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徐州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
《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是政府對國家過去一年各項事業(yè)與工作的回顧和下一年工作的規(guī)劃。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航標,“報告”涉及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方針和工作重點,具有政策性、權威性和綱領性,對中國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皥蟾妗弊鳛榈湫偷恼握Z篇,語言簡練、文風樸實,直接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具有參與社會活動的話語特征。對“報告”進行歷時分析,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政府政策方針的發(fā)展思路與時代變化的共變關系。本文以批評話語分析為理論視角,以基于語料庫的話語分析法,對“報告”(1954—2015)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并進行全方位的描述和闡釋,以揭示62年間(包括15年無政府工作報告的年份)政府工作重點的延續(xù)性、時代性以及與社會變遷的共變關系。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下稱CDA)汲取了20世紀30年代社會批評理論和70年代批評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主張將文本分析與社會實踐分析相結合,著重考察話語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意義[1]。它的最大特點是將話語分析與社會批判理論相結合,通過對話語或文本語言的描述和建構,將語言和社會緊密連接起來,從而揭示語言、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復雜關系[2-3]。批評話語分析本身雖不是一個理論,卻可以利用一系列理論和方法[4],學界通常將其看作是跨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社會問題、提供社會批判的方法或視角[5-6]。因其跨學科的廣闊視野、強烈的政治關懷及其語言分析的社會批判視角,被廣泛應用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與其他傳統(tǒng)話語分析相比,CDA不僅注重對文本的語言學分析,而且重視對產(chǎn)生文本的社會語境和話語實踐進行解釋。CDA一直以定性研究為主,研究者往往選取某個文本的片段,憑直覺對語篇中的關鍵詞、語言結構、修辭現(xiàn)象或語篇的宏觀結構進行詳盡的分析和闡釋。由于取樣小、缺乏代表性,對話語解釋具有主觀性等特點,批評話語分析對社會問題的解釋力受到質疑[7-8]。Van Dijk也坦言:“按照現(xiàn)有的分析方式,根本不可能分析大型語料庫的語篇?!盵5]
語料語言學的快速發(fā)展不僅為語言研究提供了大量實證的量化數(shù)據(jù),而且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語料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注意到一些經(jīng)常被忽視的語言型式(patterning)[9],研究結果可以用來鞏固、駁斥或修正研究者的直覺,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觀點在多大程度上是有事實根據(jù)的[10]。這種基于實證的研究方法恰好可以彌補CDA研究的不足。為了增強批評話語分析的科學性和實證性,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一些語言學家嘗試將語料庫語言學方法引入批評話語分析,在對大規(guī)模語料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的基礎上,初步辨別和確認語料庫中凸顯的語言項目、共線關系和主題,然后再按照傳統(tǒng)的批評話語分析方法對聚焦后的研究問題作進一步的定性分析[11-13]?;谡Z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主要通過考察文本中的詞頻、索引行、主題詞搭配、詞叢以及詞匯型式和語法結構來探索話語的內在意義,能夠彌補傳統(tǒng)批評話語分析缺乏充分、客觀、系統(tǒng)語言證據(jù)的不足。Stubbs認為將語料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輔助批評話語分析是積極可行的,兩者之間的互補性和兼容性使得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再現(xiàn)話語分析的全貌成為可能[14]。
新世紀以來,以Baker為代表的研究者不斷以實證分析的方法探索語料庫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應用,提出了基于語料庫的話語分析框架[15-17],標志著這一方法走向成熟[18]。由于突破了傳統(tǒng)文本數(shù)量小、主觀性強的局限,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已成為話語研究的一個新動向,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青睞。國外以Baker為代表的學者運用語料庫話語分析方法對社會熱點問題和敏感話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如Baker等考察了英國一般新聞媒體和官方媒體對難民的話語構建,發(fā)現(xiàn)兩種媒體對待難民的態(tài)度和情感上存在差異[16];Baker等對英國媒體話語中的穆斯林形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英國媒體自“9·11”之后對待穆斯林的態(tài)度較為消極[17];英國諾丁漢大學Nerlich等課題組則利用語料庫手段對低碳話語、氣候話語等進行了細致分析,揭示了環(huán)境、生態(tài)和語言之間的關系[19-20]。還有研究者對基于語料庫的戰(zhàn)爭話語及政治話語進行了分析[21-22]。相比之下,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錢毓芳分別考察了《太陽報》在“9·11”前后對恐怖主義話語的建構、政府工作報告話語中的社會變遷以及英國主流媒體低碳話語建構的歷時變化[18,23-24]。Zhang通過分析《人民日報》社論和評論對2008年奧運會的話語,考察中國如何看待自身的崛起[25]。邵斌和回志明以話語分析為理論視角,通過語料庫的搭配網(wǎng)絡和索引行分析,研究了西方媒體話語對待“中國夢”的態(tài)度[26];李娜和張琦基于語料庫批評話語分析視角剖析了西方媒體所構建的中國女性形象[27]。劉明和王世昌則采用類似方法分析了汽車廣告文本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28]。
總體來看,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雖方興未艾,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語料來源上主要局限于新聞媒體話語,對國內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政治語篇如“報告”關注不夠;二是已有研究中語料庫話語分析部分主要是根據(jù)搭配型式或詞叢進行定量研究或少量的檢索行展示,幾乎未有對檢索項的搭配型式進行主題歸類研究;三是已有研究主要以共時性研究視角為主,極少從歷時視角展開。本文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出發(fā),借助語料庫技術,首先自動提取歷年“報告”中的主題詞,然后人工篩選部分主題詞作為進一步定性研究的語言項,觀察其索引行及其搭配,借助語料庫工具對搭配主題進行人工歸類,分析和探討“報告”不同時代的話語軌跡折射的中國社會變遷。
本研究主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總體來看,歷年“報告”中最凸顯的主題主要有哪些?二是這些凸顯的主題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搭配呈現(xiàn)怎樣的連續(xù)性和時代性?折射出哪些社會變遷?
