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公雞的生殖潛力是在育雛育成雞舍里建立的而不是在產蛋雞舍里形成的,達到合適的公雞喂料和體重曲線以及均勻度和身體構成影響將來的受精率。公雞和母雞都是影響受精率的因素,但公雞對受精率的影響更大。選種時持續(xù)追求肉雞性能并沒有對精子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然而現代的公雞更傾向于長肉,從而可能降低交配效率。雖然不同的公司在公雞的管理方法上存在差異,但要取得公雞良好效果的關鍵是產蛋期的體重控制;公母雞互動,母雞必須已經準備好接受公雞,通過在產蛋期正確的飼喂,保持公雞精瘦,以維持生產性能的持續(xù)性。盡管公雞只占有5%~10%的雞群比例,一般平養(yǎng)9%~11%,籠養(yǎng)5%~7%,但卻占有50%遺傳;公雞質量差意味整個雞群的生產性能差。實際生產中應關注公雞發(fā)育的重要管理目標,如生殖系統(tǒng)發(fā)育、骨架大小及配比、體重和均勻度控制、累積營養(yǎng)、體況(胸肌)發(fā)育等。
性成熟比常規(guī)公雞早7~10d,脛骨比常規(guī)公雞短5cm,料肉比好,僅斷內側趾以提高交配效果。均勻度問題特別是混群后到產蛋高峰階段的抗應激能力差,如果公雞的體重和光照控制不好易造成攻擊性太強;受精率比常規(guī)系稍低,開產到高峰期差異不大,但45周后下降速度較快。
有平養(yǎng)、兩高一低棚架飼養(yǎng)、一高兩低棚架飼養(yǎng)和籠養(yǎng)四種模式。兩高一低或一高兩低飼養(yǎng)模式中有單棟飼養(yǎng)公雞和一棟舍內公雞在前端、末端或中間與母雞一起飼養(yǎng),也有一棟舍內在中間過道飼養(yǎng)公雞等方式。
生長發(fā)育曲線和睪丸的發(fā)育有一定的關系,公雞的生長曲線應保持流暢(圖1),10~12周達到體型均勻度,期間公雞體重和生長曲線非常重要,該階段是公雞睪丸開始發(fā)育的時期,特別是15周后生長發(fā)育很快,每周體重增加必須均勻、穩(wěn)定而持續(xù),不間斷、不停止;生長發(fā)育中斷會影響睪丸發(fā)育和受精率。1~6周是消化、心血管、免疫系統(tǒng)、羽毛和骨骼的最佳發(fā)育階段;6~10周是肌肉、肌腱、韌帶的快速發(fā)育階段,骨架繼續(xù)發(fā)育,避免早期(10周)過重,如有需要可以提前限飼;10~15周骨架發(fā)育基本定型,公雞睪丸開始發(fā)育;在前12周出現任何管理問題都會在雞身上造成永久傷害;在13~24周階段的管理問題會影響早期和高峰孵化率,此間需避免10周后體重下降;15~25周是性成熟最關鍵的時期,性器官快速發(fā)育及性成熟階段,在16周略微加料,體重快速增加;25~30周體成熟,性器官繼續(xù)發(fā)育,在加光后睪丸迅速生長,在淘汰之前持續(xù)加料;35~40周后睪丸開始萎縮,繁殖性能開始下降;25~66周較差的喂料、飲水和管理壓力會使公雞生殖系統(tǒng)萎縮加快,受精率下降快。大胸并不代表睪丸就大。
公雞的生長發(fā)育曲線見圖1。
圖1 公雞的生長發(fā)育(體重曲線和喂料曲線)
雞的性別在胚胎發(fā)育的第3~5天就決定了,1d公雞睪丸的重量約3~5mg;在密閉式雞舍飼養(yǎng)到10周增重至60~100mg,15周時約500mg為長米粒狀,20周時約0.5~2g。育成期公雞光照強度比母雞稍高為3Lx,有助于睪丸的發(fā)育,從一開始就能保持穩(wěn)定緩慢的發(fā)育;加光后公雞的雄性特征發(fā)生明顯變化,如有可能公雞可提前母雞7d加光。加光后公雞睪丸的發(fā)育,如飼養(yǎng)在密閉雞舍中的22周加光,加光后的3周(22~25周)睪丸大小為12~22g,較加光前增加大約10倍,此對混群和公母分飼效果特別關鍵;加光后8~10周 (40~32周)睪丸重量達35~45g,前一階段再增大約2倍;加光后11~15周(33~37周)睪丸發(fā)育緩慢甚至停滯,公雞的體增重開始嚴格控制;加光后15~20周(37~42周)睪丸開始衰減,此間應關注公雞的體況;加光20周后(42周)睪丸生理功能衰退,應考慮替換公雞。