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在孔子看來,為官的真諦在于“勤之慎之”,不僅要遵循好的法規(guī)制度,不濫權(quán)腐敗,還要通過自身好的品性操守、用自己的德行智慧去造福百姓。
子貢是孔子最為器重的學(xué)生之一,受業(yè)身通,曾任魯、衛(wèi)之相。他不僅善理政事,生意也做得棒,孔子稱他為“瑚璉之器”。
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子貢要去信陽做官,上任前向孔子辭行。孔子給了他一番贈言,要他“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p>
子貢覺得自己打年輕時起就跟著老師學(xué)習(xí),哪里犯過偷盜之類的事情呢,先生怎會以這個要求自己?
孔子對他說:“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p>
孔子說,看來你沒明白我的意思。用品性好的人去替代品性好的人,那叫作“奪”;用品性不好的人去替代品性好的人,那叫作“伐”。政令寬宏但對老百姓處罰很苛刻,這叫作“暴”;把一切政績和美好的東西都?xì)w于自己,這叫作“盜”。所謂“盜”不是指一般的盜竊財物。
經(jīng)孔子解釋,原來所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另有一番深意,而這些恰恰是官場上常見的現(xiàn)象??鬃诱J(rèn)為,崗位上已有了才資相當(dāng)?shù)娜?,就不?yīng)再任用他人來替換?!耙再t代賢”是一種“奪”的行為,也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以不肖代賢”就更不對了,這是一種“逆淘汰”,所以孔子稱它為“伐”。行政行為超越法令規(guī)定而過于嚴(yán)苛,這是一種“暴”。比起一般的武力之暴,這種“暴”更可怕。好大喜功,把功勞歸于自己,竊天功為己有,這是另一種“盜”。在孔子看來,這些行為都是為官者應(yīng)當(dāng)規(guī)避的。
孔子進(jìn)一步告誡子貢說:“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
孔子指出一個重要事實,即真正懂得為官之道的,是依法治理而讓百姓得到好處;“不知為吏者”即不作為、亂作為者,則總是枉法行事而侵害百姓利益,這才是官民之間產(chǎn)生矛盾和怨恨的根源所在??鬃又赋觥爸喂倌羝?,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意思是整飭吏治,沒有比公平公正更重要的;執(zhí)掌財物沒有比堅守清廉更重要的。清廉和公平,是官場必須遵循好的準(zhǔn)則。
孔子的這些觀點,對今天我們調(diào)適好干群關(guān)系和政社關(guān)系,特別是如何把握好處置好各種群體性事件,很有啟發(fā)意義。
雖然對子貢的這個“赴任贈言”,是孔子對弟子言,卻闡述了許多為官治吏的行為準(zhǔn)則,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治官莫若平,臨財莫如廉”都是公職人員應(yīng)遵循的大原則。同時又涉及到許多品性操守方面的要求,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洞見。在孔子看來,為官的真諦在于“勤之慎之”,不僅要遵循好的法規(guī)制度,不濫權(quán)腐敗,還要通過自身好的品性操守、用自己的德行智慧去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