本文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上發(fā)布的1954—2015年47年間的“報告”建成專用語料庫(近50萬詞次),并使用基于ICTCLAS2012的中文分詞工具進行中文分詞處理。接著以蘭卡斯特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LCMC,共100萬詞次)為參照語料,使用語料庫文本分析工具Antconc3.5提取高頻主題詞。按照Paul Baker語料庫話語分析處理原則,剔除功能詞,僅保留高頻實義詞(lexical words),可以更好地獲取語料中的話語信息[16]。本文剔除非實義詞后,保留了最為凸顯的50個語義信息豐富的主題詞。為了探尋中國社會變遷,我們從50個主題詞中選取與國計民生最為密切的四個詞——發(fā)展、人民、政府、問題作為進一步分析的語言項,并將這四個主題詞分別置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五個重要節(jié)點年份:1954、1978、1993、2009、2015年,作深度觀察和分析。接著,以Fairclough的話語—實踐研究法為理論依據(jù),結合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宏觀社會語境,深度分析和充分闡釋“報告”不同歷史階段的話語,最大限度地挖據(jù)話語建構實踐的語言軌跡。
具體來說,借助北京外國語大學開發(fā)的語料庫軟件BFSU PowerConc 1.0,輔助進行人工觀察每個主題詞在這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索引行、搭配型式,進行話題歸類和主題分析,并結合對應的歷史背景,探索社會文化語境與話語實踐的互動作用。節(jié)點年份的選擇主要有以下考慮:1954年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工作報告,標志著新中國各項事業(yè)開始進入發(fā)展建設的軌道;1978年為“文化大革命”之后政府第一次工作報告;1993年為“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進入了理性發(fā)展階段;2009年為建國60年成績和不足集中爆發(fā)后的重要年份;2015年為中國發(fā)展和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階段的歷史年份,體現(xiàn)了新一屆政府的執(zhí)政新思路。
根據(jù)主題詞提取方法,本研究提取了歷年報告中主題性(keyness)前50位的主題詞,呈現(xiàn)了歷年報告的工作重點和主題。為了盡可能清晰地抓住這些主題詞的主要脈絡,了解歷屆政府工作的重點,我們對這些主題詞進行了歸類:第一,發(fā)展經(jīng)濟始終是歷屆政府的工作重點,分別位于主題詞的第一和第三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采取各項措施,從企業(yè)建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業(yè)建設、努力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推進投資等方面積極發(fā)展地區(qū)經(jīng)濟,實現(xiàn)財政收入不斷增長。第二,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最鮮明的特色,為中國社會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機制保障?;仡櫢母餁v程,中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和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諸多問題,包括農(nóng)村、體制、教育文化、管理以及各種關系的處理等,政府需要抓住各種問題的重點,進一步進行結構調整,逐步實施各項政策。第三,人民始終是國之根本,是各項工作的開展、國家發(fā)展之基礎和根源,政府發(fā)展經(jīng)濟、推進改革、建設各項事業(yè)的最終目的是推進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其中,農(nóng)村建設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處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加快農(nóng)村改革建設,提高農(nóng)民收入,調整對農(nóng)村的財政投入,不僅事關廣大農(nóng)民的切身利益,更關乎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建設的全局。第四,政府是改革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巨輪的舵手、黨各項政策的執(zhí)行者,中國政府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健康發(fā)展,以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為核心,努力促進地區(qū)均衡發(fā)展,促進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水平。第五,教育文化發(fā)展沒有得到政府應有的重視。從表1可見,教育和文化分別位于主題詞的29和48位,主題性遠遠低于經(jīng)濟、企業(yè)、工業(yè)、農(nóng)業(yè)、市場等物質發(fā)展主題詞。
表1 歷年“報告”(1954—2015)文本中主題性(keyness)前50個主題詞
1.“發(fā)展”在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與主題分析
表2 “發(fā)展”檢索行主要搭配(頻數(shù))與主題類別
