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玲 黃德俊 於駿潔
(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13)
《江蘇音樂》于1958年1月在南京創(chuàng)刊,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南京分會(從第4期起改為“江蘇音樂編輯部”)編輯、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江蘇南京郵局發(fā)行、各地新華書店代售的月刊,從創(chuàng)刊至1959年6月休刊共發(fā)行刊物18期,32開本,每冊20余頁,定價為人民幣6分。《江蘇音樂》于1960年6月休刊后直至1980年1月才正式復刊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復刊后的《江蘇音樂》由“江蘇音樂編輯部”編輯出版、南京市郵局發(fā)行、南京報刊門市部和南京市新華書店零售,發(fā)行周期除1992年和1993年以外皆為月刊,①1992年為雙月刊;1993年前3期為雙月刊,后3期的出版日期皆為6月15日。從1980年1月至1993年6月共發(fā)行156期,其中雙期合刊的有3冊,分別是1985年11月/12月合刊、1986年4月/5月合刊和1987年4月/5月合刊,期刊尺寸仍然保持32開本,每冊頁數較第一階段有所增加,約有30余頁。
《江蘇音樂》作為傳播媒介和信息載體,在兩個階段的在辦刊歷程中發(fā)揮著宣傳、教育、信息和文娛功能,在音樂傳播史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本文將結合刊物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透過期刊欄目的設置源起、目標受眾、主要內容、社會功能等方面,從音樂傳播的視角窺探《江蘇音樂》的歷史意義。
《江蘇音樂》在其所經歷的不同年代里,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繁榮本省的音樂創(chuàng)作”始終是該刊擔負的主要任務,“以發(fā)表創(chuàng)作歌曲為主”也一直是刊物遵循的主要原則。因此,《江蘇音樂》的編輯、出版與發(fā)行,對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的帶動和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的推出無疑有著很大的意義。
“音樂的創(chuàng)作生產是社會音樂生產中帶主導性、核心性的音樂生產活動?!雹僭旖窬幹兑魳飞鐣W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頁。沒有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就沒有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傳播等其他社會音樂生產活動也就沒有了主體和源泉。因此,只有不斷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地積淀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社會音樂生產的各個部分才能夠長久地、活絡地運轉起來。在所有的音樂傳播媒體中,樂譜媒介是最早出現的用來記錄樂曲的,其實質是用文字、音符或其他符號語言來描繪音樂作品中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音響信息要素。樂譜的出現,令從前只能口傳心授的音樂音響能通過視覺符號文本的形式進行記錄和傳播,使得更多的人得以跨越時空的局限將樂譜進行解讀并“轉譯”成音響;更深層的價值則在于,為人類的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創(chuàng)造了保存與積淀的機會,使大量的優(yōu)秀音樂成果避免了在自然傳播過程的散佚。
《江蘇音樂》作為以發(fā)表創(chuàng)作歌曲為主的“歌刊”,樂譜欄目在其每一期中均有設置,并且樂譜內容占據了刊物所有內容的一半以上。其中,新作展示類欄目是刊物的核心欄目,和其他所有樂譜欄目一樣,旨在為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提供一個記錄和保存的空間。并且,音樂期刊由于具有“快速復制”和“廉價消費”特征,使得普通人民群眾都能夠輕易獲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樂譜的傳播范圍。除了為歌曲作品提供發(fā)表展示的平臺,《江蘇音樂》還十分注重對音樂創(chuàng)作者特別是業(yè)余創(chuàng)作者的鼓勵和培養(yǎng)。