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瑾
關鍵詞少教多學;課堂引入;激活記憶;創(chuàng)造認知單元;創(chuàng)造探究環(huán)境
1探索背景
距離1632年夸美紐斯出版《大教學論》,“少教多學”觀點的提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距1939年商務印書館翻譯引入中國也有約八十年,無論教育界提出什么樣的教育思想或教學理論,“少教多學”一直是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有著隨時代發(fā)展的不落伍的生命力。許多人只看到前半句“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而達到這一目標的要求卻在后半句“你們不要以為自己有知識就夠了,你們要用你們的全力,去增進別人所得的教導”。因此,很多老師的理解是“教師要少教,學生才會多學”,卻忽略了教師如何“少教”才能促進學生的“多學”。
為配合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少教多學”的主題年會,無錫市原北塘區(qū)“秦薔蕓工作室”對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進行了深度的探討和實踐,并對全市展示。該課題主要涉及金屬的化學性質、置換反應概念和金屬活動性順序等內(nèi)容,是初中化學的重點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化學學科的很多特點。該課題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的作用比較大,是培養(yǎng)學生分類研究、對比分析、系統(tǒng)總結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素材。
2探索過程
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驗比較多,為有效地安排教學,工作室試驗了以下幾種課堂引入的形式:
形式1:以教材第一段的內(nèi)容作為主要的開場。
“同學們,我們知道,物質的性質往往決定了物質的用途,金屬的用途不僅與它們的物理性質有密切關系,而且與它們的化學性質有密切聯(lián)系。例如,鋁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產(chǎn)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廣泛地應用,除了因為改進鋁的冶煉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鋁的密度較小外,還由于鋁的抗腐蝕性能好。那么,鋁為什么具有這么好的抗腐蝕性呢?下面我們來具體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p>
這種形式的設計是考慮到后面的教學和學生實驗需要的時間較多,準備以“短平快”的方式直接切入,但實踐中發(fā)現(xiàn)缺點很多:相當一部分學生課前已經(jīng)預習或瀏覽過新課內(nèi)容,這段引入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后續(xù)的起承轉合依然需要教師進行較多的講述,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不足,不符合“少教多學”的主題;受時間限制,大部分時間分配在金屬的各項化學性質上,理應水到渠成接著介紹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無法充分展開和應用。
形式2:以演示實驗為載體。
通過兩個課本外的小實驗,引入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切開金屬鈉展示光亮的切面,很快切面變得暗淡;將一塊鋁箔放置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觀察到鋁箔熔化卻不會滴落。
對這兩個教材外的實驗,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為這節(jié)課起了一個好頭。但是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幾個問題:學生在生活和化學課堂學習中都沒有金屬鈉的相關經(jīng)驗或知識,對這種金屬比較陌生,很難與其他金屬的知識關聯(lián)起來;金屬鈉只是拿出來切一下,不能為后續(xù)實驗提供更多的切入點,因為鈉與水的反應初中化學不涉及,導致鈉與酸的反應就不能延伸太多,否則既沖淡主題又額外消耗時間;鋁箔不易滴落是因為外層氧化鋁的熔點比內(nèi)部鋁的熔點高,這部分知識的介紹既無法回避又會影響主干知識的學習;這兩個小實驗只針對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起引入作用,在金屬與酸的反應、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兩項性質的教學中依然需要另外的過渡,導致這種引入方式的價值有限。
形式3:從已有知識出發(fā),進入新知識領域。
將上冊書的目錄展示在PPT上,“同學們,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jīng)接觸過金屬的一些知識,甚至做過一些跟金屬相關的實驗,同學們能不能回憶起其中的一些呢?如果記不清的話,可以通過PPT上的目錄索引。”
有些學生直接想到某個與金屬有關的實驗,有些學生是根據(jù)目錄搜尋,不論哪種情況,學生回答一項,教師在黑板上記錄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記錄時注意區(qū)分不同的性質并留下足夠的空白供后面使用。教師在對應的課題中做好超鏈接,譬如學生回答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點擊“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即顯示出該實驗的圖片或視頻、操作的注意事項和實驗現(xiàn)象,進一步調動全體學生的記憶,回到當時的課堂。當學生陸續(xù)找到所有跟金屬有關的實驗后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已經(jīng)掌握了這么多金屬的化學性質,原來物質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各部分知識不是獨立的、割裂的。教師此時可以將寫出來的化學方程式總結歸類:
三、金屬與鹽溶液反應
總結出金屬的化學性質后,教師提出問題給學生思考:鎂條和鐵絲都能與氧氣反應,反應的條件和反應現(xiàn)象有什么差異?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有差異,不同金屬與酸或與鹽溶液反應有沒有差異呢,什么現(xiàn)象能體現(xiàn)出金屬之間的差異呢?
