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有一句諺語,說:山坡上開滿了鮮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飼料。如今不是鮮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以上這段話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結合現(xiàn)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題目解析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中說,園里的那一棵古松,在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學家、一位畫家看來,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因為木商用著實用的態(tài)度,植物學家用著科學的態(tài)度,而畫家用著美學的態(tài)度。這三種態(tài)度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必要的:不注重實用,則缺乏物質基礎的所謂思想會是空中樓閣;欠缺科學眼光,那么人類理性將陷于迷途;喪失美感,也就抹殺了文明與野蠻的一個重要區(qū)別。
眼下,社會物質急速膨脹,而美感日漸式微,拿到這個作文題,相信大多數(shù)同學會呼吁不要用牛羊的眼光看待鮮花,而要努力發(fā)掘對象的審美價值,盡可能地保持精神追求。這當然是可行的寫法。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當下作文的命題注重現(xiàn)代思維和多元化的價值觀,提倡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類看上去立意“一邊倒”的作文題,能否有別的切入點呢?
讓我們再次細讀題目。“鮮花”“飼料”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但是請注意題目中的限定——“在牛羊的眼中”。由于看者是“牛羊”,所以將“鮮花”看作“飼料”無可厚非,甚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說將鮮花視作“鮮花”是人類的審美,那么將鮮花視作“飼料”則是屬于“牛羊”的“審美”,兩者具有同等的正當性。因此,寫作者如果要質疑題目、別出心裁,與其去貶斥“牛羊的眼光”這一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實,不如對題中所述的“不是鮮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這一判斷加以具體深入的解析,用具備邏輯性和有事實支撐的論述來反駁;又或者通過辨析“牛羊的眼光”與“鮮花多少”之間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深層聯(lián)系,進而指出兩者間互為因果、并行不悖的關系。如此,則可以拓寬思路,構思一篇與眾不同而又具有深度的作文。
此外要注意的是,本題的關鍵詞是“鮮花”和“牛羊”,同時當然可以談及“眼光”,但千萬不要脫離“鮮花”“牛羊”來談“眼光”。例如有同學用成功商人慧眼識商機之類的例子來寫作此文,贊其有“眼光”,就是明顯離題了。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安妮日記》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寫的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對于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占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栋材萑沼洝肥且晃簧倥砷L過程的真實記載,同時也記錄了作者對周圍人的觀點。
運用示例
還記得那只收藏快樂、陽光的小田鼠,雖然結局仍是死亡,但其詩意的棲居、美好的人生帶給大家無數(shù)的歡笑。也還記得“二戰(zhàn)”時德國的安妮,一個猶太少女在其最美好的年華里只能躲藏在地下室維持生命,但是陰暗、狹小的空間以及恐怖的環(huán)境并未讓她的生命變得麻木。她寫的日記為她構造了另外一個鮮花般的世界,一個自由、歡樂的世界。生活不是茍活,是需要有鮮花存在的美麗人生?!豢忌鶾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適用素材