在期刊欄目中,歌詞展示類欄目為音樂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豐富而優(yōu)質的歌詞素材;音樂創(chuàng)作理論類欄目則以單篇或連載文章的形式,為初學者系統且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此外,該刊還會不定期地組織音樂創(chuàng)作者參加創(chuàng)作研討會或赴各地采風,使他們能面對面地深入交流創(chuàng)作經驗與感受,并將對社會現實、自然人文的觀察投射到個人情感中去,進而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個體主導性;刊物和其他出版物、電視臺共同舉辦的“三新”電視大賽更是充分利用了大眾傳媒高效率、大范圍的傳播優(yōu)勢,意在激發(fā)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動性,從而產出獨具匠心的音樂作品。
“中國民間音樂是傳統文化中留存至今、兼具古老與現實特征的音樂文化類型,是由普通民眾主要依靠口傳心授方式集體創(chuàng)作、傳承的,作為一種集體記憶與秩序的象征符號、與民俗活動和民間信仰密切相連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的一種有意義的聲音及表演?!雹趶埑健兑魳菲诳忻耖g音樂的傳播現狀分析及研究——以〈廣播歌選〉為例》,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4頁。和其他文化成果一樣,民間音樂文化中也蘊涵著豐富的價值功能和時代意義。第一,民間音樂具有娛樂功能,包括“他娛”和“自娛”兩方面——“他娛”指的是通過有趣味、生動的表演,給廣大觀眾帶去感官上的享受;“自娛”則是演唱者在面對不同的心情、情感、人和事時,以“曲不離口”的方式實現自我的心理調適。第二,民間音樂具有集體記憶功能。當民間音樂隨著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和民間信仰而流傳下來時,一種地域性、民族性的集體記憶也隨之形成,在共同的觀念和追求之下,民族的凝聚力也便能得到增強。第三,民間音樂具有規(guī)范功能。在民間歌曲的歌詞中,常常可見蘊涵人生哲理或帶有規(guī)勸、勉勵性質的語言,這些歌詞的背后無不反映出一個地區(qū)或民族的習俗、觀念和信仰,以此對族群中的每一位成員進行教化。綜上所述,民間音樂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傳播內容和寶貴的傳播價值。但是,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中,民間音樂所主要依賴的口耳相傳的自然傳播模式并非萬無一失。在這種原始形態(tài)的代際傳承過程中,民間音樂的最初形態(tài)往往會經歷無數次的“群體記憶、群體創(chuàng)造、群體傳播”③參見曾遂今著《音樂傳播學理論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加之受到人類大腦的遺忘規(guī)律、豐富的音樂想象力或是文化體系的劇變等影響,民間音樂在傳播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明顯變化或者不幸散失。
《江蘇音樂》中所涉及的民間音樂作品主要是民間歌曲,另外也有小部分的民間器樂曲和戲曲音樂??镌O置了民間音樂作品類欄目,主要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以樂譜傳承的方式彌補單純口傳心授所具有的易變或散失的缺陷;第二,刊物所選登的民間歌曲,大部分均被重新改填了歌詞,特別是在第一個辦刊階段,歌詞內容跟當時政策走向緊密結合,借刊物和樂譜的傳播對社會成員加以宣傳、教化;第三,為群眾音樂生活提供歌唱素材是“歌刊”的重要任務之一,當受眾將期刊上的樂譜轉化為有聲的音樂時,民間音樂的娛樂功能也便隨之實現了。
音樂教育是音樂傳播的重要途徑,教育者通過教育行為將音樂文化授予受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傳播者)、教育行為(傳播行為)、音樂文化(傳播內容)和受教育者(受傳者)四者缺一不可。音樂期刊是音樂信息的重要載體,《江蘇音樂》中不乏針對學生群體、音樂教師群體和音樂自學者群體的欄目,對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音樂文化和教育行為起到了擴充和指導作用,對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均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學校音樂教育指的是在教育部門設置和管理下的正規(guī)學校場所內開展的音樂教育活動,此處的學校音樂教育專指中小學音樂教育。《江蘇音樂》對學校音樂教育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豐富教學素材。少年兒童教育類欄目中刊登的大量的少兒歌曲、音樂知識類欄目中的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作品介紹,都是可供教師選擇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所在和審美基礎來豐富課堂內容、拓展教學范圍。