學(xué)文脈大義一派的集大成代表”[1]陳本禮值得關(guān)注。陳本禮(1739-1818),字嘉會,號素村,清代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藏書家、文學(xué)家、學(xué)者、楚辭研究專家。平生喜藏書,善詩文,著匏室四種——《屈辭精義》《漢樂府三歌注》《協(xié)律鉤玄》《急就探奇》傳于世。又有《焦氏易林考正》《揚雄太玄靈耀》等書。與鄉(xiāng)人結(jié)詩社,集為《南村鼓吹集》。其中,《屈辭精義》是“楚辭”研究著作。是書在《離騷》[發(fā)明]中有云:
《騷辭》首變《三百》體制,為詞賦之祖。其創(chuàng)格之奇,前有序,后有亂,中間往復(fù)鋪敘,情詞愷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芭畫痢币韵轮T章純用比喻,而幽衷苦意,一一曲繪而出。淮南王曰:“《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可謂兼之矣?!碧饭唬骸捌滢o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鼻Ч乓詠?,善說《騷》者,惟淮南與龍門二人而已。余如子云《反騷》、孟堅序《騷》,直門外漢。他若叔師《章句》、劉勰《辯騷》、柳州《天對》,固毋庸瑣瑣矣。[2]1
由上可知,陳本禮比較贊賞劉安《離騷傳》和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之類“楚辭”著作,比較輕視楊雄《反騷》、班固《離騷傳序》、王逸《楚辭章句》、劉勰《文心雕龍·辨騷》、柳宗元《天對》之類“楚辭”著作。對于劉勰的《文心雕龍·辨騷》,陳本禮不屑一顧,但在《屈辭精義·序》中又首引《文心雕龍·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態(tài)度不一令人生疑?!段男牡颀垺け骝}》是一篇影響深遠的“楚辭論”,作者劉勰在總結(jié)漢代“楚辭觀”的基礎(chǔ)上通過儒家文學(xué)視角來看待“楚辭”,褒貶不一。但是,“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之類評價不失為公允之論,而陳本禮為何整體否定《文心雕龍·辨騷》?對比陳本禮《屈辭精義》和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筆者發(fā)覺前者并非整體否定后者,并在事實上具有一脈相承之處。如下,從文學(xué)技巧和文本題旨兩大方面來闡釋二者“楚辭觀”之異同。
一、文學(xué)技巧
在《文心雕龍·辨騷》中,劉勰簡要梳理了南朝梁以前的“楚辭”研究史,重點關(guān)注了漢代有代表性的“楚辭觀”,并在儒家文學(xué)觀的指導(dǎo)下發(fā)表個人見解。就文學(xué)技巧方面,劉勰認可“楚辭”之比興技巧,認為“虬龍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3]146。而陳本禮在《屈辭精義》中具體闡釋了比興之義。同時,亦從文法、章法等方面著手細致深入地挖掘了“楚辭”的文學(xué)技巧。
(一)比、喻應(yīng)用
例一:《離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fēng)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p>
[箋]:鸞皇喻君子,飄風(fēng)、云霓喻小人。雷師之尼已出意外,幸有戒途鸞鳥,助我飛騰,可以日夜趨行;無如飄風(fēng)屯聚中途,鼓其暴怒,吹鳳離散,且率領(lǐng)云霓,欲我易轍,不容上謁。是使我將近天門,又不得遂其迫欲之愿矣。以上極寫求見天帝之急、求見天地之難,以起下文。[2]29
