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旎
作為研學指導老師,您將負責一個小組的研學旅行指導,這組孩子研學旅行的成效仰賴于您的悉心指導,所以您需要清楚您的角色定位,知道行前要準備什么及行中、行后可以做些什么。
一、認清研學指導老師與學科教師、導游的角色區(qū)別
研學旅行雖也是學習,但不同于發(fā)生在相對封閉的時空里的學校教學。課堂教學以分科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習得為主要目的,研學旅行中的學習情境更為開放,內容更為綜合,學習方式以體驗和實踐為主。研學旅行在開放多元的場景中展開研學,有效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研學動機,用翻轉的方式重構學習流程;不能像導游一樣給孩子們講解景點事實性知識,這種以聽講和記錄為主的學習方式會變得不“好玩”。研學旅行應以一系列有趣有挑戰(zhàn)的項目任務貫穿,注重孩子綜合分析能力、體驗實踐能力的提升,注重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與參與,孩子可以透過多樣化的學習支架,比如平板查閱、觀察、與相關人員交流自行根據需要獲取輔助學習的基本信息,這是一個“做中學”“玩中學”的過程?;趯W生年段已有的認知經驗,有效地聯結學生的學科學習,讓知識連接真實的世界,聯結體驗與思維,您的指導將讓研學的過程更有參與性,變得更有趣,帶著孩子們從“好玩”邁向“玩好”。
二、研學指導老師研學前要做必要的攻略
第一,需要了解研究研學項目的目標和課程項目設計,對研學旅行進程經過地方的了解將讓您的提問更深入,指導更從容。您可以提前閱讀與此行相關的資料,并觀看相關優(yōu)秀的紀錄片后剪輯與項目相關的片斷,自行制作更豐富的學習支架。第二,在行前,您還需要與指導的孩子建立聯系,設計并實施預備性的見面,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特長和興趣點,幫助小組形成凝聚力,建立小組研學規(guī)則,以期實現小組自治,這樣會減輕您小組管理上的壓力。第三,您還可以查閱孩子們學科學習的書籍,發(fā)現研學項目與學校學習的結合點,這樣能有助于您指導孩子們建立研學旅行與學習生活的聯系,提高研學效度。
三、清楚角色定位,方能在研學中做好指導
1.項目任務的合作者。您將和一群好學、好動、思維敏捷的孩子相遇,在此次研學旅行中,您和您所指導的小組學生既是師生關系,更是學習中的伙伴。開放式的項目任務沒有標準答案,您將同孩子們一起跌跌撞撞地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您不妨在小組項目中承擔一定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完成項目任務,您的合作參與將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種認知模式,從而理解一個知識豐富、充滿好奇心的老師是如何思考、感知,并處理信息的,并舉例說明那些思維規(guī)律,即學習永沒有終點。更重要的是當您學習時,孩子們也在學習,您也更能理解孩子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2.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者。所有的研學項目都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設計。如何幫助孩子們盡快進入情境,理解情境,明確任務的要求,感受項目任務的意義及價值,激發(fā)研學的欲望,是指導老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問題是最好的驅動,發(fā)現矛盾與迷思,覺察到認知上的落差,孩子們學習的欲望才能真正啟動。如何在情境中捕捉并點燃孩子們研學的激情,是指導老師的重頭戲。在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獲得感,調動孩子們連接所學和生活經驗,孩子們內在的潛能才能被激活,您就是問題情境的點化和激發(fā)者,幫助孩子建立盡可能多的學習聯結,而不是要將孩子們囿于項目任務之內。比如,在一次河西走廊的研學中,參加研學的孩子們大多來自學養(yǎng)豐厚之地江浙。當他們看到在大漠邊陲的河西走廊,竟然存在著早在前涼時期建成武威文廟,得知它代表著當時河西對漢代儒學的繼承與學術的昌盛,深深地被震撼了。基于這種與原有認知的落差,導師可以帶著孩子們回顧一千六七百多前中原混亂時期,河西走廊對漢代儒學根脈的保存,以及它在中華文化發(fā)展歷程中的意義。期待著在您的指導下,孩子們能產生更多的問題和更豐富、更有個性的經歷。