在加光前睪丸大小與體重、冠發(fā)育呈正相關,籠養(yǎng)時可用來提高早期受精率。保證平穩(wěn)的周增重,周增重波動性不能太大。公雞睪丸的發(fā)育與育成期的體重增長及飼養(yǎng)管理有很大的關系,產蛋期公雞睪丸大小及功能的保持與體重控制及其體況有關。35周后睪丸最大化發(fā)育期完畢后,體重輕的公雞增重不足甚至失重,會使睪丸萎縮,可能是營養(yǎng)不足或群序中統(tǒng)治地位下降所致;超重的公雞增重過多,較正常節(jié)奏睪丸大小加快衰減,可能是活動減少、胸肌沉積過多、維持能量增加或交配活動減少及能量攝入不足所致;體重控制好的雞群小幅周增重15~30g,能保持睪丸正常的生理節(jié)奏。公雞睪丸發(fā)育分為4個階段 (表1):第一階段2~15周,睪丸重量的增加較為有限,但精元細胞數量的增加非??欤痪毎坏峁砭由L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且其數量多少對睪丸產生精子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期間應盡可能避免妨礙公雞生長發(fā)育的各種應激,如飼養(yǎng)密度、飼喂方式、體重增長、飼料質量、雞舍環(huán)境等。11~12周睪丸細胞突然增殖,雄性激素逐步增加,以后變慢。公雞精子的生產在育成期就發(fā)生,在12周前發(fā)生的損害是不可逆轉的,精子的質量可以通過飼料配方得到提高,但精子數量會受到永久影響,在8~10周就決定了以后精子生產的最大潛力;第二階段16~24周,15周后公雞睪丸重量的增加開始加快,17周睪丸已進入第二次快速生長期,18~23周睪丸發(fā)育75%,此間應注意周增重,這是睪丸等雄性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期間如體重增長不足或下降,將超重的公雞體重拉回標準等對睪丸的發(fā)育影響非常大。限飼影響公雞體重和每周增重,同時也影響荷爾蒙的水平,而這對性成熟和精子生產很重要;公雞體重、周增重和體重增長曲線都會影響睪丸的發(fā)育和大?。徊G丸大小和重量與精子生產有直接聯系;第三階段25~35周,睪丸重量和精液數量最高,高峰一般發(fā)生在28~35周(加光時間早晚會有影響),35周成熟良好的公雞睪丸重量大約45g左右、輸精管發(fā)育良好且睪丸上有良好的血管分布及健康的色澤。保持適當的增重和避免各種應激有助于睪丸的發(fā)育和維持;第四階段35~40周后睪丸重量開始自然萎縮,精液數量及質量逐步下降,受精率也隨之逐步下降。保持公雞良好的體重、增重和體況能延緩高峰后受精率的下降速度,見表2。
表1 不同階段公雞睪丸發(fā)育的變化情況
表2 睪丸的重量與受精率監(jiān)測
公雞4周大約55%、8周大約85%、12周大約90%的骨架基本發(fā)育完成。在前4周時骨架發(fā)育最快,4周前不要出現低于標準體重的公雞,可通過增加育雛料的能量和粗蛋白含量、延長光照時間增加采食量來獲得早期的骨架發(fā)育,最小的群體也要達標??刂七m當的體型(骨架大?。Ρ3止u的體重、體況的協(xié)調很重要,對公母雞交配效率影響很大。要獲得理想的骨架和健壯的腿,必須按手冊標準控制公雞的體重增長特別是早期階段。公雞早期的生長發(fā)育對將來的受精率非常關鍵(表3),不要錯過這個種公雞骨架發(fā)育的最好階段;此階段是骨架發(fā)育最快階段,對公雞將來的成功交配很重要。12周公雞體重小,腿就短,將來的腿也短。每周平穩(wěn)生長可獲得較好的骨架發(fā)育,盡可能刺激公雞的采食與飲水,控制母雞骨架不要太大。1~6周體重一定要達標,14周后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的周增重,體重增長曲線必須平穩(wěn)均勻。