表2顯示,政府在不同階段政策的延續(xù)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將發(fā)展經(jīng)濟和教育、科學、文化(1993年除外)事業(yè)置于重中之重。但是從兩者出現(xiàn)頻率比例來看,在不同時代,經(jīng)濟和教育、科學頻率差異明顯:1954和1978年經(jīng)濟與教育科學比例相似,經(jīng)濟發(fā)展均略高于教育科學;但從1993年開始,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直接導致當年教育科學的地位明顯下降,遠遠低于經(jīng)濟和工業(yè);2009年,教育科學的地位雖然恢復到第二位,但是出現(xiàn)頻率不到經(jīng)濟的二分之一,依然遠低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頻率;2015年,盡管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頻率依然低于經(jīng)濟發(fā)展,但是二者的差距明顯縮小。這一結果從另一角度驗證了上文主題詞分析部分的發(fā)現(xiàn),即教育科學發(fā)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不同時代“發(fā)展”的主題來看,以1993年為分水嶺,1954和1978年“發(fā)展”的搭配主題幾乎一致,依次為經(jīng)濟、教育科學、國防外交、工業(yè)、農(nóng)業(yè)、社會主義、無產(chǎn)階級大革命和少數(shù)民族等。1993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思想變革,使中國經(jīng)濟和改革開放駛上了發(fā)展的快車道。1993年“發(fā)展”的搭配型式顯示,“報告”出現(xiàn)了與以往不同的主題——外交、改革建設、各項條件,這表明中國政府工作的重心開始轉向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在國內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條件具備的基礎上,開始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工作重點呈現(xiàn)新的特點,2009和2015年搭配主題顯示,“報告”在堅持經(jīng)濟、教育、科學和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凸顯了四大主題,即改革、發(fā)展方式與問題、金融、民生。這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改革發(fā)展進程中的突出矛盾,也是新時期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
2.“人民”在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與主題分析
表3 “人民”檢索行主要搭配(頻數(shù))與主題類別
民乃國之本,國為民而立?!皥蟾妗弊鳛檎畧?zhí)政思路的體現(xiàn),不同時期工作重點中與“人民”相關主題延續(xù)性和時代性有何呈現(xiàn)?從總體頻數(shù)來看,表3顯示,1993年依然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年份,“人民”一詞在此前后出現(xiàn)的總頻數(shù)差異顯著,1954和1978年“人民”一詞出現(xiàn)總頻數(shù)遠遠高于后3個年份,分別為129次和189次。這是因為1978年之前為建國之初,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時期,國內受“四人幫”影響,政治環(huán)境復雜,階級斗爭和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盛行,國際上面臨美帝封鎖、中蘇對立的動蕩形勢。1993年以后,“人民”出現(xiàn)頻數(shù)驟減,2015年僅出現(xiàn)19次,表明中國徹底告別各種階級斗爭和群眾運動,開始進入理性和法治軌道,政府圍繞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更加注重民族團結、民生關切和民主權利的行使。從檢索行搭配主題類別來看,持續(xù)作為政府歷年工作重點的主題是民生關切與權利行使,反映了中國政府將執(zhí)政為民作為一貫的工作宗旨和思路。此外,不同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主題則表明政府在不同歷史階段處理與“人民”相關問題時的工作重心不同,表現(xiàn)為:1993年之前,政府對內主要處理人民與政府的關系,建立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應對階級斗爭和臺灣問題;對外,要處理各種復雜的國際關系。1993年之后,政府工作重心轉向以國內為主,突出了民族團結問題,特別是2009年,政府工作遇到史前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體現(xiàn)為“面對困難”主題出現(xiàn)了8次,既表明與“人民”相關矛盾已成為突出問題,也表明政府面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3.“政府”在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與主題分析
表4 “政府”索引行搭配(頻數(shù))與主題類別
“報告”作為政府執(zhí)政方針表述,不同歷史時期的職能定位和自身建設呈現(xiàn)怎樣的延續(xù)性和時代性特征?從總頻數(shù)來看,表4顯示,“報告”涉及本國“政府”的頻數(shù)呈不斷增長趨勢,表現(xiàn)為1993年后本國“政府”出現(xiàn)頻次遠遠高于之前,涉及別國“政府”的頻數(shù)呈明顯下降趨勢,只有1954年達到歷史最高點16次,其它年份均保持3~4次,2009年甚至沒有涉及。這表明中國政府越來越明確其國內行政事務的職責。觀察索引行可以發(fā)現(xiàn),“政府”在1993年之前主要搭配項包括政府工作人員、積極發(fā)展、國營企業(yè)、工作報告、有責任、認真聽取和一貫政策等,表明此前政府的行政職能較為單一,僅僅涉及國營企業(yè)發(fā)展和政策制定等工作。從1993年起,“政府”的搭配項和涉及的主題明顯增多,除傳統(tǒng)職能外,開始向服務型職能轉變,體現(xiàn)為各級、要、民生、服務等搭配詞;另一明顯轉向為政府開始注重自身建設,體現(xiàn)為制度改革、作風建設、建立、管理、規(guī)范、法制(建設)、透明制度、自身等搭配項;2015年搭配項還提到了權力、責任范圍,表明政府意識到權力是把雙刃劍,需要加以制約和監(jiān)督,體現(xiàn)了新一屆政府所倡導的“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執(zhí)政理念。
4.“問題”在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與主題分析
表5 各節(jié)點年份“問題”搭配(頻數(shù))與主題類別