3.研學方法的指導者。在研學旅行中,您將和孩子們一同進入許多未知的場景中,不像在教室里,您有著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您一定擔心孩子們在情境中提出的問題,您無法回答。在研學旅行中,一則任務沒有標準答案,二則我們也不是答案的給予者。面對開放的任務,用動手的方式解決問題,有一定復雜性,涉及多學科知能整合,挑戰(zhàn)學生的高階思維,學生難免被“卡”住。在學生“卡”住的時候,讓我們和孩子們商量,能不能用這種方法去觀察,看看能發(fā)現什么;用那種方法去體驗,看看有什么感受;換一種方式收集整理,看看有沒有進展;換一個角度去分析,看看是否能得出結論;換種方式來組織,我們的觀點是不是更清晰。不必表現得比孩子更“聰明”、“懂”得更多,讓孩子們在您方法的點化和啟發(fā)下,自己去發(fā)現、去求索,得到的結果才會更“甜”,以后遇到相似的問題,他才知道怎么辦。
4.研學進程的促進者。研學旅行在開放的情境中展開,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學程設計清晰,有邏輯,學習支架多樣,基于體驗建構與目標相匹配的學習意義,用自我反思建構取代外在分數評價。能夠在完成研學任務的過程中,與社會、人、自然產生多維生動的互動,并生成可分享的成果。在這樣的學程中,如何將大任務切分成幾個邏輯清晰的階段?如何保障小組研學的進程?在什么時候放手讓孩子們自主研究,在什么時機給予扶助與指點?如何推進孩子們的學習進程?哪些階段需要為孩子們準備什么樣的必備學習支架?如何促進研學中孩子間的合作與參與?如何組織行進中的小組交流與反饋?如何保持孩子們對研學項目任務的粘著度?面對上述問題,可能需要我們在研學過程,注意觀察與分析學情,不斷評估并調整指導方略,這將成為指導老師在研學中的每日功課。
下面不妨來看看甘肅博物館的研學旅行《小小彩陶鑒定師》的課程項目設計。
研學任務:隨意抽取四張彩陶圖片,將彩陶按年代排序,辨別并分析紋樣屬于哪個文化時期。(升級任務:在彩陶館選擇馬家窯代表器型,繪制紋樣)
任務要求:1.能在參觀中清晰地記錄甘肅彩陶的歷史文化分期,歸納紋樣變化的特點;2.在辨識中,個人存疑的紋樣,嘗試求助于小組,小組討論時說明難以辨識的原因;3.比較以往博物館參觀和此行博物館研學的異同,反思研學經驗和教訓,為其他同學們制作三到五條包括行前、行中和行后的博物館研學攻略。
研學目標:1.通過參觀甘肅省博物館彩陶館,運用比對、分析等方法,發(fā)現并歸納甘肅彩陶在不同歷史的紋樣特點,能透過紋樣特點,初步辨識彩陶所屬的分期,感受彩陶紋樣中的美學;習得博物館參觀的基本方法,從概覽到細致觀察并分析研究,會參觀、能研究、善發(fā)現,養(yǎng)成博物館參觀的良好習慣。
在指導過程中,孩子們和指導老師一起進入了彩陶館,找尋了幾圈后,三張圖片上的彩陶被準確定位,發(fā)現有一幅圖片上的彩陶不在展出之列。老師并不像以前那著急著告訴孩子們最后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時期的彩陶,主要的區(qū)別在哪些方面,根據這些方面推斷圖上的彩陶的時期。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又開始忙碌。老師似乎并不在意最終的結論是否正確,更在意孩子們提出問題,分析的過程,能做出這樣指導調整是因為指導老師非常明確此研學項目的設計思路: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分析;貴在建立聯結,提出問題;帶孩子從參觀走向研學,最終愛上博物館。
讓研學旅行成為學生和客觀世界的交往與對話,和他人的交往與對話,和自身的交往與對話的過程。
研學旅行,讓知識連接真實的世界。
作者單位: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