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武
編者按:論述文寫作教學是浙江省高中語文鄭可菜網(wǎng)絡名師工作室的一個教研重點。依托浙江省教育廳教師培訓管理平臺,工作室申請了“論述文寫作教學”專題學時培訓,“學科帶頭人”全員參與——既做培訓者又做參訓學員。培訓立足于教學需求,著眼于教學問題,注重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以下兩篇論文和一個教學設計案例是工作室近期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面對論述類文章,學生“讀不懂”“不理解”“不會寫”的背后,隱藏的是思維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論述文寫作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開闊眼界,通過經(jīng)驗建立自己的常識體系,建立自己的參照思維體系。
關鍵詞:論述文寫作;批判性思維;寫作教學
論述類文章的寫作,是現(xiàn)今中學語文教育的難解之痛。學生對論述類文章的寫作表現(xiàn)出一貫的惶恐,常常不知所措,“讀不懂”“不理解”“不會寫”,而最終寫作的結果也往往難如人意。如2016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作文題:
有一個家庭農場,叔侄養(yǎng)牛、擠奶,收入高于一般人,日子過得充實愜意。但也有苦惱,他們不能出遠門,不能旅行,因為牛每天要產(chǎn)奶。牛被人馴化、圈養(yǎng),其實人也被牛束縛了。
生活中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有了汽車、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以為生活空間大了,其實也可能被它們掌控了;掌握了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以為有助于交流,也可能又陷入一種思維定勢。
對這類現(xiàn)象,你有什么體驗或看法?寫一篇文章。
這本是關于控制與被控制、發(fā)展和限制的議題,卻有好些學生理解為“有付出,才會有回報”“關于牛場的生活,解決問題是關鍵”,還有學生僅就“手機使用”發(fā)表評論,也有一些學生以類似“人生多苦惱,應改變思維方式”來立意,都偏離了題意。
學生“讀不懂”“不理解”“不會寫”的狀況背后,首先還是思維的問題,其次才是表達的問題。學生缺少這樣的寫作經(jīng)驗,缺少這樣的事例見聞,缺少這樣對事例的思考,缺少這樣的邏輯習慣,也缺少這樣的理性表達語言。寫作難度可想而知。由此,建立論述文寫作的批判性思維,首先是要開闊眼界,通過經(jīng)驗建立自己的常識體系,建立自己的參照思維體系。個體的批判性思考和參照思維體系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一個先后順序的問題,而是一個邊練習思考邊逐步建立的過程,即在經(jīng)歷中提高,在訓練中完善。
一、以常識夯基礎
眼界影響境界,影響一個人思維的能力,影響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拓寬眼界才能增長常識。一個人如果對某些事物缺少基本的了解,又何談有針對性的批判性思考呢?羅伯特·恩尼斯定義的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這些都建立在最基礎的常識之上。一個學生如果連智能手機都沒有聽說過,又如何去判斷它的價格和價值呢?他都未曾了解“貿易戰(zhàn)”的所指又如何去判斷它的價值和意義呢?更何況是用更高級的批判性思維去分析思考它的原因和趨勢。
批判性思維的建立,顯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識儲備,它可以來自于直接經(jīng)驗或間接經(jīng)驗。思維者需要有對常見事物的基本認知和理解,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知道“怎么樣”,知道基本的區(qū)別。這些常識是批判性思維體系的基石。但光有這些還不夠。董毓老師概括的批判性思維的六類技能是闡釋、分析、推理、評估、解說、自律。做到這些技能,還需要了解有關事物的前身后世、影響條件,懂得社會歷史文化科技方方面面的一些知識,掌握一些專業(yè)的原理規(guī)律、定則共識。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和智能技術的進步,我們獲取這些常識的數(shù)量和速度都成倍增長,現(xiàn)在已變得輕松簡單了。參照思維系統(tǒng)的建立,不能只僅僅依賴簡單的了解性知識和識記性知識,深度認識顯然更加重要。要進入認知的深層,就需要建立起知識聯(lián)結的網(wǎng)絡。我們需要把這些分散凌亂的知識整理聯(lián)結,構成有機的網(wǎng)絡。只有在多維的知識網(wǎng)絡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分析這個人或者事的各種側面,才能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這個人的言行、這個事的趨勢,進而得出自己的相對理性的看法和見解。決定我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是我們建立在常識之上的知識網(wǎng)絡,即這種深度認知。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一個常識也容易形成成見,囿于自我認識而影響批判性思維品質的提升。
二、建立參照體系
每個人在常識之外,還往往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有這些構成了這個人的參照思維體系。參照思維體系是一個人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標準。經(jīng)過自己的參照思維體系的比照和審視,我們作出自己的選擇,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群體之中生活。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思維模式生活,按自己的思維體系處世。個體的思維體系與社會標準之間常發(fā)生碰撞,或相符認同,或矛盾背離。個人要接受社會公共價值和公共邏輯的校正,用批判性思維反思“個人之理”,從而走向“公共說理”。個人與社會標準之間的校正就是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過程。個人只有盡可能擺脫自己的成見,站在公共立場上分析各種觀點和理據(jù),權衡利弊,才能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斷。