第二,充實教學理論和方法。在文字類欄目的設置中,有不少欄目的目標受眾群鎖定在中小學音樂教師和音樂教育研究者,這些欄目常常會選登關于音樂教學經驗、理論和方法的文章,也歡迎第一線音樂教育工作者踴躍投稿。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實踐更有效的音樂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三,了解學生的聽賞動向。改革開放以后,大眾音樂傳播漸漸走向商業(yè)化和娛樂化,在其影響下的學生音樂審美需求也與學校音樂教育的導向產生了偏離。在“大眾傳媒時代的歌曲欣賞與學唱類欄目”中,相當數量的歌曲能夠反映出社會大眾對音樂的關注點,其中也折射出了學生群體的愛好所在,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依據自身的認知和辨別能力,對學生如何正確解讀和把握社會音樂文化加以必要的引導。
社會音樂教育指的是以社會大眾為目標群體的非強制性教育行為,開放性和自發(fā)性是其主要特征?!督K音樂》作為重要的音樂傳播媒介,其傳播對象為社會中的一般的大眾。刊物設置了諸多具有社會音樂教育意義的欄目,主要目的是實現音樂的普及教育,因此,凡是《江蘇音樂》的讀者,就都是其社會音樂教育的受益者。為了盡可能兼顧社會中各個階層、職業(yè)、學歷、性別、年齡的讀者群體,欄目在內容采擷上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易懂性,避免過于深奧或艱澀難懂??锍颂岣咧苯娱喿x者的音樂知識技能,培養(yǎng)其音樂修養(yǎng),還可以通過這些讀者來擴大音樂傳播范圍,影響更多人的音樂素質。
音樂期刊既是傳載音樂信息的大眾傳播媒介,又是綜合性的音樂信息本身。因此,隨著人類傳播活動的不斷發(fā)展,在大眾傳媒更新與普及的過程中,《江蘇音樂》作為媒介本身也經歷了自己的興衰起落。從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開始,大眾傳媒將流行音樂傳播到了千家萬戶,使之成了許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劑。社會大眾對音樂信息的態(tài)度關系到音樂期刊的內容走向,因此,《江蘇音樂》針對流行音樂信息也做出了相應的內容選擇與價值判斷。
在人類傳播活動的發(fā)展歷程中,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推動使得新的傳播媒介被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媒介的更新與發(fā)展并不意味著舊媒介被新媒介所取代,而是各類媒介按照先后順序依次疊加,共同促使社會信息系統日益發(fā)達、完善,從這個意義上看,各媒介均是構成信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個媒介在功能與特性上的不同,受眾對于媒介的選擇與評價也會有所不同,甚至會對某一種媒介產生特殊的偏愛,因此,從受眾人群數目和影響力大小來看,各媒介在同一時間階段的地位是高低不等的。相應地,同一種媒介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受到其他媒介特性和受眾選擇偏好的影響,也會有興衰起落的變化。
在《江蘇音樂》的第一個辦刊階段(20世紀50年代),音樂期刊和無線電廣播因為共同具有的大眾化特點以及在傳播功能上的互補性,成了當時社會音樂生活中最普遍的音樂傳播媒介。音樂期刊主要以刊登樂譜和圖文音樂信息的形式來實現音樂傳播,而樂譜的優(yōu)點是能夠將音樂以有意義的符號形式記錄下來,準確、清晰地保存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成果,供讀者隨時隨地翻閱。其缺點是樂譜所記錄的“無聲的音樂”,從符號到聲音的轉化需要經過表演者的“解讀”與唱奏,而這種“解讀”很有可能會因表演者的個人音樂素質而與創(chuàng)作者或記譜者的原意發(fā)生偏差,造成傳播效果的模糊性;并且,不論是樂譜信息還是文字信息,音樂期刊總是面向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對音樂有足夠興趣的人群。因而,在當時,音樂期刊的傳播范圍和受眾數量難免因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基礎教育普及程度而受到限制。無線電廣播媒介則能在某些方面彌補音樂期刊媒介的不足,它作為一種直接傳播音響信息的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傳播成本低等優(yōu)越性,且受眾不論年齡大小、學歷或是音樂水平的高低,都可以通過聽覺直接接收音樂音響信息。但是,無線電廣播也有其缺點所在——它不具備唱片和樂譜所具有的存儲功能,如果沒有錄音技術的輔助,音樂在伴隨無線電信號傳輸的同時也將轉瞬即逝。