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芬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醫(yī)院 眼耳鼻咽喉科, 湖北 武漢, 430063)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臨床上較常見的疾病,患者可出現膿涕、頭痛、鼻塞等臨床表現,嚴重者還會出現嗅覺減退、記憶力下降等癥狀。慢性鼻竇炎的病程長,發(fā)病率較高,鼻竇生理解剖部位復雜,一般藥物治療效果并不顯著,病情發(fā)作時可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學習[1-2]。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中常規(guī)治療方法,鼻內鏡為常用術式[3]。但慢性鼻竇炎患者在圍術期可出現多種病情變化,因此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術后并發(fā)癥,促進鼻黏膜的恢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人文關懷為主的優(yōu)質護理是近年來高度提倡的護理干預方式,廣泛應用在臨床中許多領域[5]。本研究將人文關懷基礎上的優(yōu)質護理應用于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慢性鼻竇炎患者90例,均具有膿涕、鼻塞、頭痛等臨床變現,其中15例出現嗅覺障礙, 8例出現耳鳴癥狀。所有患者均行鼻內鏡手術治療,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 年齡14~57歲,平均(37.51±6.48)歲; 病程8個月~25年,平均(6.32±2.11)年。對照組男17例,女28例,年齡17~48歲,平均(36.42±6.55)歲; 病程7個月~21年,平均(6.14±2.36)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所有患者均為藥物治療無效,均有手術指征,術前2周均未行抗生素,抗組胺藥物等治療,所有患者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無其他上呼吸道疾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其主要包括鼻內鏡術前相關準備工作、詳細了解患者慢性鼻竇炎病史資料、細心指導患者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向患者耐心講解術中相關注意事項,保持環(huán)境舒適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為主的優(yōu)質護理。人文關懷的實質是指人性化服務,保障患者應有權利,尊重患者情感表達,保護患者隱私,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優(yōu)質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 健康宣教: 向患者耐心講解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并指導患者熟練掌握日常護理方式,如正確清理鼻腔、咳嗽控制等; 將鼻腔護理方式做成圖片給予出院患者,方便患者院外按照圖片正確護理。囑患者術后采用半臥位休息,以促進鼻腔內分泌物排除和減少出血; ② 心理干預: 經常到病房床與患者溝通,消除患者對于鼻內鏡手術的恐懼、不安等不良心理。術后需要進行鼻腔填塞、換藥、鼻腔清洗等護理工作,會有明顯疼痛,患者極易出現煩躁、焦慮情緒,要與患者多交流溝通,查房時向患者分享一些術后康復好、預后佳的事例,告知保持情緒放松的必要性; ③ 生活護理: 囑患者清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要注意防寒保暖,確?;颊叱浞中菹?。保持病房環(huán)境整潔,減少刺激性異味,放置一些起到安撫作用的綠色植物; ④ 術后異常情況護理: 責任護士定時到病房觀察患者情況,例如出現少量出血情況,可及時擦除或對鼻部進行適當冷敷,若出現大量出血,及時告知醫(yī)生,由醫(yī)生給予患者相應治療; 床頭安置呼叫鈴,告知患者若有任何異常狀況,按鈴通知; ⑤ 隨訪觀察: 需加強患者術后隨訪工作,跟蹤患者病情預后進展。制作個人預后檔案,定期電話隨訪,記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并對患者院外護理進行指導。
對2組患者手術后護理的療效進行觀察,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 患者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通過內鏡檢查各個竇口開放良好,且竇腔黏膜無膿性分泌物; 好轉: 患者僅有輕度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通過內鏡檢查竇腔黏膜有輕微水腫,存在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 患者存在較重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通過內鏡檢查竇腔黏膜存在粘連,竇口狹窄,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同時觀察患者手術后有無嚴重出血、眼瞼水腫、鼻腔結痂、術腔粘連閉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若出現任一種可視為有并發(fā)癥發(fā)生,對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比較。觀察患者手術后的鼻腔鼻竇康復情況,并將鼻黏膜恢復時間作為另一項觀察指標,鼻黏膜水腫消退、無滲血滲液、表面光滑可視為鼻黏膜恢復正常。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78%,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術后療效比較[n(%)]
與對照組對比,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對比, *P<0.05。
觀察組患者鼻黏膜平均恢復時間為(10.17±3.04) d, 對照組為(14.35±2.17) d。觀察組患者鼻黏膜平均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術后進行優(yōu)質護理可加快鼻黏膜恢復,提高疾病愈合。
慢性鼻竇炎為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不僅表現為鼻塞、流涕、頭痛等癥狀外,還會出現雙側鼻腔的狹窄、形態(tài)不規(guī)則等,傳統(tǒng)手術方法由于無法窺覬全貌,受視野限制較大,治療效果不佳[6]。目前臨床中應用廣泛的鼻內鏡手術由于其手術創(chuàng)口小,術后并發(fā)癥少,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青睞,成為了治療慢性鼻竇炎的主要方法[7]?,F代醫(yī)學除注重疾病轉歸、預后、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外,也越來越關注患者心理感受、生理健康,最終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患者情緒、心理等因素在對疾病的轉歸中發(fā)揮一定作用,現代醫(yī)學提倡以人為本,實施人文關懷,所以在臨床護理中,以注重患者心理感受為主,盡量減輕疼痛,緩解焦慮不安等情緒[8]。
常規(guī)護理使患者對疾病有深刻認識,幫助患者提高術后治療依從性,督促患者定期服藥、敷藥、復查,但并不能降低患者心理障礙,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未降低,疾病復發(fā)也會消磨掉患者對術后疾病康復的積極心理[9]。而優(yōu)質護理通過術后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及家屬在日常護理中避免不必要錯誤,一方面可以使患者短時間內適應手術后鼻腔鼻竇改變,另一方面可避免錯過術后愈合最佳時間。通過心理干預,可使患者保持愉快心情,及時調整情緒,可明顯提高患者對術后康復的積極性,對預后產生極大信心,有益于術后傷口愈合; 通過生活護理,可以讓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對于疼痛控制,可以減輕患者疼痛,分散注意力,保持呼吸通暢; 對于術后異常情況,可及時發(fā)現手術后傷口愈合過程的突發(fā)情況,明顯提高術后療效,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復發(fā)機會[10-11]。
本研究對2組患者術后進行不同護理發(fā)現,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78%, 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6.67%, 提示術后實施以人文關懷為主的優(yōu)質護理有益于術后愈合,可使患者對術后康復抱有極大信心,有益于術后傷口愈合,提高治愈效果,這與韓潔[12]的研究結果類似。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人文關懷為主的優(yōu)質護理,可緩解患者術后焦慮不安等情緒,在護理過程中能夠遵循醫(yī)囑,積極配合,故會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這與陳莉等[13]研究相符合。觀察組患者鼻黏膜平均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表明正確的護理方式,更多的術后教育和言語關懷,可使患者避免不良習慣,完善鼻腔的清潔工作,保持愉快心情,對術后鼻黏膜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故有益于預后。
目前鼻內鏡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最直接有效方法,具有療效好,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的特點,但康復效果不理想事件時有發(fā)生,受到預后較差,生活質量無明顯改善,并發(fā)癥的影響,患者易產生不良情緒。現代醫(yī)學要求越來越高,常規(guī)護理模式有眾多局限性,所以優(yōu)質護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可知,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關懷為主的優(yōu)質護理可明顯提高護理有效率,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鼻黏膜恢復,有益于術后患者康復,對術后護理模式有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