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祥 許俊杰 陸 霞 戴利菊 王 蕾 胡 進 朱曉東 黃菊明
(浙江省嘉興市第一醫(yī)院,浙江 嘉興 31400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屬于周圍性前庭疾病,主要癥狀是視物旋轉、眩暈,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該病發(fā)病較為突然,且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1],在各種眩暈中,BPPV 所占比例為 17%~42%,如不能及時治療,不僅增加患者精神壓力,同時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BPPV方案主要以藥物治療、管石復位及體位限制等手段為主,不僅能夠緩解癥狀,但需反復治療,且復發(fā)率較高[2]。近年來中醫(yī)學在治療眩暈方面積累大量經驗,通過綜合分析患者體質、臨床表現,再加上完整理論體系支撐,對患者病情進行分型,并采用個體化辨證論治方法,在減輕癥狀、減少復發(fā)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3]。苓桂術甘湯源自于《傷寒論》,其作用靶點廣泛,具有健脾祛濕、溫脾化飲、益氣溫陽之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內耳循環(huán)障礙,提高治療效果[4]?;诖耍狙芯繑M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苓桂術甘湯聯合管石復位治療,并對治療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及預后進行觀察,旨在為此類患者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F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5]中關于BPPV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30~70歲;中醫(yī)證型均為氣血虧虛證;病程≤1年;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多種藥物過敏史者;嚴重心、肝、肺、腎等原發(fā)性疾病者;合并中耳炎、梅尼埃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者;嚴重頸椎病者;存在意識或言語障礙者;老年癡呆、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BPPV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9例。研究組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35~69歲,平均(47.56±8.25)歲;病程 1~10 個月,平均(5.34±1.21)個月;后半規(guī)管27例,上半規(guī)管16例,雙側后半規(guī)管BPPV 6例;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癥9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齡32~68歲,平均(47.45±8.37)歲;病程 1~11 個月,平均(5.46±1.29)個月;后半規(guī)管25例,上半規(guī)管17例,雙側后半規(guī)管BPPV 7例;合并高血壓13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癥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干預,包括介紹BPPV病因病機、治療方案、預后等,同時給予飲食和運動指導。對照組給予管石復位手法治療。患者均行Epley管石復位法,縱行坐在床上,快速懸頭仰臥并向患側旋轉45°,使患耳向下便于耳石進入后半規(guī)管中,維持3 min,轉正頭部并向健側轉45°,便于耳石靠近總腳,維持3 min,同時將頭和軀干向健側轉135°,以便于耳石向橢圓囊回歸,保持1 min后轉動軀干并伏于治療床,維持2 min,將頭和軀干轉向正前方,緩慢坐起后保持2 min,觀察眩暈和眼震,每天練習2次,每次重復10~20遍,重復進行至眩暈消失,持續(xù)治療3周。研究組管石復位手法聯合苓桂術甘湯:澤瀉 20 g,白術、茯苓(打碎)各 15 g,鉤藤(另包,后下)、生姜、桂枝、法半夏各 12 g,天麻(另包,后下)、陳皮、菊花(另包,后下)各9 g,甘草6 g。將上述藥物浸泡于500 mL水中2 h,之后使用大火煮沸再改為文火煎煮1 h,將藥液倒出后加250 mL水復煎,混合2次所得藥液,并分別于早晚飯后溫服,每日1劑,7 d為1療程,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積分。計算上述主癥積分,按照癥狀嚴重程度依次記為0~6分,分值越高,則表明該項癥狀越嚴重。2)生活質量。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用眩暈障礙量表(DHI)評估,其包含情感和功能各9項,軀體7項,每項均為0~4分,分值越高,則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越大[7]。3)血液流變學。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值、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水平,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并使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4)預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隨訪,觀察復發(fā)率情況。
1.5 療效標準 參照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并結合尼莫地平法計算的療效指數判定。痊愈:眩暈、位置性眼震等癥狀消失,滾轉試驗陰性,療效指數≥90%。有效:仍存在眩暈癥狀,但其發(fā)作次數、眼震時間減少≥50%;療效指數為≥40%且<90%。無效: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標準??傆行蕿槿?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描述,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前眩暈耳鳴、胸悶脘痞、心悸氣短、面色白、惡心嘔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較,兩組治療后眩暈耳鳴、胸悶脘痞、心悸氣短、面色白、惡心嘔吐評分明顯降低(P<0.05),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情感、功能、軀體評分明顯降低(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下同。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值、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降低(P<0.05),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0.05)。
表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