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接受音樂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電視媒介開始普遍地進入到中國的尋常百姓家。電視在信息的呈現方式上具有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夠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聽沖擊力,這是在此之前的其他任何傳播媒介所不可比擬的。并且,出于電視畫面語言的需要,音樂成了電視節(jié)目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除了歌曲以外,影視配樂、廣告音樂等均屬于電視媒介傳播的音樂信息范疇。因此,電視的普及無可厚非地使其自身成為一種新的音樂傳播手段迅速蔓延,成了當時最具吸引力的傳播媒介。除了電視外,以盒帶為主的音像制品也是這一時期最為大眾化的音樂傳播媒介之一,對音樂(特別是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與普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盒帶產品的豐富性給了受眾以極大的選擇范圍,多樣而自由的選擇可以有效提升受眾的音樂體驗,也更好地體現出了音樂的個性化特征。由于這一時期,社會群眾音樂生活的重心已從過去的集體歌詠活動轉換到了個人化的聽賞與學唱,加之電視、盒帶等新興媒介在內容呈現形式上的多樣性、生動性,音樂期刊特別是傳統形式的“歌刊”的傳播作用被大大削弱,人們的音樂生活被多種傳播媒介同時“瓜分”,傳統“歌刊”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
改革開放后,大眾傳媒的普及也使得流行音樂信息如大潮般涌入了社會大眾的音樂生活,為了順應受眾對流行音樂的集體需求,滿足流行樂迷尋找歌譜學唱的需要,《江蘇音樂》設置了諸多流行音樂相關欄目。但是,音樂期刊所能刊載的音樂信息只是無限豐富的流行音樂信息的一部分,在信息的取舍選擇過程中,音樂期刊出版前的編輯、加工和審?;顒咏M成了一系列的“把關”環(huán)節(jié)。
一般來說,“把關人”對流行音樂信息的篩選要依循以下標準:第一,內容要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音樂期刊作為公共出版物,對社會大眾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思想健康、內容積極的音樂信息,有利于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相反,則會造成誤導受眾的不利后果。第二,選登的流行音樂作品要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在流行音樂產業(yè)日漸繁榮的20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所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使不少人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在社會音樂生產的過程中,一些音樂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不惜“創(chuàng)作”和傳播一些內容低俗、格調低下的“作品”,以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所以,音樂期刊“把關人”必須堅持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堅決摒棄這些不良之作,并且要以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不斷地引導和提高受眾的音樂鑒賞能力。第三,流行音樂信息必須符合“把關人”個人的價值判斷。由于對信息的取舍是由個人進行的主觀性活動,因此,信息的篩選結果必然會受到“把關人”的價值判斷的影響,這也間接地對編輯者的音樂能力、道德觀念和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要求。第四,流行音樂信息的選擇要順應受眾的需求,照顧受眾的喜好。受眾是音樂傳播的目標對象,也是對音樂期刊具有評價權利的反饋主體,在受眾需求和喜好的范圍內進行信息的篩選,有利于滿足受眾對刊物的期待心理,是提高刊物質量、擴大傳播范圍的有力保障。
附錄1《江蘇音樂》第一階段出版信息明細表
附錄2《江蘇音樂》第二階段出版信息明細表
【關于表中使用略稱的說明】為頁面簡明起見,本表對某些重復出現的較長名稱使用了略稱:
在“印刷者”欄中,以“六合”稱江蘇六合印刷廠,以“日報”稱南京日報印刷廠,以“1101”稱解放軍一一零一廠,并以“(封)”表示承印封面,以“(內)”表示承印內文;在“零售處”欄中,以“南報”稱南京報刊門市部,以“南新”稱南京市新華書店,以“國郵”稱全國各地郵局(所),以“國新”稱全國各地新華書店。
續(x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