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問題”具有怎樣的時代性和延續(xù)性?從時代性來看,表5顯示,“問題”總頻數(shù)出現(xiàn)最高的年份為1978年,其次是1993、1954、2009和2015年,總的來說,1993年之前“問題”明顯高于之后,再次印證了1993年以前即我國建國早期是各種矛盾頻發(fā)和高發(fā)時期,各種問題達到歷史最高點。例如1978年檢索行搭配顯示,文化、“四人幫”、民生等問題最為突出,主要是因為1978年是粉碎“四人幫”后中央政府的第一次“報告”,當時國內經(jīng)濟凋零,文化思想破滅,民生艱難,百廢待興,中華民族正處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從1993年起,國內“問題”涉及內容有所變化,由檢索行搭配項可見,主要包括經(jīng)濟、知識分子、文學藝術、香港澳門等問題,表明政府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開始關注文化復興、知識分子問題,并考慮香港澳門的回歸。實行“一國兩制”政策,也是中國開始實施物質和精神文明政策的重要標志。2009年檢索行搭配項主要是看病、住房、飲水、農(nóng)村等民生問題,再次印證了上文所述中國經(jīng)歷了2008年一系列突發(fā)事件后,民生問題成為改革發(fā)展進程中最突出的矛盾。2015年檢索行搭配顯示,除了民生問題,城鎮(zhèn)化、融資、結構性矛盾成為政府工作重點,是我國改革進入縱深發(fā)展階段后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掃清的障礙。從延續(xù)性看,貫穿各個歷史階段的問題主要是民生問題,完全符合政府職責和“報告”宗旨。
通過聚焦47年來“報告”話語中凸顯的50個主題詞和對發(fā)展、人民、政府、問題等主題詞在五個歷史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觀察和主題分析,“報告”話語映射了中國發(fā)展進程中的各種變化及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從“發(fā)展”的主題詞搭配來看,1993年開始中國教育科學類事業(yè)的地位下降明顯,盡管2009年之后有所改觀,但是其受重視程度仍然遠遠低于經(jīng)濟類事業(yè)的發(fā)展??茖W教育關乎國之前途命運,這一問題亟需改觀。中國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長盛不衰,僅僅靠發(fā)展物質財富遠遠不夠,“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最終離不開教育文化實力的不斷增強。鑒于此,政府未來應將教育文化發(fā)展切實置于強國戰(zhàn)略地位?!皥蟾妗敝杏嘘P“人民”的搭配構建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形象。在政府新的執(zhí)政理念領導下,中國社會于1993年之后徹底告別了階級斗爭和群眾運動,開始了各項民生事業(yè)建設,特別是2015年“報告”更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民生和民主建設,表明隨著經(jīng)濟建設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的民主進程也在不斷提升。從“政府”的搭配主題看,1993年起中國政府開始關注自身建設,在領導國內各項事業(y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特別是2015年“報告”話語頻繁顯示中國各級政府已具有服務意識,表明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整個社會和諧度增強?!皢栴}”的主題搭配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建國后各種矛盾的變化。2009年以前中國矛盾數(shù)量多,類別復雜,主要包括經(jīng)濟落后和人民內部矛盾;2009年之后,矛盾數(shù)量明顯減少,且主要集中在民生方面,如經(jīng)濟放緩、房價飆升、人民幣貶值、食品安全等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5·12”地震、北京奧運會、“神七”飛天等一系列事件都在“報告”話語中得以體現(xiàn)。
通過基于語料庫的62年間“報告”話語分析顯示:第一,歷屆政府持續(xù)的工作重點包括發(fā)展經(jīng)濟是首位、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的基本國策、人民始終是國之根本、政府是改革發(fā)展成敗的決定因素。第二,發(fā)展、人民、政府、問題等四個主題詞在五個節(jié)點年份的搭配主題歸類表明,中國社會2009年之后的發(fā)展重心主要為改革、發(fā)展方式、金融與民生等四個方面,其中教育科學文化的地位得到明顯提高,但仍遠落后于經(jīng)濟; 中國社會由人民內部矛盾轉向民生事業(yè)建設,中國民主化進程加快;中國政府逐漸從單一的行政職能向服務型職能轉變,自身建設和法制建設凸顯;中國社會面臨的問題由溫飽逐漸向結構性矛盾轉變,其中民生問題越來越突出。本研究以批評話語分析為視角,基于語料庫語言學的主題詞和語言搭配主題歸類分析方法,管窺歷屆“報告”話語呈現(xiàn)的語言規(guī)律和主題特色,為相關學科進一步挖掘語言、社會及其共變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夏慧言,賈亞麗,王梅.言語行為理論與傳播中的話語權力[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4-137.
[2] FAIRCLOUTH N.Media discourse[M].New York:Edward Arnold,1995.
[3] FAIRCLOUT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C]//WO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4] FLOWERDEW J.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C]// BHATIA V,FLOWERDEW J,JONES R H.Advances in discour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2008:195-210.
[5] VAN DIJK T A.Multidisciplinary CDA:a plea for diversity[M]//WODAK R,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01:95-120 .
[6] 唐麗萍.2011 語料庫語言學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作為空間[J].外國語,2011(4):43-49.
