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間尺
解剖鯽魚的走紅,提醒我們應該認真剖析我們的教育,反思教育究竟應給學生提供些什么?是一張光鮮亮麗的試卷,或者一個高分數(shù),還是包括動手能力在內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質提升?
前些天,鯽魚成了輿論熱點。據說,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中,有幾位參賽學生因為“成功解剖鯽魚,保送清華北大”。但實際上解剖鯽魚只是競賽實驗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大約只占總分值的十分之一。因此,輕佻地宣傳“靠解剖鯽魚上清華”或者隨意調侃并不恰當,但解剖鯽魚成為興奮點,原因在于擊中了當前教育的痛點,反映了人們對教育中實驗課和動手能力的期待與呼喚。
眾所周知,實驗是物理化學等課程的必備環(huán)節(jié)。著名化學家戴安邦曾說過:“在化學教育中強調化學實驗,無論如何也不過分?!睂W生在中學時代就應在實驗方面獲得良好的初步訓練,如果只是從課本上學習,不但引不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且也無法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的基本概念。換言之,實驗課不但可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缺少實驗課程,教育就會變成走不快的“跛腳鴨”。
但是,由于文化傳統(tǒng)和當前教學體系設計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實驗課建設和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存在嚴重不足。在一些地方,或許是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或許是教育投入不夠導致設施落后、師資缺乏,中學物理化學等課上往往只教課本知識。有時候,做試卷和背誦標準答案占據了學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一些按教學要求應完成的實驗連演示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安排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了,本該“做”的實驗就停留在了“講”的層面。還有的學校為了應付考試,甚至安排學生背實驗,也就是把實驗步驟和結果背下來,考試時照貓畫虎地硬套到試卷上??上攵?,一個從來沒有在實驗室與鯽魚相逢的人,或許對鯽魚身上有幾塊骨頭倒背如流,但在競賽場上與鯽魚邂逅,被要求現(xiàn)場操刀時,就難免手足無措了。
因此,解剖鯽魚的走紅,提醒我們應該認真剖析我們的教育,反思教育究竟應給學生提供些什么?是一張光鮮亮麗的試卷,或者一個高分數(shù),還是包括動手能力在內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質提升?時至今日,大家已經認識到,做大做強制造業(yè)離不開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動手能力強。德國人是世界公認工匠精神較強的民族,這與他們從小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是分不開的。
同時,實踐也已證明,實驗課所具有的實踐性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做實驗是激發(fā)好奇心和促進科學思維的好方法。而好奇心既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強大推動力,也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動的起點。實驗課缺失會導致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匱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也就無從談起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化實驗課建設,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也是弘揚和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