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俊芳
總有這樣一種想法:有一類電影只適合一個人靜靜地觀賞,當且僅當一個人獨自觀看時,它才會釋放出自身飽含的所有能量;同時也只有當一個人凝視著熒幕的時候,他才能真正地沉浸其中,從而盡可能多地收獲和解讀電影所要傳遞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地與電影形成交流和共鳴。
我記得多年前讀研時,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住在一個單元的四個女生圍坐在一起看一部外國電影,大家有一搭沒一搭地閑扯著,嬉笑著,間或交流一下,以致我對那部電影沒有什么強烈的感受。而時隔不久,當我一個人重新觀看完時,胸口憋悶,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此后的好幾天,都不能從那種壓抑、絕望中緩過神來。
而如今我又有一種更加強烈的感覺:現(xiàn)在,適合一個人看的電影似乎越來越少了。幾乎所有的電影都在追求更多的票房、話題性和上座率,似乎觀看的人越多,就等同于給這部電影的品質(zhì)點贊。這種邏輯看起來順理成章,但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如果按照接受美學(xué)的觀點,一部電影如果沒有觀眾的積極參與,諸如一定的敬慕、相對的娛樂和個人的闡釋,那么這部電影是不可思議的,至少它是不完整的。而事實上,涌進電影院的那些人,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參與了電影意義的詮釋與延伸,其實是值得疑問的。
此外,雖然電影院的硬件越來越好,可是即便是微弱的手機鈴聲,低調(diào)的交頭接耳,再加上某個孩子冷不丁冒出的尖叫,瞬間都會打斷一個人與劇情和人物的視覺交流,把他從一個人的世界里拽拉出來。所以,說到底電影院更適合匿名的群體狂歡,不適合一個人靜觀。想象一下,當你在電影院觸景生情暗自啜泣時,鄰座投來那莫名驚詫的眼神。想象一下,當電影字幕升起,而你還想在剛才的氛圍里停留一會,可是刺眼的散場燈就那么犀利地亮起,清潔人員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掃到你的腳下了,你也只能迅速調(diào)整情緒,倉皇地跳回到現(xiàn)實場景里來。
歲月漸深,才更加懂得,即使我們身處家庭、學(xué)校、社會等網(wǎng)絡(luò)之內(nèi),時時事事都被纏縛其中,但有些電影一個人看時才會容易動情,有些歌一個人聽時才會特別動人,有些小說一個人看時更加精彩,而有些路也只有一個人走時才會看到不同的風(fēng)景。原來,有時候,往往當一個人時,我們才真正地愛著,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