個人囿于自己的成見作出的判斷,有時候往往會背離社會的價值體系。在寫作課上討論“23歲消防隊員姚為君因救95歲老太而犧牲”的事件時,有不少學生認為:“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這是個人的選擇。有些人只想讓自己過得好,覺得外面的世界跟自己沒關系,這無可厚非?!边@種自私的個人主義論調,就和我們當前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持有這種觀點的學生在進行批判性思考后,比照社會公共價值,權衡反思,就會慢慢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靠攏、校正。在美國佛羅里達情人節(jié)校園槍擊慘案中,同樣為救人而犧牲的華裔男孩王孟杰,他的選擇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還體現(xiàn)了社會公共價值之人性至善?!霸趥€人主義泛濫的美國,西方太需要這種精神來凝聚整個社會的力量了?!薄疤乩势赵u價:勇敢地為了幫助他人而獻身,這樣慘烈的悲劇只有英雄才能面對?!保ā侗簧w上星條旗的美國少年英雄和被解構的賴寧》共青團中央微博,2018年02月21日)中美兩國人民的一致贊揚也反映了這一壯舉是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人生活在具體的時空當中,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斷一定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和約束,所以要校正自己的判斷,來趨近社會公共的核心價值。在眾多的觀點中,我們需要學會校正自身的思維體系,比對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在整個社會中的坐標。
人對事物的思考,會受到外部世界的諸多影響,所受的影響也未必是正向的,有時候往往表現(xiàn)為個體理性的迷失和盲從。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智能設備先進,輿論場中各種論調喧囂塵上,魚龍混雜,似是而非,常常迷人耳目,亂人心神。所以批判性思維在當下社會尤其顯得重要。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通過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的觀點。
三、警惕思維黑洞
現(xiàn)代社會媒體發(fā)達,我們獲得信息資訊就變得非常容易,遇到問題,隨時可以上網(wǎng)查找信息尋求答案,但實際上,我們的思維可能被局限在一個特定的框架之中,這就患上了“路徑依賴癥”?!奥窂揭蕾嚒鳖愃朴谖锢韺W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chǎn)生依賴(美國經(jīng)濟學家、歷史學家格拉斯·諾斯《經(jīng)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尤其是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各種媒體軟件在你使用的時候,會依據(jù)一個人的瀏覽記錄呈現(xiàn)的偏好,不斷推薦符合其口味和價值觀的內容,慢慢地使其養(yǎng)成閱讀習慣,也慢慢地潛在地影響了人,而受眾卻無知無覺。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讓其輕易走不出去,從而被固化、窄化。
應對的策略就是多方面獲得信息和觀點,多角度思考問題,或者說就是要使用批判性思維,走出路徑依賴。
而另一方面,看似紛繁的網(wǎng)絡世界,信息鋪天蓋地,但想要獲得完整的信息卻不太可能。因此,建立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是要樹立起“信息是不完美也是不完全的”這一觀念。我們在生活之維中所遇見的事件,包括各種信息和觀點,都很難完全知悉它的來龍去脈、發(fā)生的背景條件、關涉的各方利益等等,所以,很多事件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有很多信息的盲點。這正類似于博弈論和經(jīng)濟學里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完美信息”兩個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上的信息不全問題。因此,我們在批判性思考之前,就要建立信息有瑕疵的觀念,而不能完全絕對地依賴這些信息作出判斷?,F(xiàn)在社會上、網(wǎng)絡上有很多事情常常出現(xiàn)“反轉”一說,都是因為這一點。
明了這些之后,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就要留意各種缺失和漏洞。謹慎等待顯然比匆忙發(fā)表觀點要明智得多,而且表達用語方面,顯然更需要審慎、委婉。
四、優(yōu)化訓練策略
常識需要學習增進,而思維能力需要訓練提高。深度認知的聯(lián)結、思維體系的建立、個體價值觀的確立,都只能在訓練過程中、在批判性思維的運用中真正建立起來。而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寫作教學還不盡如人意。教師的講授只能傳遞知識,而且知識的留存率也不高,但是學生的自主訓練、“做中學”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從而提高思維水平。作家龍應臺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贝_實就是這個道理。
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堂課前三分鐘時事演講、每周三篇隨筆的教學設置,能給予學生表達輸出的壓力和動力,促使學生去思考,去尋找材料,去分析,并在分析中學會分析、在批判中學會批判、在判斷中學會判斷,在具體的案例、事件中去生成自己對這個事件、這個社會的看法。所以,論述文寫作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建立。如何推動學生去閱讀論述類文章,如何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寫作指導,如何設置任務、提供情境以減少學生寫作時所遇到的困難,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為學生提供練習支架,為學生提供諸如思維導圖、魚骨圖、因果關系追問法等等思維工具,為學生提供諸如破窗理論、劇場效應等理論工具,為學生提供諸如“引—議—聯(lián)—結”微時評基本結構等論述文模板,都是應有的教學內容。其最終也是為了促進學生自身去練習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建立自己的參照思維系統(tǒng),去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擁有了批判性思維的知識和工具,并不能保證有效地思考、運用。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還是一種態(tài)度,需要長期反復的運用、反思,以養(yǎng)成習慣。
思維的品質是論述文寫作的根本,只注重語言表達而不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建立,無異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教師須引導學生拓寬眼界,增長常識,建立自己的參照思維體系,建立批判性思維,并在寫作中有效地運用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