體重控制的目標是達到或略高于標準體重,1~6周高10~20g、7~10 周高 20~30g、11~14 周高 30~40g、15~22周高 40~50g、23~24周高 50~60g、25~34 周高50~60g;35~64周隨周齡增長逐漸增加,周增重為30~25g。適當的體重和周增重對公雞的性成熟、睪丸發(fā)育和維持非常重要。一般體重控制較輕的公雞對高峰受精率影響不大,但對后期受精率的維持有好處;超重的公雞易引起后期受精率下降過快。根據公雞體重及胸肌發(fā)育情況進行飼喂,并考慮飼喂對下一階段的影響,公母雞都需要正確的體重增長曲線。開產時公雞的體重很重要,大體重公雞受精率不一定高,公雞體重小不一定受精率差,體重增長曲線比實際體重更重要。產蛋期保持體重持續(xù)小幅增長,避免超重、體重增長停止或下降,保持體重均勻度的穩(wěn)定;體重不能下降,否則體況會下降。不要過度飼喂,以免超重或胸肌過大,否則產蛋期難以管理,如雞群已超重,則應維持這種體重與標準的差異;防止公雞開產后超重,如開產前后飼喂過度,在30周時公雞會嚴重超重,如減少飼喂量會導致受精率問題。確保公母雞體重控制在標準附近,輕而結實的公雞更活躍,交配成功率更高,超重的公雞交配平衡性差且母雞不太愿意接受交配。利用看板管理(標明體重標準、目標體重、實際體重及誤差)對體重進行實時監(jiān)控。
表3 早期體重和骨架對受精率的影響
公雞在混群時均勻度不好,喂料比較困難,競爭激烈,第一批孵化率很低(<60%),高峰孵化率也低;公雞在混群時均勻度好,對喂料反應良好,競爭水平均衡,第一批孵化率好(>70%),高峰孵化率較高。最常見的問題是地面空間不足,不要為了母雞的飼養(yǎng)密度而犧牲了公雞的飼養(yǎng)密度。育成期飼養(yǎng)密度0~9周4/m2、10周后3.5/m2;喂料空間是第二個經常犯的錯誤,鏈式料線為0~5周5cm/只、6~10 周 10cm/只、10~20 周 5cm/只、20 周至淘汰20cm/只,盤式喂料器為8~9只/盤,喂料設備快速(<3min)分配且布料均勻,雞找到吃料位置大約2~3min。2~4周進行分級,16周檢查胸型。注意棚架高度,第一次使用鏈式或盤式喂料線在4~6周,確保公雞容易吃到料。人工加料可能會造成較低和較差的均勻度、腿部問題如葡萄球菌或機械損傷、淘汰比例高如皮膚抓傷或雞瘦小等。為提高均勻度,育成期理想的設置是公雞有單獨的料線如鏈式,馬達運轉很快36m/min。
第一種設置育雛、育成、產蛋(1/3地面~2/3棚架)在同一雞舍,公雞可在中間(圖2);育雛育成后再轉群(全部墊料),公雞可在中間或邊上,在育成期系統(tǒng)允許使用公雞料。
圖2 公雞使用單獨飼喂系統(tǒng)
第二種設置為公母雞使用鏈式料線 (圖3),挑戰(zhàn)是每個欄里的精確度,這個系統(tǒng)要求根據雞舍長度把料線加滿,在育成期系統(tǒng)不允許使用公雞飼料。
圖3 公母雞使用鏈式料線
第三種設置為公母雞使用盤式系統(tǒng)(圖4)快速的飼料分布,調整料盤開口大小需要技術,系統(tǒng)在育成期不允許使用公雞料。
圖4 公母雞使用盤式料線
體重是監(jiān)測雞群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工具,但不是衡量公雞性能潛力的唯一方法,體況(胸型)的均勻發(fā)育與體重同樣重要。平均體重接近的不同雞群,它們的體況可能大不相同,日常管理中應在每周稱重的同時,對每只種公雞的體況、胸肌發(fā)育和肛門顏色進行評估,監(jiān)測公雞的體況發(fā)育(胸型與體型大小的比例),觀察其是否保持在理想狀態(tài)。保持種公雞的這些性狀,可以提高整個生產周期種公雞交配的活躍性。公雞抽樣稱重和體況評估時,應確保足夠的抽樣數量,抽樣數量少于大群的10%可能會誤導管理人員出現誤判。根據抽樣評估的體重和體況與胸肌發(fā)育確定種公雞的飼喂量是否需要調整。評估種公雞體況時抓住其兩條腿,手沿著龍骨表面觸摸龍骨突起,以及評估龍骨兩側的胸肌大小、形狀及硬度。