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摘要:隨著實務中契約需求的變化,契約治理面臨很多新的挑戰(zhàn)。貫通經濟學等學科相關理論的發(fā)展,本文系統地梳理了契約治理的理論分析框架,勾勒其演進邏輯,結合行為經濟學理論,建構適用于當下契約治理需求的理論分析框架。
關鍵詞:契約治理;理論分析框架;演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5-0062-02
契約治理的理論分析框架,從初始的由自然秩序到擴展秩序的古典契約治理模型,演進到新古典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理論支撐下對現代契約治理的內置和外置分析,發(fā)展至近年來耦合新制度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分析框架,既是理論更新、跨界融合的結果,也是實務中契約治理新問題倒逼理論分析框架改進完善的需求結果。
一、契約治理的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
該分析框架,默認履約情境(市場)是完備的,契約主體嚴格遵循理性經濟人假設,在完備信息前提下,通過拍賣者模型、重新締約的交易模型、阿羅·德布魯經典范式的發(fā)展來尋求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優(yōu)??蚣馨l(fā)展到中后期,開始反思契約的不確定性和理性預期等問題,并嘗試通過契約保險的事前控制和第三方規(guī)制的事后調節(jié)來應對契約不確定性。該框架的內核,是基于委托代理等理論模型界定的一種中長期關系契約,以經濟組織的內部權衡為主、第三方規(guī)制監(jiān)管為輔的路徑來實現契約的有效治理。所締結的契約,雖然注重較強技術和靈活的程序,但局限于“阿羅·德布魯經典范式”的嚴格假設,無法解釋現實中普遍面臨的不對稱信息和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締約人等問題。由此發(fā)展出控制信息變量研究契約治理的信息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
二、契約治理的信息經濟學分析框架
該分析框架,在不對稱、不完備的信息條件假設下,嘗試通過次優(yōu)的完備契約來協調契約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在事前控制環(huán)節(jié)遏制代理人可能進行的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等背離委托人利益的行為,進而協調契約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從而實現次優(yōu)的契約治理??蚣艿暮诵?,改進委托代理模型,給予委托人絕對的締結或終止契約的權威以控制契約治理過程和結果的不確定性,通過維持代理人之間的競爭關系來瓦解信息壁壘,賦予委托人甄別代理人隱藏的信息或行為的能力,通過逆向選擇模型來確認、衡量代理人逆向選擇行為可能剝離的利益準租和概率,通過道德風險模型來確認、衡量代理人道德風險行為可能剝離的有限責任準租及其避險傾向和概率,從事前、事中、事后三階段入手尋求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貝葉斯·納什次優(yōu)均衡。雖然放寬了信息條件,但該分析框架中,委托人所甄別出的代理人背離行為信息無法被第三方佐證,因此需要新制度經濟學相關理論的介入。
三、契約治理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
該分析框架,假設契約主體是有限理性經濟人、信息條件對稱但不完備,核心是通過TCE模型或GHM模型,來確認、衡量締約前專用性資產準租為締約后機會主義行為篡得的概率和金額,嘗試通過治理結構的縱向一體化來遏制市場交易類型差異引發(fā)的外部機會主義行為,嘗試通過剩余控制權的配置來遏制內部機會主義行為,進而尋求不完備契約治理的動態(tài)均衡。
四、契約治理理論分析框架的演變及內生邏輯
見圖1。
五、耦合行為經濟學理論的契約治理理論分析框架
上述理論分析框架,都是在經濟學范疇內的自我革新。而隨著法經濟學契約分析框架的出現和完善,從法律權威高度和法學專業(yè)視角對契約治理進行規(guī)范、解讀和補充,是跨學科建構的一種有效的理論支持。此外,跳出傳統經濟學假設和分析路徑,判斷、顯現契約主體的真實締約意圖,是新制度經濟學發(fā)展末期面臨的挑戰(zhàn)。因此,耦合行為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構建能靈活適應現實契約治理需求、為現實契約治理矛盾提供可操作指導的理論分析框架,是必要且有益的。即,當契約方法論從傳統的契約隱喻(contractual metaphor)發(fā)展至現代的契約架構(framework),有必要充分凸顯締約人的行為意圖,通過建構新理論模型來呈現、分析、解決契約合作過程中個體之間的共存問題、個體人格完整性與組織利益最大化共存之間的權衡等問題,結合行為經濟學理論建構制度途徑將組織的行為邏輯內化為締約個體的行為邏輯,并通過契約設計、資源配置進一步引導締約雙方在履約過程中理性博弈協同中涌現新的群體選擇秩序。反思各個理論分析框架的內核,結合實務問題導向,通過事前專用資產設租、事中再談判等契約設計重置契約主體的心理賬戶,引導契約主體行為,實現契約協同的準租剩余;以契約目標和行權條件等要件的設置,激活、引導締約人的利他行為;根據心理賬戶和自我控制偏差考評的結果,對不完備契約進行全流程設計,在TCE和GHM模型基礎上,識別締約人的真實偏好、衡量締約人的背離行為概率和結果,合理配置資源,實現由契約主體的個人行為秩序主導、第三方監(jiān)管共同涌現出的一種有效的、動態(tài)的群體行為秩序,構建行為契約理論分析框架,設計行為契約理論模型,重新解釋契約治理路徑,有助于解決實務中締約結果偏離締約目標或履約成本高于締約收益等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契約治理水平,實現締約人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契約共生與契約共贏。
參考文獻:
[1]Hugh Collins,Regulating Contract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9.
[2]黃少安.經濟學為什么和怎樣研究制度——關于制度經濟學研究對象、目的和一般理論框架的梳理[J].學術月刊,2009,(5).
[3]王杰,郭克鋒.現代契約經濟學基本方法論及其演化新趨勢[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