[7] WIDDOWSON H G.Text,context,pretext:critical issues in discourse analysis[M/OL].[2008-01-28].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book/10.1002/9780470758427.
[8] CHILTON P,ILYIN V,MEY J.Political discourse in translation in Europe,1989-1991[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9] HUNSTON S.Corpus linguistics [M]//BROWN K.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nd ed.Oxford: Elsevier,2006:234.
[10] PARTINGTON A.The linguistics of political argumentation:the spin-doctor and the wolf-pack at the White House[M].London:Routledge,2003:8.
[11] HARDT-MAUTNER,G.“Only connec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R].Lancaster:Lancaster University,1995.
[12] CALDAS-COULTHARD C.Man in the news: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women speaking in the news-as narrative-discourse [C]// MILLS S.Language and gender: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1995.
[13] KRISHNAMURTHY R.Ethnic,racial and tribal:the language of racism?[C]//CALDAS-COULTHARD C,COULTHARD M.Texts and practices: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6:179-200.
[14] STUBBS 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1996.
[15] BAKER P.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Continuum,2006.
[16] BAKER P,GABRIELATOS C,KHOSRAVINIK M,et al.A 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 Comb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J].Discourse & society,2008,19(3):273-306.
[17] BAKER P,GABRIELATOS C,MCENERY T.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attitudes:the representation of Islam in the British pr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18] 錢毓芳.英國主流報刊關于低碳經(jīng)濟的話語構建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25-35.
[19] NERLICH B,FORSYTH R,CLARKE D.Climate in the news:how differences in media discourse between the US and UK reflect national priorities[J].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2012(1):44-63.
[20] NERLICH B,JASPAL R.UK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ctors, frames and metaphors[J].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2013(3):35-53.
[21] CHILTON P.Discourse:a critical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2] KIM K H.Examing US news media discourses about North Korea: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Discourse & society,2014(2):221-244.
[23] 錢毓芳.英國《太陽報》關于恐怖主義話語的主題詞分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 (4):98-103.
[24] 錢毓芳,田海龍.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3):40-43.
[25] ZHANG W D.New assertiveness and new confidence? How does China perceive its own ris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People’s Daily editorials and comments o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2012(1):1-23.
[26] 邵斌,回志明.西方媒體視野里的“中國夢”:一項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J].外語研究,2014(6):28-33.
[27] 李娜,張琦.西方媒體視野下的中國女性形象:一項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05-110.
[28] 劉明,王世昌.語料庫輔助的汽車廣告話語與社會變遷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