產蛋期為了淘汰種公雞而對其進行體況評估是種公雞淘汰計劃的一部分,為了保持受精率的持續(xù)性,應按計劃執(zhí)行公母比例減少程序,從雞群中淘汰體況較差和交配不活躍的種公雞,保持最佳的公母比例。為了保持有效的公母比例,應在稱重時對種公雞體況進行日常評估,也可通過“巡視”雞群的時候對種公雞進行個體評估。特別是在混群后除了對體重及采食仔細觀察外,更要對公雞體況進行持續(xù)評估,體況比體重更能反映公雞的生理狀況,評估必須全面,從頭到尾應包括機敏性與交配活躍性,雞群中種公雞體重應符合標準,比較機敏、分布均勻。臉與冠呈深紅色、淺紅或紫紅都是亞健康狀態(tài),蒼白的公雞交配活動完全停止;喙圓整、眼明亮。兩腿平直無彎趾、不是八字腿、腳底干凈無損傷和炎癥、趾不變形,如變形可能與體重或墊料管理有關;跗關節(jié)周圍的紅色斑點表明種公雞的交配能力很好。用眼觀察,用手估摸胸肌應結實、呈豐滿的V型。羽毛:交配活躍的公雞會出現局部掉羽現象尤其是肩部和大腿部;肛門周圍的羽毛應有些磨損且肛門口應膨大而濕潤,呈正常的顏色(紅潤)。
8.1 育雛期 根據體重進行飼喂,自由采食育雛料直至體重達到標準,母雞一般自由采食1周,公雞可能需要3~4周,母雞應與標準體重一致,公雞可以略超標準體重。早期體重控制是關鍵,4周末公雞的體重目標是755g,第一周就開始稱重,3~4周時可每周多次稱重,以確保體重達標,抽樣和稱重必須穩(wěn)定準確。建議的料量僅作參考,體重才是最重要的指標,避免使用過量的飼料。公母分開育雛育成,4周體重達標后將育雛料轉換成育成料并開始限飼,達到并保持理想的均勻度是獲得較高受精率和成活率的關鍵。使公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公雞的體型發(fā)育良好,避免開產前過肥或太瘦。盡可能提供高質量的顆粒破碎料,保持料盤飼料新鮮,不斷料,必要時延長光照時間,使公雞采食到足夠的營養(yǎng)。對種公雞進行精確斷(燙)喙,沒有鷹嘴(圖5),6周時喙部渾圓,無尖銳的突出,以利于采食和交配,提倡母雞不斷喙,育成期確保完全遮黑。公雞的均勻度影響受精率和成活率,關注公雞生長發(fā)育的均勻情況,避免各種應激因素的發(fā)生如育雛溫度太高或太低、球蟲免疫后管理不當、飼養(yǎng)密度過高、分群推遲等。同時開水開食,培養(yǎng)早期食欲,達到7d的體重標準。在雛雞到場前幾個小時管理的主要目標是達到盡量多的雛雞吃盡量多的飼料,并喝最多的水。如雛雞沒有迅速吃料或飲水,最終的性能會受損如生長速度差、飼料轉化率和均勻度低。通過以下步驟檢查雛雞的情況:①檢查數量。為達到最佳效果,在3個不同的位置,每個育雛區(qū)域檢查100只雛雞;②聚集在一起。冷的雛雞會擁擠在一起,活動降低,導致采食和飲水量下降,最終生長速度下降;③把雛雞腳放在脖子或臉上??闪私怆r雞有多熱或多冷,如它們很舒適,雛雞應分布均勻,主動在育雛區(qū)域活動;④嗉囊充盈度。雛雞入舍后檢查嗉囊充盈度,2h達到75%、8h>80%、12h>85%、24h>95%、48h 達到 100%;最理想的是雞雛入舍后4h,95%的雞嗉囊中都有水和料;10h后達到100%;⑤雛雞腳的溫度。地面溫度的一個非常好的信號是雛雞腳的溫度。如果雛雞的腳是冷的,雛雞的內部溫度也會降低,需重新評估預熱溫度和預熱過程,確保雛雞溫暖。
8.2 育成前期 平均體重決定飼喂量的多少,每周保持一定料量的穩(wěn)定增加,不要飼喂過度,否則會導致超重及將來受精率問題。公雞體重調整應逐漸進行,避免料量或體重增加忽高忽低的“之”型曲線,公雞料量的增加應和體重的增長一樣,逐漸、不間斷。育成期體重增長曲線影響公雞的骨架和睪丸發(fā)育,太大的骨架會影響后期受精率的維持。公雞均勻度是受精率好壞的重要因素,分群飼養(yǎng)有利于提高均勻度,分群飼養(yǎng)最遲應在4周進行。均勻度的控制目標是1~5周70%~75%、6~10周 80%~85%、11~18周 90%~95%、19~23周 85%~90%以上、24~64周85%以上。絕大多數公雞具有比較一致的采食與交配競爭力,由于公雞采食速度快,體型大,爭強好斗,個體間爭斗次序比較激烈,很易造成均勻度的差異。若飼養(yǎng)密度過大、采食和飲水位置不足,更易加大公雞個體體重的差異。均勻度越低,群序越差。保證良好的斷喙質量,快速均勻的上料,合理有效的采食空間;4周前盡早分群等有助于獲得良好的均勻度。
