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政 崔春吉
摘要 目的:探討血清C反應蛋白的檢測在肝硬化中的臨床價值。方法:檢測對照組142例與978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P,分析血清CP變化與肝硬化患者的預后、肝功能損害程度以及某些并發(fā)癥等的關系。結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RP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肝硬化死亡組血清CRP顯著高于存活組(P<0.01);肝硬化肝功能B級組血清CRP顯著高于肝功能A級組(P<0.0),肝功能C級組血清CRP顯著高于肝功能A級組(P<0.01)與B級組(P<0.01);肝硬化并發(fā)肝性腦病組血清CRP顯著高于未并發(fā)肝性腦病組(P<0.01);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組血清CRP顯著高于未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組(P<(0.05)。結論:肝硬化患者血清CRP明顯升高,并與肝硬化患者的預后、肝功能損害程度及是否并發(fā)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關鍵詞 血清CRP;肝硬化;預后;肝功能損害程度;并發(fā)癥
肝硬化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1],及早和正確地評估其嚴重程度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2]。目前反映肝功能狀態(tài)的實驗室指標很多,但能靈敏、快速、特異地反映肝臟功能,判斷預后的指標并不多[3]。我們通過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探討其在肝硬化預后及病情判斷中的臨床價值。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肝硬化患者978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569例,女409例;平均年齡(60.55±10.91)歲。診斷均符合1990年全國肝硬化專題學術會制訂的標準。對照組為142例健康體檢者,其中男83例,女59例;平均年齡(58.80±13.05)歲。
方法:在日立7600-01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檢測142例對照組與978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試劑由德國Roche診斷有限公司提供。肝功能采用Child-Pugh改良分級法,分為A、B、C3級。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用中位數(shù)(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秩和檢驗,3組間兩兩比較采用Nemenvi檢驗[4]。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肝硬化組血清CRP 5.38(0.02~168.60)mg/L, 對照組0.70(0.03~5.00)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0.92, P< 0.01)。
肝硬化死亡組(70例)血清CRP 57.55(0.02~168.60)mg/L,而肝硬化存活組(908例)4.60(0.02~162.60)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8.31,P< 0.01)。
肝功能A級組(394例)血清CRP 2.51(0.02~140.70)mg/L,B級組(375例)6.99(0.02~168.60)mg/L,C級組(209例)24.86(0.02~164.20)mg/L,3級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汁學意義(x2=199.13,P< 0.01)。血清CRP肝功能C級組顯著高于肝功能A級組(x2=189.43,P< 0.01)和B級組(x2=42.77,P< 0.01),肝功能B級組顯著高于肝功能A級組(x2=72.25,P< 0.01)。
肝硬化并發(fā)肝性腦病組(91例)血清CRP 20.06(0.02~168.60)mg/L,未并發(fā)肝性腦病組(887例)4.60(0.02~162.60)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5.39,P< 0.01)。
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出血組(105例)血清CRP 8.80(0.02~153.00)mg/L,而未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組(873例)5.01(0.02~168.60)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18,P< 0.05)。
討論
CRP是由活化巨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刺激肝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半衰期較短(15~19 h),是炎癥和組織損傷的較敏感指標之一。生理狀態(tài)下含量甚微,當機體發(fā)生炎癥、感染及組織損傷時迅速合成并大量釋放人血[5,6]。CRP上升速度、幅度及持續(xù)時間與病情及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與傳統(tǒng)檢查項目和其他急性時相蛋白相比,CRP更為靈敏可靠[7]。由于肝硬化的肝組織損傷加強細胞因子的誘導作用,同時抵抗力低下和感染機會增多,側枝循環(huán)的開放性也同時增加了細菌感染機會,使機體反應性CRP升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肝硬化死亡組血清CRP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說明,肝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明顯升高,并與預后有一定關系。
目前臨床常用Child-Pugh分級評價肝硬化患者的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隨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而逐級升高,且肝功能各分級之間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肝硬化患者血清CRP的變化與肝功能損害程度有一定關系。
肝性腦病是肝硬化常見的并發(fā)癥和死亡原因[8],提示病情較重,預后不良。本研究結果表明,肝硬化血清CRP水平并發(fā)肝性腦病組顯著高于未并發(fā)肝性腦病組。說明,肝硬化患者血清CRP的變化與肝性腦病有一定關系。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嚴重而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肝硬化患者一旦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會加重以往病情,造成肝臟進一步損傷[9],可使血清CRP水平升高。
總之,肝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能反映肝功能損害程度和預后,并與有無并發(fā)肝性腦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有一定關系,對肝硬化的病情評估、預后判斷及療效觀察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麗麗,張鐵成,趙明,等.四氯化碳法兔肝硬化模型的建立[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2):637-639.
[2]劉榮輝.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和凝血功能
檢測的臨床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8,15
(4):511-512.
[3]楊潔飛,梁指榮,蘇錫康.聯(lián)合檢測視黃醇結合蛋白與前白蛋白在肝病診斷中的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4):360-362.
[4]劉偉,林漢生.SPSS在完全隨機設計多個樣本間多重比較Nemenvi秩和檢驗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09,26(2):2 14-216.
[5]陳榮貴,曾立,劉愛勝,等.C反應蛋白及腫瘤標志物檢測在慢性乙型肝炎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13):1297-1298.
[6]景桂軍,劉艷欣,郝偉鳳,等.肝硬化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yī)藥,2011,34(2):97.
[7]孟慶書.血清c-反應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26): 3539-3540.
[8]張揚立,朱理輝,吳秋梅.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附70例報告)[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11,13(3):361-362.
[9]喬京貴,肖錦媛,劉河,等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7):139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