根據(jù)前面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回答,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fā)出耀眼白光,鐵絲在空氣中無法燃燒,需要在較純的氧氣中才能燃燒;第二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第三個問題有不同的猜想,這些都需要學生用提供的試劑和用品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由此處進入金屬活動性的探究學習。
3探索結果
課堂實踐證明,第三種引入方式一開始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像在書中挖掘寶藏一樣積極思考,從記憶中提取合適的知識。當找到鐵、鎂與氧氣反應、鋅與稀硫酸、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反應,寫出各個化學方程式后,與這些實驗有關的知識,如實驗條件、實驗現(xiàn)象、操作的注意事項等記憶中的知識也在某種程度上被激活;火星四射、耀眼白光等具有極強沖擊力的現(xiàn)象仿佛昔日重來,這種思維上的激活又擴散到新知識的學習上,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和激烈程度有差別,那么金屬與酸、與鹽溶液的反應有沒有類似的差別呢?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呢?大部分學生迅速地投入到金屬與酸、鹽溶液反應的實驗探究中,能主動選擇不同的金屬和溶液,通過鮮明的實驗現(xiàn)象分析、對比、總結出不同金屬活動性的差別,整個流程水到渠成,四十五分鐘內(nèi)完成了整個課題的教學,實現(xiàn)“少教多學”的基本要求。
4體會與反思
4.1“少教”不等于“不教”
學生自主探究并不表示教師可以盲目地放手,教師需要更多地考慮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造需要的環(huán)境和氣氛,如何化解實驗探究的難度,提高全班學生的參與度,如何保障學生擁有充足的探究時間,如何在分析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教師設置的問題不僅在回憶知識上要有難度差別,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要有層次上的差別,能引導學生從“反應現(xiàn)象不同”這種感性認識轉化為“金屬活潑性不同”這樣的理性認識,最終上升到自行設計實驗,從每一個單獨的實驗現(xiàn)象之間進行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金屬的活動性差別。
4.2“少教”為促進“多學”
這節(jié)課的難點不在于教會學生掌握金屬化學性質中的各個單獨的知識點,而在于怎樣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已經(jīng)知道些什么?我還需要知道些什么?我要探究什么?我怎么探究?我的探究有沒有解決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了?”第三種引入方式比較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主要原因在于轉變了教學方式,教師的主要角色是指導者和引領者,觸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念頭,為學生創(chuàng)設容易進入的探究環(huán)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認知單元,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認知單元,并將這些點狀的認知單元聯(lián)結成線狀,最終整合成網(wǎng)狀。教師引導到位才能講得少,留足了學生探究的實驗時間,不同學習水平和探究能力的學生實現(xiàn)不同程度的探究結果,留足了小組分析討論的時間,在總結階段提高整體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原有的基礎上都有了相應的提升。
4.3讓課堂引入成為新的知識生長點
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新課是一種常見的課堂引入形式,一般常用于同一單元的不同課題之間或同一課題的不同課時之間,它在一個較緊湊的時間長度中使用,這種情形下的使用有以下特點:由于知識的銜接比較及時,復習時提出的問題學生比較容易回答;一般比較簡短,提問回答環(huán)節(jié)結束后迅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引入時僅僅是介紹本課時的學習內(nèi)容或學習任務,很少起到貫穿、指引整堂課教學的作用。第三種形式的引入從形式上看也屬于溫故知新型,但在具體操作上與一般的引入差異較大:為了回答老師的提問,學生需要從課本的第一單元回顧到第七單元,記憶空間和時間的跨度很大,思維處在比較活躍的狀態(tài),在這種刺激下容易產(chǎn)生比較強烈的深度學習的需求;學生探究金屬化學性質的差別時既要注意實驗現(xiàn)象的共同點又要關注現(xiàn)象的差異。因此,新知識的內(nèi)容需要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和深化,這種情況下的引入又變成貫穿全程的生長點,新知識在這些點周圍鏈接構建,似乎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遠遠超出引入的功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