圖5 不能有鷹嘴雞
8.2.1 飼養(yǎng)密度 育成期公雞飼養(yǎng)密度高影響生長發(fā)育、均勻度、精液數量和質量,最終影響將來的受精率。育成期最佳飼養(yǎng)密度為3~3.5/m2。為更有效地控制好公雞的均勻度,應為其提供適宜的飼養(yǎng)密度,充足有效的采食和飲水位置,必要時可犧牲部分母雞的利益,確保公雞的整體利益。高峰前每周至少2次觀察公雞的采食情況,確保飼料分配均勻及料位合理。
8.2.2 育成期和產蛋期公雞的喂料設備應一致通常公雞采用盤式喂料器或料桶,不應采用鏈式喂料器;使用公雞喂料器飼喂公雞,不能讓公雞在母雞料線中采食,必要時采用人工加料飼喂公雞。不要在混群前用盤式喂料器或料桶,而在混群后用鏈式喂料器飼喂公雞;反之亦然。
8.3 育成后期 15~24周增重非常重要,如雞群在15周體重超過標準,應重新制定20~24周的體重目標。達到正確的身體組成,避免加光前公雞體重下降或低于標準。在育成期或產蛋期評估公雞,觸摸胸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明顯的龍骨一般是2#胸型,肉能夠在兩邊包裹龍骨一般是3#胸型。公雞需要的最小胸型(>95%)為4周3~4#、12周 2#、16周 2~3#、20周 2.5~3#、25~60周 2.5~3#(圖 6)。
圖6 公雞的胸型發(fā)育
8.4 混群前 混群前4周訓練公雞使用公雞喂料器,并將公雞喂料器放置在將來要放置的位置,觀察過度交配情況,淘汰多余公雞。如公雞喂料器變換,公雞找不到飼料會造成體重下降,一段時間內對公雞的應激較大?;烊呵肮u的管理應關注挑選鑒別誤差雞、選種、穿戴鼻簽、公母混群、公母分飼等方面。
8.4.1 挑選鑒別錯誤雞 在早期階段,難以識別鑒別錯誤的雞只,如母雞群中出現的公雞或公雞群中出現的母雞,但在雞群的整個生產周期內隨時都應淘汰鑒別錯誤的雞。在混群前從以下方面將所有鑒別錯誤的雞都淘汰掉:①雞冠和肉髯。15周公雞發(fā)育較好而且較紅;②跗關節(jié)。20周公雞跗關節(jié)比較粗而寬;母雞比較細而光滑;③羽毛。20周公雞羽毛邊緣長而尖;母雞羽毛質地較密且呈現劃槳形;④體型。20周公雞體型修長,母雞骨盆寬而緊湊。
8.4.2 及時選種 第一次6周選留14.5%,第二次14周選留13.5%,第三次19~21周選留12.5%,第四次24周選留9%~11%。公母混群時選擇第二性征(雞冠、肉髯的生長及臉的顏色)明顯、體重一致、體型(淘汰龍骨或脛骨短、彎曲)發(fā)育良好、胸肌體況發(fā)育無異常 (淘汰胸肌過度豐滿或偏瘦偏軟)、斷喙整齊(淘汰不齊、彎曲、變形或過度)、腿和腳趾爪強壯挺直無缺陷(淘汰彎曲、腳墊腫、變形、爪部水泡和葡萄球菌感染)、羽毛光亮、主翼羽更換正常、背部平直無畸形、沒有明顯缺陷的健康(淘汰臉色、冠色蒼白,有拉稀、呼嚕等癥狀)公雞。體重和均勻度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體重接近標準,均勻度95%以上。
8.4.3 公母混群 培養(yǎng)公雞對母雞的統(tǒng)治關系,育成期的公雞體型應高大,膽怯且均勻度好,混群后有信心統(tǒng)治母雞,有能力保護自己的領地。混群前淘汰發(fā)育不良、弱小的公雞,選擇中等體重或體型稍小的公雞混群,體重大的公雞留作后備使用,體重小的公雞分開飼喂促進性成熟并作后備使用?;烊簳r公雞性成熟良好,臉紅、冠大、喙圓整、腿長、背平、昂首挺胸、結實、豐滿度呈V型、泄殖腔膨大潮濕紅潤,容貌和氣質都能受到母雞的喜愛與歡迎,建立公母雞之間的友好關系。如有必要在混群的前一周將公雞穿好鼻簽,用于實行公母分飼。鼻簽若使用得當,公雞只能在公雞喂料器中采食,公雞的料量會更精確,更有利于控制好體重;使用鼻簽可在20~21周早混群。