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
(一)研讀兩道考題的價值誤解:安于小我與只要贊美
(文題一)2017年12月,網(wǎng)絡新詞“佛系青年”又刷屏了?!胺鹣登嗄辍备诮虥]有任何關系,就是借這個符號,陳述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雙11”,搶到也行,搶不到也行;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大時代的激流中,年輕人可以看淡名利,絕不可看淡奮斗;看淡一切無欲無求,顯然是一種消極病態(tài)的人生態(tài)度。然而超三成考生贊成佛系的看淡一切,以下列舉部分考場優(yōu)秀文的主要 ? ? ? 觀點:
我以為,佛系青年正是一股清流,是一種看淡紛擾,近乎無求的境界。不追逐意義,不膜拜欲望,是近乎“一個人的狂歡”。
——《看淡紛擾,立地成佛》
佛系青年秉持的“詩意”是難能可貴的不計較,活在自己的一隅中,用自己獨特的詩意譜寫油米柴鹽的詩篇。木心老先生是佛系青年的杰出代表,他對自己的獄中困境抱有的正是佛系青年“這也行,那也行”的看淡一切的態(tài)度。
——《于茍且處吟詩》
下面再看看另一道考題。
(文題二)中國人的性情總喜歡調和折中。譬如一間黑屋子,有人要開窗,大家堅決不同意;有人要掀屋頂,他就愿意調和折中了,愿意開窗子了。
——魯迅《無聲的中國》
從題材的出處《無聲的中國》便可看出,魯迅是在批判國民無原則無價值判斷標準的懦弱性。魯迅文中的國民劣根性,居然有許多學生贊成,認為這種調和折中是適時變通,不走極端的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觀點不再列舉。
兩道有思想有境界有魄力的好題,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反思歷史,思考國民性,為什么到了學生層面,連基本的價值判斷都出了問題?從作文教學的策略上看,師生對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性思維的誤解,可能是重要原因。
(二)反思作文教學的兩個誤解: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性思維
有人認為批判性思維即否定思維,擔心這是一種負能量,故對“批判”極為恐懼。我們一直在強調作文的思想正確與正能量的傳播,這絕對沒錯,但正能量并非一味贊美,批判也不等同于否定。事實上,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愿,它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維”,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幾種核心思維能力。它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有理有據(jù)的分析,可能有質疑有批評,但更有建設性建議與創(chuàng)造性思想,而質疑、批判只是為了尋求理由或確保正當性。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可貴的寫作思維品質,廣大師生完全不必疑懼到談“批”色變。
我們一直強調辯證性思維,即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此觀點有哲學的應用背景,而學生常常將此絕對化,以為一切現(xiàn)象都可用二分法,一切文題都可發(fā)掘兩面性。這種不問語境放之四海皆準的二分法,是使學生價值判斷混亂的根本原因。哲學詞條中,辯證性思維模式要求在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它只是體現(xiàn)了看問題的多面性與包容性,并不能構成對問題本身的判斷標準,更不應成為混淆是非的利器。
總之,小我情調的泛濫,真實反映了學生思想格局的狹隘,若我們任由此種作文思想泛濫,讓未來的祖國棟梁都只敢一團和氣,明哲保身,連一點基本的關注社會的情懷都不能或不敢擁有,在自制的心靈雞湯中安享個體的歲月靜好,青年的責任擔當何存?社會進步的動力何來?教師,應為有識之師;青年,應是有為青年。青年都佛系了,國家的未來在哪里?
(一)發(fā)散三個角度:自我,大我,命運共 ? ?同體
關于自我。人文情懷,基點是自我,終點是大我,是“自我”與“大我”的融合。這種情懷首先是一種自我生命的覺醒與發(fā)現(xiàn),這種自我生命的價值追求,不是孤立的狹隘的小我,而是自覺融入人類的精神文化長河中,表現(xiàn)為對生活、文化、藝術及人性中一切真善美的追求。忽略自我,沒有自我理性的思考與辨別,獨立的思想與自由的精神,以及對崇高信仰的堅守與追求,所謂的大我情懷只是一個空心愚昧的大我,甚而只是一種盲目的、從眾的迷失。
關于大我。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對他人的友愛與善意,對異己的理解與包容,對苦難者的悲憫與救助,是人文情懷中最動人的人道主義,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精髓。關懷一切生命,讓一切生命平等、自由、有尊嚴而幸福地生活,這是人文者最高的社會理想,亦是人類最文明的社會形態(tài)。
關于命運共同體。我們?yōu)槭裁匆P注他人的生命幸福?因為我們是命運彼此相連的共同體。共有的生存環(huán)境,共有的社會環(huán)境,共有的精神文化,使我們必須團結協(xié)作,互助友愛。我們必須關注自然的惡化,反思社會的種種弊端,通過變革,完善成為更好的社會體系;我們必須傳承我們共有的精神文化,它是滋養(yǎng)我們信仰與靈魂的共同財富。
(二)融通三種意識:生命,責任,悲憫
生命意識側重于自我,具體體現(xiàn)為自我生命的價值追求與信仰堅守;責任意識側重于大我,表現(xiàn)為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性評價與價值認知,對當下人們共有的生存環(huán)境及生活狀態(tài)的反思評估與建設性建議;悲憫意識側重于命運共同體,包括對困境中個體生命尊嚴的摯愛與捍衛(wèi),對弱者的同情與救助,對他人的友愛與善意,對苦難的悲憫與反思,對生存環(huán)境的憂患與珍愛,對自然萬物的愛護與敬畏。