在《離騷》此句箋注中,陳氏指出“鸞皇喻君子,飄風(fēng)、云霓喻小人”,糅合了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虬龍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與王逸《離騷序》“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4]2這些觀點。因此,陳氏之觀點與劉氏之觀點存在繼承與發(fā)展關(guān)系。此外,《屈辭精義》在《九章·惜誦》[發(fā)明]中明確指出《離騷》、《九歌》是比興體,與《文心雕龍·辨騷》中的 “比興之義”一致。
例二:《大招》“魂乎歸來,鳳凰翔只?!?/p>
[箋]:即屈子借芻靈以喻己,不過自己隱約其詞,豈能明告頃襄以用世之意耶?故仍借懷王魂之歸來,一直說下,以滅其跡。既不嫌見猜于頃襄,又不涉毛遂自薦之故轍,其用意深矣。[2]140
在《大招》此句箋注中,陳氏指出屈子借芻靈喻己既不嫌見猜于頃襄,又不涉毛遂自薦之故,可謂明智之舉。此外,在箋注《九歌·湘夫人》“蓀壁兮紫壇……建芳馨兮廡門”時,陳氏指出“蓋借玉自比,而以眾芳喻平昔所樹滋之蘭蕙與留夷揭車等,欲共聚之于一堂也?!盵2]218在這兩篇辭作中,要么是借芻靈喻己,要么是借玉自比,與劉勰思想一致。
例三:《九章·懷沙》“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p>
[箋]:鳳凰雞鶩喻君子被困,小人得志。皆由其黑白不分,致令冠履倒置也。[2]196
在《九章·懷沙》此句箋注中,陳氏用鳳凰、雞鶩的境遇來比喻君子被困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象,與劉勰思想一致。
(二)章法、文法
例一:《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葅醢。”
[箋]:方枘不入圓鑿,此感乃姊教誡之意,而深信其將不免于步前修之后塵,適如阿姊言“終然殀乎羽之野”也,回應(yīng)上文。夫姊以關(guān)心痛哭之言,諄諄教誡,原卽至愚,豈能以“陳詞”一語搪塞,遂置乃姊于不答?不但于理不合,且于文法亦屬疏漏。《騷經(jīng)》之文如連環(huán)鏁甲,如織錦回紋,讀此則知其前后照應(yīng),律法森嚴(yán)。[2]25-26
在《離騷》此句箋注中,陳氏從文法出發(fā),指出屈原乃姊教誡之意——“終然殀乎羽之野”一語成讖。
例二:《大招》“名聲若日,照四海只。德譽配天,萬民理只。北至幽陵,南交趾只。西薄羊腸,東窮海只?;旰鯕w來!尚賢士只?!?/p>
[箋]:此節(jié)承上起下。蓋發(fā)政獻行,非國有賢士,焉得名聲若日而德譽配天耶?此用倒提法也。[2]142
在《大招》此句[箋]中,陳氏指出作者使用了“倒提法”,即今日所論敘述順序之倒敘。
例三:《九章·惜誦》
[發(fā)明]:屈子之文,如《離騷》《九歌》,章法奇特,辭旨幽深,讀者已目迷無色;而《九章》谿逕更幽,非《離騷》、《九歌》比。[2]145
在《九章·惜誦》[發(fā)明]中,陳氏指出《離騷》《九歌》章法奇特,而這在具體文本中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離騷》“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句后,陳氏[箋]曰:“原以屢遭斥逐之人,不痛自懲戒,仍以婞直自鳴,無所忌憚。其姊眼見乃弟如此情狀,將來禍必殺身,故不得不痛加勸戒,以冀少貶其志而保其身也。此借女媭為中峰起頂,以下陳辭、上征、占氛、占咸總從此一詈生岀,章法奇幻?!盵2]20在《九歌·大司命》開首,陳氏[箋]曰:“前《湘君》、《湘夫人》兩篇,章法蟬處而下,分之為兩篇,合之實一篇也。此篇《大司命》與《少司命》兩篇并序,則合傳體也。”[2]220-221在《九歌·湘君》開首,陳氏[箋]曰:“既怪之,又疑之,使下文“望”字乃躣然而出,章法之妙,獨有千古?!盵2]211
綜上所述,就“比興之義”而言,陳氏與劉氏之觀點趨同。至于“楚辭”作品的章法、文法,則是陳本禮獨辟蹊徑的地方。
二、文本主旨
在《文心雕龍·辨騷》中,劉氏欣賞“楚辭”中同于風(fēng)雅的典誥之體、規(guī)諷之旨、比興之義、忠怨之辭,貶斥“楚辭”中異乎經(jīng)典的詭異之辭、譎怪之談、狷狹之志、荒淫之意?!吨袊膶W(xué)批評史新編》(上卷)之《正緯和辨騷》指出:
