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勇
摘 要:物理學科是一門以現象觀察和實驗研究為基礎的自然基礎學科,對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物理,對于提高學生成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一個國家的進步也有非凡的意義。因此,教師要重視物理學科入門教育,從抓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將概念教學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把二力平衡作為力學教學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成績。
關鍵詞:初中物理;入門;興趣;生活實踐;二力平衡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6-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6.025
力學是整個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后物理學習的一個基礎性知識點,對以后的高中物理學習起到奠基的作用,也能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作好鋪墊。但力學教學內容龐雜,很多學生從八年級上冊轉入八年級下冊的力學學習后,成績急劇下降,對“力”這個來源于生活的物理概念束手無策,進而喪失學習物理的興趣,影響九年級電學的學習。所以力學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成績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那么如何抓好學生的力學入門教育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將物理概念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實踐相結合
物理現象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像很多物理教師常說的一句話:生活處處有物理。很多物理現象都很有趣,只是我們沒有用物理知識去解釋它。物理學中每個物理概念的確立,每個原理和定律的發(fā)現,都是以無數次的實驗為基礎,人類對物理的探索過程就是社會的進步過程。概念的形成階段是學生從最初的感性認識,逐步內化為自己知識的過程,這是物理中最重要的教學過程。在此階段,教師主要要做的就是如何將固有的知識,固化成學生自有的知識。要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生活經驗抽象出物理概念,從而理解物理概念。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不能夠采用簡單給定義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應該遵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感性認識著手,讓學生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現象和經驗,經過實驗、思考、總結這一系列的思維過程而得出物理概念。
初中力學的概念來源于生活,學生的生活實踐無時無刻不和力相關。力的教學必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來進行理解。例如,重力的教學,可以嘗試讓學生高拋粉筆、向上跳,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物體會落到地面。初中物理教學一定不能脫離生活實際,離開了這個源泉,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成了無水之魚。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來學習物理,從而引起物理疑問,激發(fā)學生去了解并探索,激發(fā)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例如,在教學“液體壓強”時,可以在礦泉水瓶上從上到下打三個小洞,教學時讓學生往瓶中灌水,體會液體壓強和液體深度的關系,接著將問題拋給學生:為什么下面小孔的水射的遠?從而將學生從生活實際引入到物理教學當中。
二、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知識充滿好奇、充滿興趣時,會激發(fā)他尋根究源,對知識的消化和理解也就能快速進行了。如果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得不到教師的培養(yǎng),那么學習興趣可能很快就會消失。所以,我們在物理教學中應該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將學生的好奇轉化為持久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尋找知識的源泉。
演示實驗,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勢,開拓學生思維,激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富有新意、與眾不同的實驗方案,以此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是,要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光靠幾個演示實驗是不夠的,應充分發(fā)揮各類分組實驗和小實驗的作用。分組實驗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說百遍不如過一次手,學生親手實驗記憶更深刻,更容易理解。在實驗中,學生對于觀察到的現象、實驗所揭示的物理事實感到驚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心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促使他們去尋求答案。一些新穎有趣的實驗問題,特別是一些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是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基礎。
課堂學習活動中,不論實驗是大還是小,只要是實驗都有利于學生動手動腦。有些小實驗容易被教師忽視,其實做好小實驗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持久學習興趣的一個途徑,能夠讓學生在發(fā)現和學到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動腦動手能力和習慣。而且學生不僅能意識到實驗可以在課堂上做,課后也能利用簡易材料自己做,并且還能從中發(fā)現不少問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把這種興趣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乃至終身。
三、重視平衡力的理解學習及應用
平衡力是物理學中很重要而且應用又十分廣泛的一個知識,貫穿于整個物理力學的始終,是整個力學的題眼。學生學會分析物理的受力情況,就掌握了力學的學習竅門。掌握好平衡力,靈活運用平衡力分析受力情況,有助于解決相關物理問題,使解題思路清晰,一些不易懂的原理、不好解的題目也因此會變得簡單而清晰起來。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所以對此一定要讓學生建立這個概念:因為在自然間沒有不受力的物體,所以靜止的物體是受的平衡力,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受的也是平衡力。在教學時,教師舉出一個靜止的物體或勻速直接運動的物體,讓學生直接說出物體的受力情況。教學時可以舉:靜止在講桌上的粉筆盒、吊著的電燈、站立的人、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在電梯上勻速運動的人。通過反復的舉例,讓學生建立起對應的概念,明白什么時候物體受平衡力,什么時候受不平衡力。
新課程告訴我們,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在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多彩的物理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成績,促進他們的后續(xù)發(fā)展,讓他們獲得終身學習興趣、習慣及一定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建祥.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力學知識的教學[J].新課程(中),2015(10).
[2] 廖永海.淺談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的以生為本[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1(10).
[責任編輯 胡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