鼻簽的顏色可用來觀察替換的公雞,對公雞的攻擊性有一定的改善。鼻簽太長會影響采食和飲水,太短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公雞穿鼻簽的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實踐表明穿鼻簽太早,如早于20周,公雞的頭部鼻孔還未發(fā)育完整,對鼻腔有損害,會使公雞的采食速度大幅降低,采食時間成倍增加,最終影響公雞的正常發(fā)育;穿鼻簽太遲,會使公雞穿鼻簽和公母雞混群的應激疊加在一起。穿鼻簽時,應先對鼻簽進行消毒,然后在鼻簽凹陷處涂上紅霉素藥膏,以降低應激和預防感染。鼻簽丟失時應及時補上。
8.4.4 公母比例 混群的時機為一個公雞必須在母雞面前占優(yōu)勢方能與之交配,且母雞不應害怕公雞逃避交配(性成熟不同步)。在一個管理良好的雞群中,公雞應在母雞開產前占支配地位;群序(體重與體況)與混入的數量,要看有無相互爭斗或交配時相互干擾。公母混群一般可采用18~23周一次性混入9%~11%的公雞;也可采用初期混入較高比例(12%~12.5%)的公雞,逐漸淘汰并在24周左右降到9%~10%;如公雞性成熟早、不均勻或太兇,分階段混入公雞,23周混5%、24周再混2%、25周再混1%、26周再混1%。同時根據品種、混群時的體重考慮公母混群比例和數量,控制在7.5%~10%,并據公雞的狀態(tài)作適當調整,體況非常好 6%~7.5%、良好 7.5%~8.5%、一般8%~10%、較差9%~12%;如公雞發(fā)育偏早、體重體型較大、行為比較兇悍時應減少公雞的配比數量;公雞發(fā)育超前、超重或有侵略性,可將公雞晚點轉群。公母比例太高會導致公雞之間互相攻擊 (飼料、母雞),造成公雞死淘高、交配受干擾;還會導致公母雞之間互相攻擊,過度交配導致母雞害怕公雞,母雞躲在棚架上或蛋箱下,還會引起交配傷害、羽毛破損,母雞損傷,死淘高、母雞永遠或不愿接受交配,超重及胸肌發(fā)育過大,受精率差;母雞死淘率也更高,如果比例超過12%會導致高峰前死亡率提高。比例太低會造成交配不足,錯失交配機會,早期孵化率低;當公雞比例低于6%時,孵化率開始受到影響。按重量匹配公母雞,通過淘汰所有重量不足和極度超重的公雞,目標只保留中等重量的公雞;把較重的公雞與較重的母雞混養(yǎng);把較輕的公雞與較輕的母雞混養(yǎng);將體重接近的公雞混到同一棟雞舍內;每周把狀況不好、超大或骨骼和腿部有問題的公雞淘汰掉,如做不到這一點,狀況良好及超重的公雞會把分配給狀況不好的公雞的飼料吃掉。當混群或啄羽次序形成后,公雞均勻度還與公母混群的最佳比例相關,體型較大的公雞會得到或統(tǒng)治較多的母雞;母雞的分配不均勻也會導致晚成熟的公雞之間的競爭增多,影響受精率。將發(fā)育較早的公雞混群可能會造成公雞較強的攻擊性,導致較高的母雞死淘率及較低的早期受精率;混群太晚影響產雛數,公母雞性成熟過度,應適當降低光照強度,減少公雞打斗。
8.4.5 混群后仔細觀察雞群的行為 混群后應仔細觀察雞群的采食行為,防止公母雞互相偷吃飼料,經常進入雞舍,了解舍內的情況。觀察公雞的交配頻率、成功率,公雞在舍內的分布;公雞之間的打斗情況;追逐行為,母雞是否懼怕公雞,有無踩死踩傷的母雞;采食情況,公雞喂料是否均勻、料位是否恰當、是否偷料、料線高度、格柵開口、鼻簽等。更重要的是評估公雞的體況,當公雞在新的領地找不到料,一些公雞的體況會下降;當公雞學會從母雞料線中偷料后,體重迅速增加,增重過多的公雞會更兇猛?;烊?~5周一定要現場觀察公雞的采食,及時調整。
