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話語的生成具有一定時間性,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如果進行翻譯,需要對該英語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和話語進行深刻的研究與理解,將原有的含義表達?;诖耍疚囊杂⒄Z文學作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含混和空白解析,分別總作品的情感表達和作品翻譯的潤色兩方面詳細闡述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翻譯策略,從而讓讀者輕松理解文章的含義。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含混表達
【作者簡介】張亞靜,山東科技大學(青島校區(qū))。
英語作品的翻譯是在英語與中文這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進行翻譯,相關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難免會產(chǎn)生話語價值的缺失,所以,翻譯人員必須先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和作者想表達的意圖,隨后根據(jù)當前的詞匯大意進行翻譯,而不是字面上直白的翻譯,如果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難以實現(xiàn)傳達的情況,可以采用形意結合的辦法進行翻譯。
一、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含混和空白
翻譯人員通過形意結合的方式將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保證原文的魅力和想表達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展現(xiàn)給觀眾,工作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含混與空白共同存在的現(xiàn)象。空白是文學作者留出來的想象空間,是這個英語文學作品意圖的間隙,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有充分進行想想的空間,這是因為這發(fā)散思維的想象,不少文學作品有了更高的價值。英語文學作品中含混指的是讀者閱讀一個英語文學作品以后會有不同的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認知水平和思想觀念與當前觀看的讀者不相同,文字在本意上有了區(qū)別,每人看這篇文章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帶入到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中,在與自己打的思想進行融合,這就是含混現(xiàn)象。英國學者曾提出了七種不同類型的含混現(xiàn)象,當某一個情節(jié)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有多處作用、當詞語出現(xiàn)了兩個甚至多個含義時、當作者心態(tài)是復雜的,通過兩個或者多個詞語進行展現(xiàn)時,都會出現(xiàn)含混現(xiàn)象。例如:Her country so my love doth change.But change she earth,or change she sky.Yet I will love her till I die.這句話中,讀者有多個翻譯角度,可以翻譯成:即使她去了另一個國家,我仍然愛她,也可以翻譯成:即使她去了一個我不能到達的世界,我也仍然愛她,還可以翻譯成:雖然她改變了我的整個世界,她在我心目中的印象發(fā)生了改變,但是我仍然愛她……出現(xiàn)了多種翻譯的結果,是因為這個句式中詞匯和語法有含混表達現(xiàn)象。Earth和sky知識泛指,沒有明確的指定,用的又是動詞原形,所以翻譯的時候不需要按照常規(guī)的邏輯順序翻譯。
二、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翻譯策略
1.把握作品的情感表達。文學作者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故意使用含混現(xiàn)象,翻譯的工作人員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也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譯,但是沒有必要將自己創(chuàng)意刪除,這樣會讓文字失去了靈魂與活力,所以在進行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時,首先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表達。建議翻譯人員在對一篇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根據(jù)作品的段落進行分析與掌握,了解作者生活的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以及當時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與實際內(nèi)容相互結合,再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揣摩作者的心理后進行翻譯。例如“angles of rain and lightning”,這是一首詩,出自雪萊的《西風頌》,整個詩歌的意境經(jīng)過翻譯人員的理解與翻譯,可以翻譯成:風帶來了雨水和閃電,整個句子很普通甚至有些生硬,讀者完全體會不到作者在當時創(chuàng)作時想要表達的意境,因此翻譯人員經(jīng)過揣摩后翻譯為:你將雨水和閃電都趕了下來。充分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使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展現(xiàn)的淋漓極致。
2.注重作品翻譯的潤色。當翻譯人員在對一篇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不可以直接單純的進行語句字面上的翻譯,應該注重整篇文學作品的整體情感,當翻譯工作結束以后,對這篇文章翻譯后的文字進行潤色,完成第二次創(chuàng)作。就像畫家在畫一幅畫以后也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上色處理,使整個作品變得更加生動有活力。為了將英語文學作品中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內(nèi)心情感真實的表現(xiàn)出來,維護作品的魅力與其獨特的藝術價值,翻譯人員翻譯后在進行潤色的時候,應該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逐行逐句的揣摩,努力將作品的特點與已經(jīng)相互結合,確保自己翻譯后的文章在思路上和風格上,與原文作者的表達觀念保持一致,沒有對原文造成較大的損壞。
真正的文學翻譯,從翻譯、校對到最后的潤色,絕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一個人進行的,在自己原有的譯案的基礎上進行推敲斟酌之后進行的修改。因為文學翻譯并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甚至在基礎水平有保證情況下可以允許一些“硬傷”。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工作人員起碼要保證有對翻譯工作基礎的正確度和文學性,首先翻譯人員應該已經(jīng)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字風格,不需要再來一個人從基礎的翻譯正確性和文學性上來對其翻譯進行查缺補漏,如何能更加精致,要看其自身。所以,通常在文學翻譯里,基本不會有“校譯”這一職位,而只是負責檢查本身翻譯文稿里是否有錯別字的“校對”。至于“潤稿”這種職位,就更不可能存在了,翻譯作品的潤色工作都是由翻譯本人完成的,不會再經(jīng)過別人的手中重新翻譯與修改,風格上語言文字理解方面從頭到我都是翻譯人員的工作。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當中,面對不可避免的含混現(xiàn)象,翻譯人員可以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積極應對,將英語文學作品經(jīng)過自己反復的斟酌與推敲加工而成,作品同樣具有文學魅力,為讀者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所以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不應該單純的注重形式,而是從長遠的目光考慮如何將英語文學作品的價值最大化,讓這個作品在經(jīng)歷多年甚至百年以后依舊被世人觀看,流傳到每一個時代。
參考文獻:
[1]湯穎華.探究英語文學作品中含混表達的翻譯[J].校園英語,2017 (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