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
我成長在浙江沿海一個小縣城——象山,最大的人文啟蒙來自縣城圖書館。高二那年,我在那里看到一套《周國平文集》,里面介紹了一位德國的哲學家——尼采。當時我被尼采傲然萬物的姿態(tài)所吸引,感到一種近乎魅惑的力量。
這是我和哲學的初逢。
現(xiàn)在想來,十六七歲的年紀,面對悲劇、生命意志這些語詞,其實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但當時在我心里,就覺得尼采很牛,哲學很牛,因為他們竟然可以解釋世界。從此,一切能解釋世界的理論都讓我感興趣。
另一個對我影響挺大的是王家衛(wèi)的電影?!痘幽耆A》讓我發(fā)現(xiàn),電影可以是很高級的藝術(shù)。某種程度上,它與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高考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遠方——從小生活在海邊,讓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我報考了四川大學的哲學專業(yè),因為我想在精神世界里活得超越些。那時,也愛看王小波的書,有一句話到現(xiàn)在還記得:“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边@,幾乎成為了我的人生信念。
中學時,大家普遍認為只有功課好才是優(yōu)秀的學生,這種單一的價值評判標準到了大學才得以打破,并重新建立。如陳寅恪所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每個人都應該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做自己想做的事。
也正是在大學期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想用影像的方式進行表達。特別是看了侯孝賢的電影,其中一部叫《風柜來的人》,講的是海邊的一群少年,從小地方到大城市的不同生活狀態(tài)和心境變化。如果說在王家衛(wèi)的電影里看到的是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那么在侯孝賢的電影里感受到的是人生況味。哲學為我提供了清晰的思辨方式,藝術(shù)讓我對生活有了敏銳的嗅覺。
于是,我萌生了考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的念頭,但接連兩年都失利。這時,正巧有一所法國電影學院來北京招生,我被錄取后就決定去法國。
如海明威所說,巴黎真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在法國,觀念自由,百花齊放,只要言之有物,都會被鼓勵、被贊揚。我的攝影作業(yè)和法國學生在風格和內(nèi)容上都很不同,但老師和同學們覺得挺有意思。他們就想看到不同,對不同不會表示質(zhì)疑。在那段時間,我的世界被極大地拓寬和豐富。
回國之后,經(jīng)過努力,我終于成為一名職業(yè)導演。但我知道,自己一直走在尋找詩意的路上,套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人,詩意地安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