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系2003年在原鎮(zhèn)江市第十二中學的基礎上掛牌成立的,建校以來,學校聲譽日隆,辦學規(guī)模隨之迅速擴大,對于優(yōu)質師資的需求和學校文化的塑造與認同成為發(fā)展中必須要迅速解決的問題。十幾年來,我們走出了一條基于共同體性質的校本化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路——共讀、共寫、共聽、共享、共研,簡稱“五共”。并提出了“五共”專業(yè)發(fā)展基本理念和行動策略——在閱讀中獲得真知,在敘事中描述專業(yè),在對話中實現交往,在反思中改造實踐,在科研中建立函數。同時提出了“工作即發(fā)展,問題是課題,同伴為教練,成長每一天”的專業(yè)自覺行為標志。
推進教師閱讀,是學校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因為教師專業(yè)水平的高下最終取決于其學習力。為此,我校出臺了《鎮(zhèn)江市外國語學校教師閱讀十大宣言》,《宣言》從閱讀書目、必讀書目、周末時光、圖書漂流、行讀空間、閱讀時間、閱讀活動、閱讀評價、課題引領、氛圍營造十個方面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我們祈望,用“共讀”來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fā)展樣態(tài),讓教師在與經典的對話中獲得教育的真知灼見。
從讀物來看,我們把教師閱讀分成三種,本體性閱讀(教育名著)、專業(yè)性閱讀(各學科專業(yè))、人類基本知識閱讀(歷史、文化類)。作為學校的“共讀”,我們在讀物的選擇上傾向于本體性閱讀,獲得前人的經驗以改造觀念。我校每位教師制定三年讀書學習計劃,“共讀”有“必讀”與“選讀”。“必讀”共12部著作(《教育常識》《教育的目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給教師的建議》《教學勇氣》《愛的教育》《多元智能教學策略——發(fā)現每個孩子的天賦》《什么是教育》《教師的挑戰(zhàn)》《童年的秘密》《透視課堂》《愛的藝術》),每年讀完4部。我們把這些讀物稱之為“鎮(zhèn)江市外國語學校教師精神發(fā)育營養(yǎng)標配”。“選讀”主要是專業(yè)型閱讀,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挑選讀物。
為保證這一閱讀計劃能夠得以順利實施,我們首先建立了多維度的學習型共同體,有“行政團隊學習共同體”“骨干團隊學習共同體”“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學科學習共同體”。由各類共同體檢查、督促閱讀的完成,定期檢查教師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和教學反思,通過多種形式及時組織交流。我們還成立了“行讀雅集”讀書會,讓一部分熱愛讀書的教師組成讀書會,引領學校教師讀書風尚,如今,學習力正成為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不僅如此,我們借助學校的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學生元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的實踐研究”的一些成果,強調閱讀與實踐的關系,“像書上所說的去做”;強調閱讀與研究的關系,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在比較中生成己見;強調閱讀與積累的關系,讀書要有筆記、有批注;強調閱讀與自身的關系,讀書最根本是提升自己的修為與修養(yǎng),謹防娛樂化、功利化傾向。
除這一種閱讀外,學校還有每月的“時文”推薦閱讀(稱之為“薦文”)。月初,通過學校校園網“智慧云”平臺,由教師發(fā)展中心負責推送一篇當月的時文(5000字左右,主要來自《中國教育報》或《中國教師報》),供教師們閱讀并撰寫讀后感。如,2017年9~12月,我們分別推送了這樣4篇文章:《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兼與雷禎孝、雷霆、謝小慶先生商榷》(翟晉玉)、《未來已來,將至已至——走向2030年的教育》(袁振國)、《尼爾:原來這就是成長——一名質性教育研究學者眼中的教育思想家》(楊朝暉)、《不會觀課不懂評課?送給你3.0版觀課評課體系!》(王紅順)。
當然,在信息技術條件下,閱讀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學校有意識地鼓勵教師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個人博客等自媒體推薦、分享各種好文,以“泛在學習”“自組織”的形式構建教師、學生、家長的閱讀共同體。