劉勰認為,經(jīng)書文辭的特征是貞(正)實(樸實),《楚辭》的特征則是奇華(華艷);作文應(yīng)當(dāng)“倚雅頌,馭楚篇”,即應(yīng)以《詩經(jīng)》雅正文風(fēng)為根本,酌取楚辭的奇辭異采,做到奇正兼采,華實相扶。這是貫穿《文心》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5]
至于《屈辭精義》,“陳本禮多數(shù)箋注之作,皆一再地強調(diào)古人是有感于朝政、時世而‘發(fā)憤著書,但受限于時局,僅能隱約其辭,而有所寄托”[6],而此與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一脈相承,無怪乎陳氏在《離騷》[發(fā)明]中把司馬遷列為“千古善說騷者”。事實上,劉氏欣賞“楚辭”之處有被陳氏吸收、融化,且看陳氏此書闡釋“楚辭”文本主旨的情況。
(一)辭句解析
例一:《離騷》“朝吾將濟于白水兮……哀高丘之無女?!?/p>
[眉批]:一篇水月鏡花文字,讀者勿認為實有其事,則癡人說夢矣。[2]31
陳氏眉批《離騷》此句為“一篇水月鏡花文字”,而《九歌·湘夫人》“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亦為“一篇水月鏡花文字”,即所述內(nèi)容為幻想。
例二:《天問》“惟澆在戶……而親以逢殆?”
[夾注]:殊不知屈子當(dāng)日遇圖便題,隨筆而書,此文之所以前后錯岀,如云霞無心,自然變現(xiàn)也。[2]89
陳氏夾注《天問》此句為不可捉摸的云霞,很符合文旨。同樣的,陳氏把《九章》形容為“其由蠶叢鳥道、巉巗絶壁而岀,而耳邊但聞聲聲杜宇啼血于空山夜月間也”[2]145,很符合文旨。
例三:《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fēng)。步予馬兮山臯,邸予車兮方林?!?/p>
[夾注]:一幅秋山行旅圖。[2]167
陳氏箋注《九章·涉江》此句為秋山行旅圖,緊接著箋注“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而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為“此又一幅清江泛棹圖也。一葉孤帆,沙汀夜泊,淹回難進,能不令遷客魂銷于江上耶?”[2]168本是悲涼的景,竟成幽美的畫,令人尋味。
綜上所述,陳氏在解析辭句時,以詩意的方式行文,道出了物境、情境,留白了意境。在《屈辭精義·略例》中,陳本禮認為“楚辭”“烹詞吐屬之妙,天籟生成。其凄其處如哀猿夜叫;濃郁處如旃檀香焚;鮮艷處如琪花綻蕊;蒼勁處如古柏參天。其繪聲繪色處如吳道子畫諸天,無美弗備;其經(jīng)營慘淡處,如神斧鬼工,巧妙入微。然又皆從至性中流出,非斤斤以篇章字句矜奇炫巧也?!盵2] 3聯(lián)系以上三例可知,以詩意的方式解析辭句是《屈辭精義》的顯著行文風(fēng)貌。
(二)精義闡發(fā)
例一:《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箋]:以美人稱君,本《詩·柬兮》之章。君子進德修業(yè),既自強不息,尤欲君之及時用賢圖治也?!懊廊恕本淠恕峨x騷》命意入題處,為全《騷》之根,后文“求女”諸章皆從此處發(fā)脈。末則歸到“西海為期”,又專為此西方之美人也。此如靈茅初茁,循其脈而尋之,則千枝萬葉,無非一本之所發(fā)也。讀至“國無人,莫足與為美政”,“美人”二字雙收,則葉落歸根,仍不離乎宗祖,此一篇之大旨也。[2]4-5
在箋注《離騷》此句時,陳氏以為“美人”統(tǒng)領(lǐng)《離騷》主旨。從“恐美人之遲暮”開始,抒情主人公期待君上能夠了解臣下的一片良苦用心,進而任人唯賢;至“國無人,莫足與為美政”結(jié)束,抒情主人公的美政理想破滅。
例二:《卜居》
[箋]:《卜居》變“兮”字為“乎”字,極《騷》體之變,實前所未有。其問卜之辭,不過欲明已之廉貞,并借以譏當(dāng)世之事婦人者。前后隱曜其辭,而中間“哫訾”、“突梯”,特用兩長句見意。妙在全作滑稽語,而詹尹之釋?,亦不明言其故,但答以“用君之心”。二語正機鋒相對,筆如虬龍夭矯,不可羈勒。[2]254
