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英
【摘要】我國留守兒童數(shù)量眾多,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陪伴且多生活在貧困落后地區(qū),導致多數(shù)兒童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在構建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戰(zhàn)略下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輔導,是政府、社會以及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介紹了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教育 關注 共同解決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43-02
引言
由于我國的各區(qū)域中經濟發(fā)展不夠平衡,以及城鄉(xiāng)二元制的社會結構,使眾多農民工子女被迫留在家鄉(xiāng)。據(jù)2012年教育部數(shù)據(jù)我國留守兒童總數(shù)超過6100萬,同時一些“留守兒童”事件的發(fā)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如此規(guī)模的社會群體能否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鄉(xiāng)村小學中,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加上兒童父母位置缺失,常常將教師作為主要的心理依托,因此我國小學的鄉(xiāng)村教師應當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影響,并學習相關的知識,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的開展。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家庭情感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通常在隔代長輩的照顧下成長。但隔代的長輩并不能替代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是生活照顧不夠細致,由于長輩的年齡較大生活能力不強,對留守兒童的照顧遠不如其父母周全。其次由于思維意識的差距,留守兒童很難與長輩進行有效交流,這很不利于對留守兒童家庭情感的培養(yǎng)。再有由于對教育的理解不同,留守長輩往往只重視兒童生活上的照顧,對于情感需求缺乏觀察,這些原因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感普遍缺失,難以形成對于愛的正確理解,傳統(tǒng)儒家認為,對于社會的關愛起于人心中的親子情感。如果一名留守兒童無法理解家庭之愛,就很難引起自身對于社會的關愛。
(二)道德觀錯誤
道德觀的建立往往取決于兒童時期的生長環(huán)境,留守兒童相對于正常家庭的兒童,在道德觀的建立上往往更加困難。首先兒童的天性是需要群體關懷,但由于家庭的缺失兒童之間常常組建互助性質的小團體,這樣的團體中往往充斥著對暴力的崇拜,兒童應有的道德觀念也被江湖義氣取代。再有一部分鄉(xiāng)村教師的教學水平低下且道德修養(yǎng)不高,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常常使用包括體罰等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這會在兒童的心理產生,可以利用權力倚強凌弱的觀念。還有在部分鄉(xiāng)村中,部分擁有家庭背景的學生常會蔑視、欺負留守兒童,經過長期的積累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對于權力的畏懼和對社會的憎恨。
(三)缺乏符合本性的天真
多數(shù)的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關懷,往往會表現(xiàn)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首先由于父母離開自己的原因是為了提高收入,所以留守兒童中普遍崇拜金錢。其次由于在面對困難時既無能為力也無處撒嬌,所以美好的童話世界在留守兒童心中逐漸消失。再有由于兒童對于成年世界的天然依賴,導致了留守兒童常常結交比自己年齡更大的朋友,自然也就接觸到更多成年人的生活習慣。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早戀、泡網吧、抽煙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彌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
在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為關鍵的是彌補兒童的家庭缺失,通過使兒童重新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幫助其尋找自身定位,從而塑造健康的心理世界。由于家庭教育包含太多的情感寄托,以致沒有哪種方法可以完全取代,所以在對兒童的輔導過程中可利用不同方法,分解完成家庭的職責。首先心理輔導教師要定期拜訪兒童的監(jiān)護人,了解兒童的物質保障。其次心理教師可以可以組建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助小組,使兒童可以得到情感上的幫助。再有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幫助與兒童產生情感交流,并在一定程度替代父母的作用幫助學生成長。還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留守學生由于未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被迫輟學離開家鄉(xiāng)尋找父母。教師針對這一問題,可在學校建立了學生寢室,使部分留守兒童可以在學校獲得較好的物質照顧并在學校的生活過程中彌補學生的情感缺失。同時學生的家長也積極向學校捐助,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當?shù)亓羰貎和那楦腥笔У玫搅擞行У膹浹a。
(二)培養(yǎng)留守兒童正確的道德觀
留守兒童的道德觀產生偏差,主要原因是其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缺乏關愛與規(guī)則且遠離主流社會?;谶@一背景,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教育應該充滿關愛、建立規(guī)則并將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介紹給這些兒童。教師可通過分組的方式,讓留守兒童重新找到歸屬感,同時帶領小組多參加社會活動,并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幫助孤寡老人,可以使兒童感到自己不僅是被幫助者也可以幫助別人,打掃公共衛(wèi)生可以加強兒童的社會責任感,邀請一些老紅軍講革命故事可以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留守兒童常會遇到校外暴力事件,同時由于交通的局限,使得社會警力難以有效覆蓋鄉(xiāng)村地區(qū)。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當用于面對困難并承擔學生的安全責任,教師可在平時加強對學生的勸導,使其交往善良的朋友,同時教師應當對當?shù)氐牟涣挤肿犹岢鼍妫米陨淼挠绊懥p少其對留守兒童的騷擾。還有教師應當組織社會力量,通過同村的成年人形成對學生安全的保護,使留守兒童免受校外暴力的侵擾。
(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懷
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社會與家長的共同參于。政府層面應加強關注與政策引導,正確看待留守兒童的問題,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待遇,將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到干部的考核環(huán)節(jié)中,并且鼓勵基層黨員干部主動走進留守兒童群體主動擔當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教師。社會層面應當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物質需求,用工單位可創(chuàng)造一些探親機會讓企業(yè)職工有更多的機會探望子女,同時有意愿的企業(yè)可以在經濟上幫助一些有真實需要的留守兒童。家長層面需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政府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積極配合相關工作,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我國有著高達6100萬的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中的多數(shù)兒童處在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這些兒童由于家長長期不在身邊導致家庭情感欠缺,交友不慎影響到正確道德觀與法制觀念的建立,甚至在許多留守兒童中出現(xiàn)了早戀、抽煙等惡習。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輔導需要政府、社會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利用多種手段彌補兒童感情缺失,通過教育建立其正確的法制觀念,利用集體的約束力使留守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尚慧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問題的缺失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07):106-108.
[2]徐成虎.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引導策略探析[J].教育觀察,2012,1(07):5-7.
[3]田建鑫,簡穎慧.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