我們的“共寫”行動,力求實現“四個結合”:與“共讀”相結合,與“薦文”閱讀相結合,與“網絡議課”相結合,與“論文評比”相結合??偠灾?,與自身的閱讀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在敘事中深度描寫自己的專業(yè)思考與作為,以保證實踐與思想的始終相通、相融。
與“共讀”相結合,每學期、寒暑假,我校不同層次教師(三年內新教師、成熟教師、拔尖人才等)都有“共讀”任務,檢驗“共讀”深度的方法之一是上交一篇千字文(讀后感),并評出獎次,其結果納入專業(yè)發(fā)展積分。當然也會組織讀書交流會和讀書報告會,及時將評選出的優(yōu)秀讀后感匯集成冊。保持教師的精神高度,不僅是讀幾本書,更要通過“共寫”內化為自身的修養(yǎng),成為自己的教育品質。
而更為常見的“共寫”是與“薦文”閱讀相結合,我們稱之為“薦文跟帖”,每個月的“薦文”,教師們需要在自己的“智慧云”平臺里撰寫閱讀“薦文”后的感想(500字以上),并要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來撰寫。這種方式不僅是“讀了”,我們以為更為重要的是“消化了”。
與“網絡議課”相結合,不同層次的教師都有自己的評課與教學反思任務,這種“寫”更為微觀,也更為常見。第四個“結合”是與“論文評比”相結合,鎮(zhèn)江市已經連續(xù)20多年舉行了“教科研論文比賽”。每年我校都會進行一次校內初賽,在此基礎上推薦優(yōu)秀作品參加省、市級論文評比。
與“共讀”結合的讀后感解決的是理念層面的問題,較為宏觀;與“薦文”閱讀結合的讀后感解決的是當下的教育教學問題,屬于中觀層面;與“網絡議課”結合的評課與教學反思解決的是課堂微觀問題;與“論文評比”結合解決的是專業(yè)表達,是“三觀”的有機結合。
當下的學習方式可謂多元化了,我們曾羅列了多種渠道,如:整本書閱讀、自媒體學習、專題性學習、寫作性學習、視頻學習、聆聽式學習、沙龍式學習、現場學習等等。而在眾多的學習方式中,“聆聽式學習”即聆聽專家報告這一方式是廣受歡迎的。誠然,本校內的教研活動具有一定的實效性,但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觀覽教育天下,與名家、大師對話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走出“高原期”的切實之舉。
我校每年都會在暑期安排為期一周的專題培訓,謂之“全員培訓”。以下為最近十來年的足跡:
每次培訓都設立一個主題,分設成4~7個模塊,必不可少的是“專家講座”。根據學校階段性發(fā)展“定制”主題并邀請相應的專家,這也是我們盡量走進師范院校開展培訓的主因。與專家對話時,事先我們會在教師中征集對于某個專題的困惑,請求專家在報告過程中穿插解決。每場報告,總要留上30分鐘,教師現場與專家進行對話。
除暑假全員培訓外,學期中還有“請進來”的專家,“走出去”的國外考察、國內會議、校際交流等,學習資源與時機無處不在,我們倡導教師要有一種謙卑與敬畏的心態(tài),因為以求知的狀態(tài)、悅納的心理去接受、體驗和比較、明辨,才能帶來深刻的啟示和豐富的收獲。
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指出:“任何行業(yè)的成長都依賴于它的參與者分享經驗和進行的對話……同事的共同體中有著豐富的教師成長所需要的資源。”我們以為,教育的智慧是深藏“民間”的,尤其是我校在推進“合作學習+”(“+”包含:“學習優(yōu)勢教育”“支架式教學”“微課”“翻轉課堂”“對話式教學”等)的過程中,一線教師的很多創(chuàng)新之舉需要驗證、提升、傳播。大家都在提“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不僅僅是大家在看書、學習,更重要的是大家懂得把自己的心得體會拿出來共享,“共享”才是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所在。
從2010年開始,我校正式推出校本培訓模式“相約星期二”。每周二下午4點15分至5點15分,進行約1小時的校本培訓。目前我們推出了三種“產品”:一是“講座”,邀請本市、本校的名師、專家進行學術講座;二是“論壇”,由本校教師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細致深入的探討;三是“研究課”,由本校骨干教師開課。“相約星期二”定位為六個字:高位、原創(chuàng)、校本。“高位”是基于“相約星期二”的引領性,登上講堂的一定是我校在教育、教學上頗有成就的教師;“原創(chuàng)”體現出了一種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要讓教師們在1個小時內有收獲,還要獲得精神的愉悅;“校本”就是要體現我校品牌的主題,如“愛就開心”“合作學習”“五自教育”“微課題”等。8年來,我們已經開展近200期“相約星期二”校本培訓活動。
