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鴻飛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各個教育部門要求,在農村地區(qū)也要落實素質教育。在農村教育中,僅僅依靠學校一方,很難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因此,要推進家園合作,實現家園共育方式,將學校和家園教育結合起來,最終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文化教育,全面快速前行。
關鍵詞:農村;學校;家園;共育;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6-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6.069
在教育部印發(fā)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了,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要重視學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為每個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單一的學校教育,很難滿足社會發(fā)展對于學生成長的要求,只有實現學校和家庭的合作,才能保證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順暢性。
一、 農村學校家校共育的背景
農村家校共育,就是要求家長和學校之間,一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對于學生的教育而言,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不是學校一方的事情,也不是家庭單方面可以完成的,需要兩方面都配合,才能完成。在對學生的教育中,需要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同步前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在學校和家園共育中,形成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實現共享資源,獲得家校共育最終目標實現,也才能促進家長和教師及學生的共同成長,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對于學校而言,要和社區(qū)及家庭一起,在密切合作中,對各種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條件,在家校共育中,家長要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獲得家校共育的工作新進展。
二、 農村學校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對于教育而言,家校共育其實是系統(tǒng)性的龐大工程。在農村學校家校共育中,要做到學校和家庭及社會,三者間的緊密配合,在彼此的聯系和相互滲透中,相互制約和發(fā)展。在農村教育教學中,家長并不是專業(yè)的教育人員,然而,對于學生的修養(yǎng)和品德教育,卻遠遠大于學校對學生的影響,通過家庭成員對學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對學生價值感的影響勢必很大。作為對學生影響非常大的學校教育來說,其系統(tǒng)的教育設置,規(guī)范性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文化教育而言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都是具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只有對兩者密切結合,逐漸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原則,才是實現教育互補性和連續(xù)性的關鍵所在。
三、實現農村學校家校共育具體措施
在新課程體系改革下,我國教育教學工作對于家校合作的研究不斷地深入和創(chuàng)新,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都可以看到多種形式的家校合作模式。對于我國廣大的農村教育而言,需要不斷推進學校家校共育的方式,實現更加前沿性的教育理念,并且結合我國當前家長的工作實際情況,通過家校共育對農村學生加強教育。
四、放權給家長、促進家校共育
在很多學校里,都會有各種形式的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建立家長QQ群,或者微信群,但是很多時候對于學校事情的參與度不夠,就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言,還是相對欠缺。這是因為,家長在家長委員會中沒有明確的權利。在農村學校和家庭共育發(fā)展中,要明確家長委員會的責任,不斷健全家長委員會的機制,在家長代表中選擇家長委員會的主任和副主任。在家長委員會中,成立監(jiān)察小組,這些小組可以分別對學校的教學和活動及餐飲等進行定期的意見提出,協(xié)同學校教師一起,對教育教學工作,對學校的其他工作進行指點,學校要廣泛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家長委員會的全體家長,不應該是被動的,應該是主動性且積極的,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參與,對于學校各項工作,可以通過書面材料和口頭表達等方式,在多形式的結合下,開展對學校工作的改進和調整,在彼此信任和認同的基礎上,獲得學校家園共育工作的推進和革新。以尊重和平等為前提,確立全新的家校共育關系,讓農村學校家校共育工作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一) 讓家長走進教室,實現學校、家園的有機結合
就農村學生家長而言,都是來自不同的受教育群體,在不同行業(yè)中,從事各種不同工作,因此,對于學生的教學而言,具有廣泛的社會性質。不同在于,很多家長從事的職業(yè)特點和技能,與教師的工作來說,又有很多不同,卻也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和豐富。比如,家長是公安部門的,可以請家長來班級,給大家做交通方面的知識講座,通過防火和防盜演說,讓大家對基本的生活常識能夠有一定認識。再比如,會樂器的家長,可以在班級家長會中,和學生進行樂器交流,通過演奏樂器或者是演奏方式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
通過讓家長走進課堂的方式,能夠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增強教育的成效性。在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中,擴大家長對于校園活動的認知,實現學校和家園共育方式的新突破,
(二) 提高家長的教育水準,實現學校、家園共育
在學校家長共育模式中,要定期對家長進行優(yōu)質的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讓家長在交流和活動溝通中,對于學校教育工作,能夠更加關心和重視,在強烈的責任心驅使下,拉近學校和家長的距離,讓家長可以參與到學校的日常事務管理當中,包括對學生學籍的管理,通過微信和網站及QQ群等方式,和家長密切溝通,加強對家園共育模式的推行。
五、結語
家長和學校在學生的教育中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建立健全學校、家園共育模式,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該種教育方式,不僅對于城市教育適用,對于我國的農村教育教學而言,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加強學校和家長的合作和交流,是促進家園共育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發(fā)展我國的教育工作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 李穎,袁愛玲.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急需家長樹立的觀念——基于廣東省農村學前教育問題的調查[J].現代教育論叢,2014(1).
[2] 姚紅霞.以人為本,攜手共進——談農村家園的和諧共育[J].小學教學參考,2011(9).
[責任編輯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