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麗
【摘要】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有助于促進智力、發(fā)展思維,有助于學生良好氣質的形成。口語交際教學要求教師在訓練的內容、途徑、方法上作一番探索與革新。
【關鍵詞】引導 實踐 訓練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駐馬店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課題編號:JJYKT17005)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92-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將原大綱中的“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這種做法不僅是為了變更提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賦予了它新的教學內涵。它除了具備聽話、說話的能力外,還要有交往能力、待人處事能力等。
一、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的基本特征
通過分析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現狀及其心理,當前,農村小學口語教學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懼怕語言交際
學生剛剛進入校園,存在明顯的過渡期,對語言接觸有恐懼心理,與同學之間交際的距離增大,不愿與他人接觸、談話。有的學生在家里活蹦亂跳、能說會道,而進入校園則一言不發(fā)或很少說話,不能大膽發(fā)揮語言交際的作用,缺乏與老師之間、與同學之間的簡單溝通。
2.語言交際內容粗糙
小學生受知識量、感知面的影響,在口語交際中,即使能夠主動、大膽地在課堂內外進行表達交流,其內容也只能是簡略的。主要體現在:口語表達的意思不完整、不連貫、前后矛盾;語言重復或無話可說;聲音不響亮;語言不準確,在說話時常常受方言影響,將不規(guī)范的方言詞摻雜其中,如把“下面”說成“底下”,“地上”說成“地下”等;表達過程中,容易受干擾、無意中斷;不能認真聽他人口語表達。
3.注重說的訓練,忽略聽的指導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做到具體生動,而未教給學生聽的方法,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聽話不知道抓住要領。
二、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建構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口語交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取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只有心理上產生需要時,學生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課堂教學。興趣是學生學習時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是學習的最佳動力。
“口語交際”訓練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自成體系。口語交際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每次口語交際都配有圖畫,還精心設計了提示或問題:圖畫精美,色彩鮮艷,體現了每次口語交際的主題,明確提出了訓練的內容和要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恰當運用課程資源,激發(fā)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愿望,培養(yǎng)口語交際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必須“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課程總目標要求小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
小學生口語交際是由易至難,由淺入深。緊扣教材,積極架構小學生口語交際的新領域,大有裨益。用活教材是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拔覀儾荒馨呀炭茣斫鉃槲谋菊n程,教材應當是一種體驗課程,每個學生在閱讀中都帶有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去體驗教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既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它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并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教材是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本事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通過‘話題進行交流,獲得發(fā)展”。
三、怎樣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
針對當前農村小學口語教學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特征,如何改進口語教學,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按年級段由低到高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取如下對策:
1.拉近師生間的語言交際距離
要引導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積極參加討論,能就感興趣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教師做到教學語言親切、誠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站在學生的立場,與學生一起說、一起想,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經常與學生共同“拉家?!?、聊天,一起講故事,續(xù)編故事,使學生的口語交際有“源”而發(fā)。尤其是通過談論動畫片、童話故事,更能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引起學生的共鳴,豐富口語交際的內容,增大口語交際面。
2.開展多種活動,讓學生有內容可說
(1)開展有趣活動
活動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和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組織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如組織“瞎子擊鼓”、“貼鼻子”、“畫嘴巴”等游戲,用較短的時間完成簡單的游戲,然后指導說;可提示:游戲開始我們做什么?你覺得哪部分最有趣?為什么有趣?觀眾的反應怎樣?
(2)創(chuàng)設情景
教師敘述一個故事的結尾,讓學生想象故事的前一部分。在敘述的過程中,可適當地加入動作表演,引發(fā)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情景導引下,要注意三點:一是要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二是要特別關注“開口難”的學生;三是鼓勵創(chuàng)新,不人云亦云。
(3)家庭配合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學生說話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說課堂是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則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通過各種途徑,提醒家長重視對孩子進行早期口語交際訓練,要求家長忙里偷閑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可以讓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班級、路上聽到、看到的新鮮事),說來聽,內容不限,形式不拘。家長及時糾正孩子口語中的毛病,在與孩子談話的過程中,要注意送給孩子最好的贊美、家長本人更應當善于傾聽并有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在家庭中多交流、多表達,注意運用禮貌用語,久而久之,他們便會性格開朗,語言流暢,有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