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蕓
【關鍵詞】 小學語文;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078—01
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越來越深入。信息技術利用其整合文字、圖像、聲音的功能,可以大大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從而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達到樂學、善學、勤學、活學的狀態(tài),從而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一、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識字,能幫助學生盡早學會識字方法,解決識字教學中最基礎、最難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圖識字。為了使學生掌握字的結構,教師制作課件時要充分顯示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在教學中很好地體現(xiàn)形聲字的特征。如教“青、請、蜻、清、情、晴、睛”一組字時,第一幅畫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畫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讓學生結合屏幕上顯示的小河流水的畫面,讓學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礎上加什么偏旁呢?學生會很快地答出加三點水旁,教師在“青”上用鼠標一點,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三點水旁就飛了過來,與“青”字組成了“清”字。操作時,教師也可讓學生自己來完成。以同樣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幾個字。為了能更好地體現(xiàn)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教師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組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字的方法,如口訣:“有水是清澈,有日是晴天,有蟲是蜻蜓,有心是情懷,有言是請客?!睂W生逐漸地理解了這一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形聲字的特點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學生認識和掌握。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
《詠鵝》是一首內容很簡單的古詩,但對初步接觸古詩文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也是有相當難度的。它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叫聲、鵝的形象以及鵝的動作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手段難以將這豐富的信息表達清楚,而信息技術教學卻正好適合表現(xiàn)這些豐富的信息。教學 “曲項”可利用動畫展現(xiàn)一只白鵝浮在水面上不斷伸曲脖子。教學 “曲項向天歌”在前一個動畫的基礎上,合成鵝叫的聲音效果?!鞍酌崩靡环o止的大白鵝浮在水面上的圖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鞍酌【G水”展現(xiàn)一只大白鵝浮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閑神態(tài)。教師在此引導學生觀察水、鵝毛的顏色對比以及鵝的悠然動作?!凹t掌”出示白鵝揮動紅色的腳掌向前劃水的動作和劃水的“嘩嘩”聲。整個教學過程圖文并舉,聲情并茂,渲染了氣氛,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得以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理解了詩意,同時強化了記憶。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
1. 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要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以往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出一個作文題目或一段材料后,學生們便靜坐下來冥思苦想,這樣難以激發(fā)學生靈感,收效不大。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運用于作文教學中,能有效緩解這一矛盾。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jié)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和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其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如,在教學生寫觀后感時,教研組的吳老師先給學生出示一段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的用腳彈鋼琴的音樂家的視頻資料,首先從感官上打動學生,然后再出示一篇文字資料的解說,又再一次從心靈上打動學生,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再去動筆自然會流露出真情實感。
2. 優(yōu)化教學,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在作文課教學中以信息技術設備為工具,會使作文的批改、評審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如,在進行作文批改時,教師可將范文錄入Word文檔中,再通過投影大屏幕進行點評、修改,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也可以同時看到整個過程。這種手段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了師生協(xié)作意識。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將極大地豐富教學表現(xiàn)手法和表現(xiàn)方式,有利于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擴大知識面,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e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建構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123)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