瓦爾德內爾,瑞典乒乓球運動員。他多次代表瑞典乒乓球隊征戰(zhàn)世乒賽,在瑞典和中國都很受歡迎,被中國的觀眾稱為“老瓦”。他年近半百仍活躍在世界乒壇,而其收入其實并不豐厚。2016年,瓦爾德內爾宣告正式退役。
運用示例
美好不可或缺,然而更不可或缺的,是對美好的希求。一個人如果對美好沒有絲毫的渴望和追求,那他的世界就會一片灰暗。瓦爾德內爾,世界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年近半百仍然活躍在世界乒壇。對他來說,金錢和榮譽早已不再是問題,支持他奮戰(zhàn)不止的是對乒乓球純粹的熱愛,是從中獲得的運動之美、生命之力。我從他臉上看到了微笑,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只有極致的純粹才能帶來的有別于“飼料”的精神享受。盡管已經遠離世界頂尖水平,盡管打球沒有帶給他巨額收入,但乒乓球運動中的那朵“鮮花”帶給了他豐滿的精神世界?!豢忌鶾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適用素材
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這種教育將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受到廣泛批評。
運用示例
在書城,往往能看到一些書上印著“考試必備”“金裝題庫”“高分無憂”的字樣,這些書往往吸引家長為孩子購買。但是通過這種只注重填塞而不經大腦思考換來的知識,又有多少能真正變成自己的呢?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因為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就將其深奧的作品硬性灌輸給自己年幼的孩子,毫不顧及是否合適。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希望孩子有更多的知識,有更高的品位,卻沒有意識到這正是牛羊的眼光。鮮花原本是鮮花,在急功近利的家長眼里卻成了飼料——本該被好好欣賞、用心體會和學習的文明成果,被他們當作了成功的梯子,當作了成為“人上人”的捷徑。由此一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遭到扭曲,甚至整個人類的文明在這一階段的社會進程中出現(xiàn)偏差:所有的理想主義“看上去都很美”,最終卻殊途同歸于“實用主義”。而當我們的物質欲望勝過了精神理想,物質的實用便凌駕于對美的欣賞之上了?!豢忌鶾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標桿作文
荒山
文/劉岱奇[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我們的世界,曾經是一座開滿鮮花的山。
牛羊看見鮮花,心想:這不錯,可以吃掉填飽肚子!于是花不見了,只見荒山。
人類看見自然,心想:這不錯,可以開發(fā)來賺大錢!于是山不見了,世界荒蕪。
每一滴雨、每一朵云、每一條河流……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開在山上的鮮花。我們從何時起不再欣賞,滿腦子只剩利用?
花為什么在我們眼中成了飼料?因為我們的世界在高速發(fā)展中已不再有稍停片刻的時機,物質追求成了我們活下去、活得好的唯一標準,這便成了一個功利世界。山已荒蕪。
世界為什么如此功利?因為我們越來越唯利是圖,越來越浮躁不安,競爭成了我們證明自己價值的唯一途徑,我們長出了牛羊之眼,用榨干一切的欲望消費世界。心已荒蕪。
在這個可怕的惡性循環(huán)中,人的內心深處對生存與利己的渴望是推動一切的力,這并不是絕對的錯。牛羊不吃東西會餓死,人毫無功利之心社會發(fā)展會停滯,但我們從何時開始不再愛生活,甚至連鮮花也一并吃掉了?
曾經的我們那么熱愛生命中的一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古人也為功成名就奮斗,但詩詞歌賦仍細水長流;古人也為生存而競爭,但琴棋書畫仍被津津樂道。那時,人們將鮮花視為生命的美好,社會在發(fā)展的同時.并沒有失去審美,而是帶著靈魂奔跑,人因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而高貴。
音樂被視排名、銷量為一切的歌手越做越浮躁,繪畫成了所謂藝術家賺錢的T具,雕塑成了富豪擺在院里炫耀的本錢……我們見山是錢,見水是錢,見藝術也是錢,我們都成了經商投機的牛羊。走得太快,生活被忽視了,鮮花被看成飼料,如此,藝術終會消亡,自然終會崩潰,世界終會變成荒山。