高考不僅是“個體價值”實現(xiàn)的途徑,更是為共同的“社會理想”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其人文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了社會文明的走向。近年來,高考作文題的命制越來越注重對學生人文情懷的考查,如2017年全國卷的“中國關鍵詞”,江蘇卷的“車中承載的社會變遷與人間真情”,浙江關于心靈與社會的“三本大書”,上海的“預測生活”;2016年江蘇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浙江的“虛擬與現(xiàn)實”,上海的“評價他人的生活”,等等。這些作文題或指向生命體驗,或關注社會生活,無一不在考查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即其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的三種意識并非涇渭分明,在不同的文章寫作中常常水乳交融,各有側重。筆者以自擬的一道人文考題及文段摘要,略做示例。
高速運轉的時代陀螺,將社會切割成一個個網(wǎng)格,將人們隔離成一個個原子,但生命意志頑強地向外向上生長,激勵我們從一個個原點走出,又將一個個原子彼此相連,讓吾國斯民,遙相守望。
在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獨善其身越來越不可能,我們?yōu)樽约罕济?,也給他人幸福。你我都是社會生態(tài)鏈的一環(huán),是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美好生活需要你我發(fā)自內心的善意。
—— 摘自《南方周末》2018新年獻詞
文段摘要:
大我之網(wǎng),責任之愛
唯大我情懷,方能掙脫孤島的虛無,讓生命匯入社會的海洋!
選擇大我,即選擇心懷天下的抱負與擔當。因為,我們彼此相連,休戚相依。
先生正是這樣融入社會、心系蒼生的擔當者,所以,有了棄醫(yī)從文的決絕,有了文壇吶喊的犀利,有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誠!……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成為社會方舟的舵手,在風雨彷徨中奮勇吶喊、殞身不恤?
羅素說,他活的理由之一是“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故,對他人的情懷,對社會的責任背后必是那愛與善的深流。為何先生眼里滿含熱淚?因為他對眾生愛得深沉。
……
新時代的學子,不要做那象牙塔內的冷漠者,用大我之線,用責任之結,去編織社會詩與美的網(wǎng)。謹記先生教誨——
無盡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三、綜合兩種路徑,加強人文情懷的涵養(yǎng)
(一)追溯經(jīng)典之源,汲取人文精髓
高中作文教學中人文情懷的涵養(yǎng),首先應提倡到先哲的經(jīng)典中去汲取人文的精髓,只有“格局闊大,心懷深遠,精神豐盈”,方能抒寫“拿云心事”“錦繡華章”。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中,歷來就有為生民請命,為天地立心的人文情懷:孔子的仁愛道德天下大同,孟子的民貴君輕,墨子的兼愛無私,莊子的眼冷心熱;老杜的“大庇天下寒士”“窮年憂黎元”;范文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東林黨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這些心憂天下心懷民生的道義擔當者,推動著社會的政治清明,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發(fā)展,改善了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新時代的青年學子,若只在小我的情調中一味陶醉,抒寫甜滋滋膩絲絲的雞湯美學,則與先哲的情懷志趣相去甚遠,又怎能成為未來國家的脊梁?
人文精髓的汲取應主要滲透于日常教學之中。教師可整合教材名篇并適當拓展,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讀寫訓練。如自我篇: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真善美的恪守,對信仰的堅守;大我篇:對他人尤其弱者的關愛與善意,對人性惡的批判與反思,對優(yōu)秀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對人與自然和諧的關注與思考,等等。讓學生深入品味經(jīng)典并應用于寫作,讓學生充分“走進”作者的情懷,與作者情懷的脈搏同頻共振。還可閱讀課外經(jīng)典著作并專題練筆。推薦學生讀人文作家經(jīng)典作品,如木心《文學回憶錄》、史鐵生《病隙碎筆》、熊培云《自由在高處》《西風東土》《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狄馬《一頭自由主義的鹿》《我們熱愛什么樣的生活》、鮑鵬山《風流去》,及國外大家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梭羅、奈保爾等人的作品。
(二)感受時代洪流,拓展人文情懷
千年前文學大家就提出“為時而著”“文以載道”等創(chuàng)作原則,提倡寫作應反對浮言,反映生活。高中作文教學也應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人生,思考現(xiàn)實時代,激濁揚清,以弘揚真善美、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為使命。生活的美學不是不可以寫,而是不要在該關注社會民生時還一味縮在小我的象牙塔中自我陶醉。
自媒體的發(fā)達,網(wǎng)絡發(fā)聲迅疾而大量擴散,形成全民參與的陣陣浪潮,冰花男孩的走紅與迅速被關注、被溫暖,松江民警的暴力執(zhí)法被痛斥、被責罰,紅黃藍的惡行被不斷深究,貪官巨腐的落馬讓人拍手稱快……對同一問題不同看法的互懟,各種思想的碰撞、撕裂與叫罵,站隊與貼標簽,見證了一個公民意識覺醒的時代,一個人文情懷展露的時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皆相互依存、命運相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建設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培育“人文情懷”是歷史的使命與時代的要求。高中作文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評論,關注社會人生,培養(yǎng)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