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給寵物命名并非中國古代人的傳統(tǒng)。盡管《詩經(jīng)》中有數(shù)百個形容馬的專有名詞,清嘉慶三年(1798年)還出版過養(yǎng)貓專著——王初桐的《貓乘》,里面提到一本更早的、寫作年份不詳?shù)酿B(yǎng)貓專著《相貓經(jīng)》,其中也記錄了對貓的眾多稱呼,但這些稱呼大多數(shù)是根據(jù)馬或貓的毛色、長相或性格所賦予的類稱。
據(jù)史書記載,最早有自己名字的馬,是周穆王的“八駿”,分別被命名為:“絕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雖然這些名字實際上仍然是形容馬身體特征或特長的詞,但已經(jīng)與八匹馬一一對應(yīng),而不再是同一類馬的統(tǒng)稱了。
自幼愛馬、曾騎著駿馬東征西討的唐太宗李世民,恐怕是中國古代最熱心給馬起名的一位,他命名的愛馬有“六駿”“十驥”?!傲E”為“什伐赤”“青騅”“特勒驃”“颯露紫”等,“十驥”為“騰云白”“皎雪驄”“凝露白”“玄光驄”等。其中“六駿”是他做秦王時征戰(zhàn)所騎的立功馬匹,地位特殊,其名字都為突厥語音譯加上代表顏色、體貌特征的詞組合而成。如“颯露紫”,“颯露”是突厥語“勇士”,“紫”則是毛色,這匹馬在洛陽戰(zhàn)役中曾經(jīng)中了箭傷但不退卻,因此得到這樣的美名。
其實,中國古代最早被馴化的寵物是狗,但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看家、打獵甚至養(yǎng)肥了吃肉的“二等寵物”,因此有名字的并不多,即使有名字也都很隨意。較早的記載如《搜神后記》中提到一只名叫“烏龍”的狗,還有西晉人陸機的狗叫“黃耳”,《南史》中提到梁朝大臣張彪有一只名叫“黃蒼”的狗,直到張彪逃難時仍不離左右。溥儀遜位后住在故宮里窮極無聊,養(yǎng)了一百多只狗,這些狗都有名字,但平平無奇,如“紫球”“小鬧”“三兒”等,稍微特別的是叫“佛格”和“臺格”的兩只德國牧羊犬。
家貓在中國是引進品種,其地位比狗更低。清咸豐二年(1852年),黃漢在《貓苑》中稱:初唐人張博養(yǎng)了七只貓,皆有命名,分別叫“東守”“白鳳”“紫英”“怯憤”“錦帶”“云團”“萬貫”;此外五代詩僧貫休有一只名叫“焚虎”的貓;北宋末年裝神弄鬼、導(dǎo)致首都汴梁失守的道士林靈素有一只名叫“金吼鯨”的貓;明代有只貓叫“霜眉”;吳三桂的孫子、當(dāng)過幾年“大周皇帝”的吳世,據(jù)說有幾只名叫“錦衣娘”“銀睡姑”“嘯碧煙”的貓……但這些記載幾乎都出自《貓苑》,哪些是真的,哪些是黃漢杜撰的,實在無法辨別。即便都是真的,從黃漢對張博居然給七只貓皆有命名發(fā)出一聲驚呼看,給貓起名字還是一種足以讓人大驚小怪的特別行為。
不難看出,中國古人不喜歡給寵物命名,即使命名也絕不會像人類的名字,大概古人只是將它們看作“稍微特殊些的家畜”或“不會說話的奴仆”吧。
(孫煙雨薦自《格言》)
責(zé)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