幸好,還有不少人在堅守?!吨久髋c春嬌》里,仍有為看到塑料袋在空中飛舞而快樂的人們;草間彌生的畫里,仍有對夢、對兒時、對幻想的捕捉;杰夫·昆斯仍在借著商業(yè)澆灌藝術,而不是變成牛羊……未完全變成投機者的我們,也仍會為一朵花的盛開而快樂,為一滴水的蒸發(fā)而悲傷吧?牛羊的眼光多了,花終會被吃完;但我們重新用發(fā)現(xiàn)美好的雙眼去看世界,花粉便隨風而走,鮮花終會開遍山野。
當山不再荒蕪時,那些我們常呼吁的審美情趣、人性善念,白會盛開。
教師點評
本文對題意的理解精當準確。開篇緊承材料,融入語境,十分自然。題中的山坡、鮮花,在作者的筆下,流暢地延伸到“每一滴雨、每一朵云、每一條河流”等同類事物,保持了和原題一致的情感氛圍,也使得文章在理性論述力求說服力的同時,保證了一定的感染力。接著,作者試圖挖掘牛羊眼光增多的原因,并觸及“競爭”“消費欲望”“生存”“利己”等層面。對這幾個原因,作者若能再合理安排,深入解析,突出重點,則文章可以再上一個臺階,可惜作者在處理上顯得稍微匆忙和草率了。然而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為一篇佳作。尤其可貴的是,能夠承認追求功利的合理性,沒有一邊倒地批判,并拿出高山流水的古人也求發(fā)展也要競爭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更難得的是,作者調用了平時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的積累,舉出的事例非但不老套,而且和論述緊密結合?!八芰洗诳罩酗w舞”的例子,頗見作者的自信,也使讀者會心一笑。(張明)
摘花,賞花,種花
文/汪逸秋[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
有諺語說,山坡上開滿了鮮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飼料。這句話看似在說牛羊與鮮花的關系,實際上這種關系在社會中并不是無跡可尋。于是,有人感慨鮮花依舊,牛羊的眼光多了。然而對此,我并不完全同意。
對于人,鮮花是什么?鮮花是美與崇高的象征。飼料又是什么?飼料是為了達到眼前目的的手段與工具。
牛羊的眼光確實多了,不知不覺間我們真的成了牛羊,眼中只有“飼料”。學生真的能視知識為鮮花而認為它美麗嗎?少有人問。但確有不少家長這樣告誡他們的子女:知識是通向金錢、地位、權力的“飼料”。藝術在觀眾眼里是鮮花嗎?少有人問。但就算看不懂又如何?將一張博物館的、美術館的、音樂廳的票根拍照發(fā)到朋友圈,它可以成為喂飽虛榮心的“飼料”。我們變得太過功利,只要有好處可得、“飼料”可食,管它是鮮花還是野草,即刻摘取、拔起,據(jù)為已有。鮮花依舊嗎?鮮花在減少。牛羊過處,鮮花即使未遭啃食,也受踐踏。若有一天,鮮花被連根拔起,世界便再無美麗與芬芳了。
然而,我有理由相信鮮花不會絕跡。
因為,總有人欣賞鮮花。我們對于美與崇高有天生的仰慕,只是被世俗暫時蒙蔽罷了??傆腥伺踔赡芘c考試、求職、升遷無關卻美麗、宏大的書本,總有人對藝術品充滿好奇與疑惑,總有人思考了不知多久只為享受頓悟的驚喜,我們這些為學習不斷拼搏的高中生也會沉醉于學農時的燦爛星空與放學時的火紅夕陽……
更因為,總有人栽種鮮花。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均有“種花人”。那將大理石精心雕刻成威武的大衛(wèi)的米開朗琪羅,那為一抹傳世微笑揮舞了十二年畫筆的達·芬奇,那讓千篇樂譜延續(xù)自己短暫生命的莫扎特……他們總是孤獨卻堅強地立于人類文明的山坡上,就算牛羊每日摧折、消費他們用生命培育的美麗和崇高,待牛羊散去,他們又用心中的至美覆蓋那滿地狼藉。終有一天,牛羊也會去聞鮮花芬芳,越來越多的人會加入“種花人”的隊伍,當陽光再次灑向山坡時,必是震撼人心的美景。
摘花之牛羊確實不少,但只要賞花者、種花者仍堅持呵護、創(chuàng)造他們心中的美麗與崇高,守護人類文明的山坡,鮮花就不會永別山坡,它們將伴著晨光、朝霞,在山坡上驕傲地綻放。
教師點評
這篇作文無論是外部結構還是內在邏輯都十分清晰。開篇從牛羊直接過渡到人,然后表明鮮花和飼料的象征意義,之后談像牛羊一樣的人“摘花”的現(xiàn)象,接著一個鮮明的轉折,強有力地提出“鮮花不會絕跡”,隨后給出兩個呈遞進關系的原因,一是“總有人欣賞鮮花”,二是“總有人栽種鮮花”。文章緊緊圍繞“鮮花”展開,并賦予了“鮮花”十分豐富的意義。
本文尤其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對例子的運用。文中家長對知識的看法和用于炫耀的朋友圖都是近年來逐漸引起人們注意的社會現(xiàn)象,對此的思考使得文章更有現(xiàn)實意義,更能反映作者平時的觀察和思考。(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