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心
摘 要:拓展是高校的新設課程,以其特有的功能與魅力,得到了高校學生廣泛的追捧。鑒于當前高校拓展教學所顯現出的“熱鬧有余而效果低下”的現狀,以協同理論為導向,對高校拓展教學的發(fā)展取向進行理性定位,并以此為依據對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拓展教學的發(fā)展路徑進行探討,旨在提高高校拓展教學的實用價值,促進學生的協作意識,為同行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協同理論 高校拓展教學 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2(a)-0108-02
1 協同理論的內涵闡釋
協同理論亦稱協同論(synergetics),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的系統科學的一個分支理論,主要用以研究系統內部不同組成要素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促成各要素從無序到有序排列的過程及規(guī)律。協同理論的研究、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1976年,哈肯對協同理論進行了系統論述,并發(fā)表了題為《協同學導論》的學術論文;1983年,哈肯通過進一步的系統研究與論證后指出:協同學的研究對象是由完全不同性質的大量子系統所構成的各種系統。在組成社會的各種復雜開放的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不僅存在著獨立性的無規(guī)則運動,同時也存在著某種有序的關聯運動;經過不斷的研究與完善,哈肯創(chuàng)立了以基于特定規(guī)律下系統要素之間有序的、有組織性的集體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機理為研究核心的“系統協調合作之學”。高校拓展教學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由諸多子系統組成,在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彼此間的相互關聯并受到來自于系統內部和外部條件的影響。拓展教學協同效應的產生條件在于能否對教學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運動進行正確定位和有效干預,形成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全新的組織功能。
2 協同理論引領下高校拓展教學的發(fā)展取向定位
拓展教學是一個由諸多相關子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課程中的教師、學生以及所從事的各項教學內容,不是獨立地完成各自所進行的工作,而是要通過主觀努力,協調各相關子系統,排除相關子系統的干擾要素,綜合完成拓展教學教學目標。
“立德樹人”作為新時期黨對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務和實踐要求,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協同理論的指引下,體育教學一定是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方面進行改革,構建符合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目標體系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拓展教學系統就在這樣的系統變革中應運而生。
在拓展教學課堂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學過程一定是學生參與程度很高,進行獨立系統關聯的主動參與的體驗式教學。這種主動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體現,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學生進行課程內容設計,學生始終處在主動參與課程的建設當中,不是進行單一的被動學習,而是在協同理論的支持下進行系統關聯的重構過程。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探索與發(fā)現,分享與總結教學項目的全過程,感受到合作與溝通能力的重要,體會到自身運動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不足,認識到自己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的缺失,學生通過拓展教學自身得到了全面的成長和提高,重新塑造了自己。這也符合協同理論整體性特征,作用于對象上的因素不可能是單一的,是受相關大量因素影響與支配的。
拓展教學的對象必須確定學生這一主體上,首先要進行研究對象影響因素的分析,要從多因素和整體的視角對研究對象本身的影響與作用。這就很復雜,包括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感素質,社會適應素質和家庭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只有在協同理論的指引下我們才可以做好拓展教學的課程建設,在拓展教學的精神層面始終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指導,“以學生為本”遵循團結精神教育的宗旨,以培養(yǎng)崇高的責任感和思想自由作為精神教育的重點。在能力層面,堅持運動能力、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突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yǎng)出良好的身體素質、較強的心理素質,強大的社會適應能力,獨立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人才。
3 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拓展教學的發(fā)展路徑
在協同理論范疇內進行拓展教學的研究時,各系統內部、系統與外部之間存在著物質和信息的流動,并且影響研究的進度,研究的預期目標及發(fā)展路徑。由此要善于把握內部各要素之間、內部同外部之間要素相互影響,并盡可能地減少非有關因素對拓展教學產生的影響。拓展教學正是協同各方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學系統,其預期目標在于直接作用到每個學生身上,緊緊抓住體育課堂與教學這一主要系統組成部分,制定相關的拓展教學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要有策略、有目標和有組織地培養(yǎng)學生拓展運動的核心素質。
3.1 協同型教學形式的選擇
協同理論下的拓展教學形式必然要采用開放式的自主選班級教學形式,成員構成理論上可以沒有年齡標準,不同年級的學生都可以集合成一個班級,依托共同的學習目的實現對學生在認知層面、意志品質領域、團結協作意識等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他們的構成又具有“無班級制教學”的特點,個人可以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其學習計劃,確立其認知體驗方向,獲取其獨特的體驗成果。這種協同教學形式能夠有效改善當前拓展教學所存在的模式陳舊、教學班級人數過多以及教師資源嚴重不足等現狀。
3.2 多元化教學目標的確立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在應試教育和前蘇聯三段式教學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其教學目標以身體鍛煉為核心,未能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全面培養(yǎng),同時,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與限制了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學生長期處在形式單調的課堂狀態(tài)上課,極大的制約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調動,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個性的發(fā)展。拓展教學在協同理論中多元素相互作用原理的指導下,除掌握拓展基礎運動技能外,通過拓展項目讓學生感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一目標,具體諸如德育品質、自我突破、合作精神等相關目標,重在培養(yǎng)個人品德、自我認知、個人品質及與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
3.3 實用型教學內容的擇取
拓展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紛繁復雜,協同理論中在界定多種多樣的方法系統時,對于某種特定的具體活動來說,并不一定都是合適的、有效的,有效的、合適的方法系統一般都是從多樣化的方法系統中選擇出來的。拓展教學的教學內容也是如此,在多樣的教學內容中如何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是教學目的能否實現的關鍵,所以在協同論下要選擇針對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而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系統分工要較細,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行性,使目標的實現途徑具有多角度和多方法,注重對目標的多維度反思和探究。這些特點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分類和操作流程上,并且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教學系統中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形成彼此間的相互對應,從而使得每一種教學目標都有相應的教學內容支撐,同時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構的可能性,不僅包括組織方面的生成,而且在情感和管理等方面能夠進行培養(yǎng)。具體包括:身體運動、情感意志、心理健康等方面新的教學內容產生。
參考文獻
[1] 羅生全等.協同論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其方法論意義[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23(1):121-123.
[2] 于海濤等.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拓展訓練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3):99-101.
[3] 陳文強.核心素養(yǎng)與學校變革[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