在箋注《卜居》時,陳氏首先指出《卜居》之創(chuàng)新處——變語氣詞“兮”為“乎”。其次,認為問卜之辭是為表明自己的廉貞。
例三:《漁父》“漁父莞爾而笑……不復(fù)與言?!?/p>
[箋]:屈子之志皎如日月,《漁父》之意淸若滄浪……或曰:“《滄浪之歌》,招隱詞也。與其死而無補于國,何不高蹈而潔身?”余曰:“不然。夫隱所以全生也。人茍可以無死,又焉用隱為?惟其不能生所以不能隱。此孤臣孽子之用心,豈世外逍遙者可同日語哉?”《滄浪歌》見《孟子》,孔子時已聞之矣。應(yīng)是楚人成語而屈子引之,非真有漁父可知。何世人紛紛作囈說耶?[2]259
在箋注《漁父》此句時,陳氏點明屈子如日月般皎潔的志向,認為《漁父》之主旨全在一首《滄浪之歌》上。屈子不愿同流合污,屈子之死映證了“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這句詩。
就以上三例而言,陳本禮在《屈辭精義·序》中視屈原為“孤臣孽子”,并在箋注《離騷》和《漁父》時呼應(yīng)之,對屈原其人其作推崇至極,認為“《騷經(jīng)》體兼《風(fēng)》《雅》,前賢論之詳矣。然未知《天問》是題圖之作;二《招》乃托諷之詞;《惜誦》格稱問答;《懷沙》自祭哀辭;《湘君》《夫人》比興雖殊,篇聯(lián)一氣;《大》《少司命》天星同傳、并轡揚鏕;《山鬼》實《解嘲》之祖;《遠游》辟游仙之逕;《卜居》詞創(chuàng)《答賓》;《漁父》文成《客難》;《河伯》則“伊人宛在”;《東君》則“日出入安窮”。余若《悲回風(fēng)》之寤嬋娟,儼若婆娑門咒鬼,地獄現(xiàn)像”[2]3。再看劉勰,其在儒家文學(xué)觀的指導(dǎo)下創(chuàng)作《文心雕龍·辨騷》,肯定屈辭同于風(fēng)雅之處,否定屈辭異于風(fēng)雅之處,認為“《騷經(jīng)》《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遠游》《天問》環(huán)詭而惠巧,《招魂》《招隱》耀艷而深華,《卜居》標(biāo)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盵3]156因而,就“楚辭”文本主旨而言,陳氏與劉氏之觀點大同小異。
三、結(jié)語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對“楚辭”的認識具有相同之處,從文學(xué)技巧和文本主旨方面可以看出。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從儒家文學(xué)觀出發(fā),對“楚辭”褒貶不一。至于陳本禮對《文心雕龍·辨騷》不屑一顧,筆者以為只是陳氏個人在高抬屈原其人其作之心理驅(qū)使下的誤解。事實上,陳本禮之“楚辭觀”和劉勰肯定楚辭之方面的觀點比較一致,可從《屈辭精義》中得到映證。應(yīng)當(dāng)提及的是,兩人觀點之交集出現(xiàn)在屈辭同于風(fēng)雅之處,陳氏應(yīng)以“求同存異”之眼光看待劉勰之“楚辭觀”?!肚o精義》作為厚積薄發(fā)之作,通過解剖“楚辭”之文學(xué)技巧及文本主旨來闡釋“楚辭”之文脈大義,自成一家之言。
參考文獻
[1] 易重廉.中國楚辭學(xué)史[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569.
[2] (清)陳本禮,撰.慈波,點校.屈辭精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 (南朝梁)劉勰,著.詹瑛義,證.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宋)洪興祖,撰.白話文等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新編(上卷)[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4:117.
[6] 柯混瀚.清代藏書家陳本禮治學(xué)考略[J].修平人文社會學(xué)報,2012(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