教師們說,“相約星期二”相約的是思想、相約的是心靈,相約的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我加壓、負重前行、追求卓越、拒絕平庸”的學校精神。更為直接的,是教師們在“熟人”的“共享”中找到自己專業(yè)的“增長點”,從而進行反思性實踐,進而重構自己的教育教學。
從形式上來看,“相約星期二”僅是“共享”的一種舉措,更多的“共享”存在于教育、教學的每一份空氣里,近乎嚴苛的集體備課制度是“共享”,每一份“作業(yè)紙”“測試卷”“教學案”是“共享”,教育云移動辦公APP、極課大數據系統(tǒng)、“超星”學習通、微家校、課程“貓”等智慧平臺更是共享……我們存在于一個“共享”的時代,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開放。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思想的一個重要轉向就是將關注的重心從“專業(yè)個人主義”轉向“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教師通過參與合作性的實踐來滋養(yǎng)自己的教學知識和實踐智慧。
我校課堂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是2006年12月開始探索的,10多年來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一是“合作”初級階段;二是“學習優(yōu)勢”階段,“+”了“學習優(yōu)勢教育”;三是“E”階段,“+”平板電腦進課堂和微課等;四是大數據階段,“+”極課系統(tǒng)。這些“+”,如何迅速為教師們接受并準確運用到課堂?我們開始了“田野”研究,把“實驗室”搬進了教室,讓每一節(jié)課都是研究的對象,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研究者。
“共研”分兩個步驟,第一,“隨堂抽課”;第二,“(網絡)開放議課”。每天早上7點,打開校園網,就會彈出今天被抽課的教師名單、節(jié)次等信息。屆時,同學科或其他學科的教師就會如約來到教室聽課,聽課結束后,教師們會把聽課意見寫在“網絡議課”欄。開課的教師會及時做出回應。我們還要求備課組長或骨干教師進行回應,以形成反復對話的議課狀態(tài)。為保證此項工作的推進,我們把它納入“月考核”。
“開放議課”,是2006年開始在校園網建立的,至今已有主題近4000個,它已成為我校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平臺,也是我校“合作學習+”課堂模式建立的研究站。傳統(tǒng)的議課需要把大家攏到一起“坐而論道”,受到了時空的限制,不能進行大面積的、深入的議課;網絡議課擴大了輻射面,使一種基于小集體的相對封閉的傳統(tǒng)行為變?yōu)榇蟊娀娜骈_放的行為。利用信息化互聯網教學平臺,從協同研課入手,將“組長引領研訓、教師實踐應用、教學常規(guī)管理”融為一體,實現課堂的研究、培訓、使用、管理的常態(tài)化、校本化和實戰(zhàn)化,推進了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協同備課”“在線研討”“資源庫建設”“移動教研”“任務管理”“學情分析”“在線輔導”“工具推薦”的共研共創(chuàng)。
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各學科組、班主任工作研究QQ群,通過QQ群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互相啟迪、共同進步,把QQ群作為一種快捷隨意的聯系渠道,共享觀點,共有資源。班主任QQ群除“五自教育”這個中心話題外,每月提供一個話題,大家可以在群內交流,如,上年度話題有:(1)如何整合任課教師的力量參與班級管理;(2)學生操行評語的寫作;(3)問題學生案例分析及診療;(4)開學啦,班主任準備工作;(5)班會課的研究;(6)班級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7)班級管理與企業(yè)文化;(8)班主任的自我修煉;(9)班級座位調整;(10)假期班主任工作不缺席。
為保證“五共”的實施,也為了在共同體中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我們推出了“教師專業(yè)成長檔案”,從各個方面記錄“五共”每一分,讓成長“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