8.4.6 公母分飼 混群到30周是公母分飼的關鍵時期,公雞進入了母雞的領地,活動區(qū)域增大近10倍,公雞要學會找到公雞喂料器的位置,建立各自的社交區(qū)域;此間公雞雞冠和頭的大小發(fā)育還不夠大,仍有機會偷吃母雞料;此時公雞容易出現兩極分化,適應能力強、采食量大的公雞,超重更加兇猛,反之發(fā)育緩慢甚至消瘦;建議每周至少兩次觀察公雞吃料,及時調整上料的均勻度、料量、料位空間、料線高度、混群比例等;每周稱重兩次,及時評估周增重情況。經常檢查格柵大小以不影響母雞吃料、料線的接口、可調節(jié)的料盤、料線穩(wěn)固性等。公母分飼是否徹底對公雞的飼喂量有很大影響,取決于公雞能從母雞喂料器中采食程度和母雞能從公雞喂料器中的采食程度;公雞雞冠的情況,如全剪冠、部分剪冠或不剪冠;鼻簽的使用及飼料能量水平;網格大小并不是非常關鍵,45~46mm寬、60mm高可以接受,但網格維護也很重要。先飼喂母雞,10min后再飼喂公雞,公雞喂料器高度適當,每羽公雞的采食位置保持固定,每淘汰10羽公雞減少一個料桶;公母雞使用不同的飼喂器飼喂,自始至終保持公雞20cm/只的采食位置;使用鼻簽、公雞不剪冠、母雞料線上加隔柵,可有效預防公雞偷吃母雞料。公母雞一旦開始交配,公雞就會非常活躍,應仔細觀察公雞的體重及周增重,必要時可多增加飼料,但必須觀察體重。避免公雞偷料的最佳辦法,育成產蛋同場,育成公母分開喂料;培訓公雞喂料識別,起碼在混群前1周,先把公雞料線放下來;如需轉群,將公雞最起碼提前3d轉群,如需一起轉,公母分飼起碼3d,先把公雞料線放下來;在轉群之后,公雞在自動料線上放下一半,讓公雞聚集在墊料上大約30~40s,轉動母雞料線大約30s,然后把公雞料線放至適當的位置以利于公雞吃料。
8.4.7 性成熟同步 母雞必須準備好接受與公雞交配,公雞太重或母雞太輕,公雞侵略,會造成母雞死淘增加,受精率較差(表4),過輕的母雞對于加光和公雞反應不好,交配高峰低;公雞太輕或母雞太重,母雞對公雞有侵略性,增加了公雞和公雞之間的競爭,使公雞過于兇猛。
表4 公雞太輕或超重對受精率的影響
8.4.8 累積營養(yǎng) 作為一般原則,在雞舍環(huán)境溫度20℃的條件下,20周種公雞累積采食能量138.07MJ、1850g以上的平衡蛋白質。25周時種公雞應攝入171.38MJ能量和2300g平衡蛋白質。
8.5 產蛋期 公雞需要一直生長尤其在45周之后,控制體重對于維持公雞精瘦非常重要。30~50周周增重25~28g,25~30周的總增重應達到475g,產蛋期應保持體重和料量持續(xù)小幅均衡增長,維護好飼養(yǎng)設備和棚架,經常觀察公雞采食情況,每周對公雞進行稱重,了解其體重的生長趨勢,檢討飼喂程序;稱重時進行體況評估,及時淘汰不合格和低于或超過平均體重12.5%的公雞,確保公雞體況與良好的性成熟特征及合適的公母比例。保持采食位置的穩(wěn)定,太多太少都會影響公雞采食的均勻性。加強喂料器的管理,經常檢查公母雞喂料器的性能狀況,關注開產至產蛋高峰及高峰后均勻度的變化,混群后由于公母雞有相互偷吃料的問題,應據實際體重的變化調整料量,注意公雞在產蛋期的體重不能降低,體重小幅下降都會造成精子質量下降(表5);產蛋期體重控制不當,如超重、體重下降或增重不足,公雞狀態(tài)差,均勻度下降,影響受精率。公雞飼喂過度,特別是產蛋高峰前會造成肥胖,過分超重的公雞交配活動完成也相對困難,影響受精率;研究證明脂肪過多與精子生產和精液質量成反比。公雞飼喂不足會造成體重及社會等級下降、胸肌松軟,體重下降的公雞精液的生產減少或停止,死淘率也高,受精率降低。
表5 產蛋期體重下降的影響
8.5.1 適時加料 光照刺激前3周公雞應接受較大的料量增加,使其在母雞開產時最大限度地達到性成熟;光照刺激開始后且公雞開始性成熟,所增加的料量應減少,光照刺激開始后加料太快會使公雞胸部肌肉發(fā)育過大,導致公雞懶惰。料量不足的問題也許是飼料分配不均勻的原因所致,并非實際上的料量不足,飼料分配不均和設備出現問題會嚴重影響種蛋和精液的生產,所以喂料時相關人員必須在場觀察雞群的采食行為,以便及時發(fā)現解決問題。堅硬的胸肉意味著公雞吸收了足夠的營養(yǎng),松軟的胸肉意味著公雞沒有得到足夠的能量,它正利用胸肉中的能量支持其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大約25%~30%的公雞會衰竭,這屬正常。
