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
杏花春雨,江南是我的故鄉(xiāng)。
剛過春節(jié),北國冰封,人們還在溜冰的季節(jié),我便收拾去江南寫生的畫具了。
“太早了,南方也還冷著呢,等到四五月份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去多好!”鄰居們都這樣勸我。
我有我的所戀,我一味追求的是: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葉,疏疏的枝條隨風(fēng)飄搖,遠遠看去,通體呈現(xiàn)著朦朧的半透明的冷灰色調(diào)。這時候,春水微綠,遠山偏青,濕潤的堤岸帶著褐色,彼此間的色彩融洽和諧,都很謙虛,誰也不欺壓誰。白墻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這寧靜和諧的水鄉(xiāng)里,顯得分外醒目。這里、那里像鑲嵌似的點綴了濃重鮮艷的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是田間的姑娘,是晾曬的衣裳。由于它們在整體銀灰調(diào)環(huán)境中占面積極小,是色彩的濃縮點,所以鮮艷的色彩也不會刺眼,這是色彩效果的規(guī)律。待到垂柳濃蔭的五月天,處處綠樹成團,青草如茵,紅花簇簇,又別是一番打扮,但那已不是我所追求的對象了。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我要趕在春風(fēng)之前,仔細觀察它是如何染綠江南岸的。它用筆輕巧而隱蔽,三天、兩天,甚至是每一天,江南岸的色調(diào)緩慢而又迅速地遞變,人們未及察覺,往往過了一個星期才驚訝楊柳綠了,桃花開了。流光容易把人拋,我的青春早被流光拋去,只忙于捕捉那流光中瞬息消逝的早春天氣了。
回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北方時,過了長江便漸漸進入漠漠平原,林木稀疏了,樹葉也不是很綠了,同那黃灰溜溜的土壤一樣顯得沒有精神。啊,真單調(diào)!尤其是滄州一帶,極目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立即使我想起充軍中的林沖,他那可憐的草料場又在哪里呢?是在村莊嗎?太不起眼了,那泥墻泥頂或灰頂?shù)姆可崤c土坡泥埂混成一片,雖各有起伏,但遠遠看去也難分是坡是屋,因為房屋外墻幾乎都不露門窗,像長年閉著眼睛在打瞌睡,看不清它們的面貌。
生活在干燥、晴朗的北方已數(shù)十年。塵土、黃沙的襲擊替代了拂面的春風(fēng),粗笨的大車在干涸的河床里顛來簸去,直線上下的峭壁寸草不生,大平原一望無際到天涯,不見一戶人家。這些是單調(diào)嗎?數(shù)十年的相熟相親,它們已不單調(diào)了,那是單純,是質(zhì)樸,是大氣磅礴的粗獷之美,我又何必執(zhí)意于小橋流水人家的娟秀呢?確乎,我是一個南腔北調(diào)之人了,愛上了北國的統(tǒng)一基調(diào)銀灰調(diào),我竭力吸取這銀灰色的調(diào)揉入江南水鄉(xiāng)的畫面中去,否則感到江南鮮明的色相易流于甜膩。
年年復(fù)年年,我奔馳在大江南北,眼看著江南江北都在不斷變化著,究竟哪邊將更富饒,難說。我還記得早年夜間過江坐渡輪及換車的情形曾使我畏懼南去,尤其是拖著笨重的畫具。今天,當我在臥鋪車廂中聽著列車轟轟隆隆地過大江,感到分外輕松,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南下是回來,北上又是回去,我永遠在母親的懷抱之中,我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