2.5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隨訪,研究組出現復發(fā)5例,復發(fā)率為10.20%;對照組出現復發(fā)14例,復發(fā)率為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BPPV是內耳自限性疾病,多累及后半規(guī)管,持續(xù)數月后可自行緩解,常累及后半規(guī)管和外半規(guī)管,該病多屬于原發(fā)性,且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目前關于BPPV發(fā)病機制主要有壺腹嵴頂和半規(guī)管結石學說,其區(qū)別在于耳石沉積的位置,前者認為耳石黏附于壺腹嵴頂,導致內淋巴液和嵴頂的比重失衡,從而提高對直線加速度敏感性,患者處于激發(fā)體位時,嵴頂轉變?yōu)樗轿?,受重力影響而偏離壺腹,最終產生眩暈和眼震癥狀[9]。后者認為微細漂浮物存在于后半規(guī)管長臂內淋巴中,當人體頭部處于激發(fā)位時,漂浮物在重力影響下,可牽引內淋巴,從而引起眩暈和眼震癥狀[10]。近年來血液流變學在微循環(huán)障礙疾病中的作用機理得到廣泛關注,血液處于高粘滯狀態(tài)下,可導致血流速度減緩,紅細胞聚集性增加,不易通過細小毛細血管,迷路動脈分支是前庭器官的主要血液供應血管,管徑較小,當血液黏稠時,易發(fā)生微血栓,引起循環(huán)障礙,進而損傷前庭。有研究表明[11],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可引起血液微循環(huán)障礙,從而降低腦血管舒縮功能,增加血流阻力。另有研究證實[12],血液流變學指標異??梢饍榷┱系K,也是誘發(fā)BPPV的重要因素。因而合理調節(jié)機體血液流變學對于控制BPPV進展,改善預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管石復位在臨床中廣泛用于治療BPPV患者,根據其發(fā)病理論,結石或微細漂浮物通過有序變動頭位,使之脫落并進入橢圓囊中,恢復半規(guī)管壺腹嵴頂和管腔內淋巴的正常運動,有效改善眩暈癥狀,同時促使眼震癥狀消失[13]。但該治療方式需依賴醫(yī)師操作經驗,且單次治療后易復發(fā),需進行多次復位才能提高治療效果。甲磺酸倍他司汀屬于組胺類衍生物,其不僅具有擴張血管、調整內耳及周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頸內動脈血流量、改善腦組織循環(huán)的作用,同時對收縮平滑肌,加速腺體分泌等功能對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具有顯著的效果,但是藥物治療副作用大,療效欠佳。
中醫(yī)學將BPPV歸于“眩暈”范疇,《靈樞·口問》中指出“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目為之?!?;《景岳全書》中論述“無虛不作?!?;《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論述“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中醫(yī)學認為其與臟腑關系密切,屬于本虛標實之癥,其發(fā)病機制是臟腑失調,脾胃虛弱,運化不利,升降逆亂,水濕內蘊,上擾清竅,發(fā)為眩暈;腎陰虧損,髓海不足,腦失所養(yǎng),發(fā)為本病,中醫(yī)治療原則是健脾養(yǎng)胃、補肝益腎、濡養(yǎng)清竅[14]。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作用靶點較為廣泛,方中澤瀉性寒,具有清熱利尿之功效;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善利水滲濕;鉤藤性微寒,具有平肝息風之功效;生姜可解表散寒、化痰止咳;桂枝善助陽化氣,溫經通脈,散寒止痛;法半夏性溫,具有和胃安神、燥濕化痰之功效;天麻可平肝息風,清熱活血;陳皮善疏肝理氣,燥濕健脾;菊花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平抑肝陽之功效,甘草可補中益氣,調和諸藥,上述藥物共奏健脾和胃、溫陽利濕之功效[15]。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6],法半夏醇提取物具有明顯鎮(zhèn)吐作用,并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茯苓中有效成分總三萜可減輕耳蝸腫脹,抑制毛細血管滲出[17]。白術具有良好降脂效果,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同時減輕耳內淋巴水腫。鉤藤可通過抑制鈉離子內流,從而減輕神經元水腫,并抑制神經毒性,起到保護神經膠質細胞作用,且具有良好鎮(zhèn)靜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眩暈耳鳴、胸悶脘痞、心悸氣短、面色白、惡心嘔吐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采用苓桂術甘湯聯合管石復位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臨床癥狀。研究組情感、功能、軀體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二者聯合可減輕患者眩暈程度,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進一步對與疾病相關的血液流變學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研究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值、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二者聯合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本研究對臨床療效和預后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復發(fā)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二者聯合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采用苓桂術甘湯聯合管石復位治療BPPV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減輕眩暈程度,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和預后,提高治療效果。但受到樣本數量限制,本研究存在局限性,今后將擴大樣本數量進行深入探討。
[1]熊彬彬,吳子明,劉興健,等.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2):208-211.
[2]王錫溫,張慶泉,王強.管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8(4):431-433.
[3]郝大慰.中醫(yī)辨證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 20 例[J].河南中醫(yī),2014,34(9):1781-1782.
[4]郭進財,涂燕芬,顏光華,等.耳石復位法配合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初探[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9):1544-1545.
[5]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28-229.
[7]修世國,邢東升,胡瑋,等.眩暈障礙量表在BPPV患者生活質量評估中的應用[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1):48-52.
[8]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2.
[9]張娜,陳太生,董紅,等.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病因學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7):307-311.
[10]于新軍,孫寶梅.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病因學研究[J].北京醫(yī)學,2017,39(8):770-773.
[11]農應全,梅曉峰,吳嗣杰,等.原發(fā)性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與毛細胞功能關系的初步探討[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2(5):752-754.
[12]張友良,黃子治.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的初步分析[J].安徽醫(yī)學,1992,13(6):10-11.
[13]吳紅麗.管石復位法對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4):123-124.
[14]王英歌,潘黎靜,顧晰,等.頑固性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1,9(4):372-375.
[15]鄭金秀,吳暉,陳國春,等.益氣聰明湯聯合管石復位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療效觀察[J].福建中醫(yī)藥,2014,45(5):7-8.
[16]熊益居,黃銘涵.化痰蠲飲方治療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6,32(6):211-214.
[17]雷華斌,張恒.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及對血脂代謝影響[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10):2039-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