8.5.2 飼喂量 飼料分配和公雞體重是關系到受精率不正常的兩個最大影響因素。保持雞群不胖具有挑戰(zhàn)性,包括喂料設備與培訓、正確的料量、公母分飼、體重與均勻度都很關鍵。所有的公雞都有一個與體重相關的能量要求,公雞不像母雞,沒有隨周齡增加而需要的代謝能下降,一只公雞每公斤體重大約需 313.94~334.87KJ(75~80kcal)的能量和13~14g/只/d的粗蛋白,飼料重量大約是體重的2.5%~2.8%。適當的飼喂量以保持公雞最佳的體重,正常的料量范圍130~150g/只/d,29~49周公雞周增重應保持在30g左右,50周后維持在25g左右,然后每周適當增加一定的料量。一般25周飼喂量大約134g/只/d(1.52MJ能量),25~30周飼料量每周增加 1~2g/只,30周飼喂量大約 141g/只/d(1.59MJ能量),35~65周飼料量每周增加 0.5g/只或每2~4周增加1g。公雞料量不增加或減少會影響受精率。同樣的種雞,平均體重3.85kg、喂料量110g、喂料與體重比例為 2.8,均勻度 69%的種雞群中16%的種雞或處于過量進食的風險,而均勻度80.6%的種雞群中僅有10%的種雞或存在超重的風險(圖7)。因此在產蛋期應正確喂料,確保公雞體重不再下降。
圖7 均勻度影響喂料
8.5.3 避免給種公雞太多的喂料空間 在種公雞且一生中,喂料設備應隨公雞數量的減少而減少;飼喂器應布置在雞舍中間且呈一條直線,不能傾斜和搖擺,且分布均勻。喂料空間太多,母雞容易到公雞料槽(料桶)中偷料,攻擊性較強的種公雞會過食,體重均勻度就會惡化,造成雞群生產性能下降。料線高度應適當,確保每只雞吃料均勻,將公雞料槽或料桶盡量放低,以利于體型小的公雞吃料和整體均勻度的維持。
8.5.4 體重差異原則 公雞和母雞的平均體重差異是500~600g;在混群的開始,維持15%的體重差異,然后在高峰后期下降到13%。
8.5.5 定期檢測精液品質 及時淘汰精液質量較差的種公雞,產蛋期體重影響睪丸功能的持續(xù)性和交配能力;體重控制盡量小一些,體重超重后期受精率下降快。
8.5.6 管理好公雞備用欄 由于公雞之間的侵略性會造成體質下降,所以應配備一些額外的公雞,一般放在公雞棚或雞舍末端,飼養(yǎng)密度<3.5只/m2,配備更多的乳頭飲水器,料位足夠有效,保持它們有活力,以便進行公雞輪換。
8.6 公雞管理應注意的方面 剪冠的公雞比不剪冠的公雞更易偷吃母雞料;使用鼻簽后公雞的料量應足夠,觀察公雞飲水情況;公母混群太早,公雞較易偷吃母雞料;體重不夠的公雞應單獨飼喂。公雞體重增加比其頭部大小增加的快,公雞性成熟過早會引起公雞太兇并影響受精率。經常更換公雞,保持群體內公雞狀態(tài)良好(表6),如果公雞管理好沒有必要替換公雞。定期淘汰不好的公雞如腳趾或腿部缺陷、損傷、跛行、太瘦或太胖;躲避無攻擊性、無精神不工作的公雞;檢查公雞肛門情況等。公雞的淘汰應逐步進行,淘汰的公雞應拿出雞舍。使用刨地料增進雞只的活動。每天觀察產蛋和交配活動情況,以采取相應的措施。
表6 能取得較好成績的公雞狀態(tài)及措施
公雞料在開產或24~25周開始使用,不能太晚,如果使用公雞料過晚就無益處,公雞料的使用時機見表7。
表7 公雞料的使用時機
若開產時使用公雞料,好處將在30~35周時體現,可改善受精率和孵化率。48周使用公雞料無益處,同樣的試驗在37周才使用公雞料也得到相似的結果。歐盟使用公雞料的試驗表明,對產蛋晚期的孵化率影響最大,28~35周無差別,35~52周增加 0.6%、53~60周增加 5.1%、總體增加1.1%。
為獲得較高的受精率,實際生產中應正確控制體重,在4~6周保證體重至少或稍高于標準,確保骨骼發(fā)育有個良好的開端,在2~12周避免對雞只造成應激??刂坪镁鶆蚨龋瑸楣u提供足夠的地面空間、喂料飲水空間和快速分配飼料。選擇好的公雞,公母分開飼喂,使公母同步性成熟,據公雞的體況決定飼喂量和增加飼料量,確保公雞偷吃不到母雞料,每周至少3次在喂料時觀察公雞采食。保持種公母雞的體重和體型差異合理,以取得最佳的生產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