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江浙民謠: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秧要日頭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陰天。
題目解析
很多學生在此次作文中,提煉出如下一些論點寫作:二十四節(jié)氣被遺忘,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要熱愛大自然:對農(nóng)民要感恩:要合群……很顯然,以上主題與材料要表達的意思有明顯偏差。仔細分析,以上偏差的出現(xiàn),極有可能是寫作者在審題時忽略了材料的全局,而只抓了個別字眼盲目推演而成。
對本則材料該如何審題呢?
首先,材料重點在民謠的第一句——做天難做四月天。它指出了材料指向的對象是“四月天”,涉及的評價是“做天難”。我們?nèi)粘f“做人難”,是因為人會因其本身屬性的復雜、思維的多樣性、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群體生活的特性,處事難以周全,難以面面俱到。而在常規(guī)思維中,“天”則是高高在上,俯視群氓,幾乎不存在難做之說。這則民謠卻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即在萬物與天的關系中,萬物不是匍匐在“天”的腳下,萬物可以對“天”進行評判,提要求。當打破常規(guī)思維,我們能發(fā)現(xiàn)另一層困境:浩瀚無邊的“天”同樣面臨著“人”的境遇——做天難,確切地說,是做讓大家都滿意的“天”難。
其次,“做天”尤其是“做四月天”難在什么地方?“蠶要溫和麥要寒,秧要日頭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陰天”表明每個生命都對“天”有自己的要求,這個要求源于自己的個體需求。生命體自有其特殊性,它們是各不相同的,且它們每時每刻面臨的情景也是不同的,因而,對“天”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從個體來看,這些需求是合理的;但從整體來看,則眾口難調(diào),絕無同時滿足各方要求的可能性。此刻,從萬物對它各式各樣的要求來說,“天”與“人”恐怕并無本質(zhì)的差異了。
既然我們承認了個體的差異性,也承認了差異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然后可以考慮“天”的應對了。因為“四月天”的確無法兼顧蠶、麥、秧、麻、采茶姑娘的需求,這是客觀事實。“天”都無法兼顧眾生需求,更不用說我們?nèi)祟惲耍嗽撊绾螒獙δ??必須先正視、認同這種困境,不求全責備,從而保有自己的獨立性、特殊性。
最后還有一個角度可以考慮。材料明確指出,這是一則江浙民謠,所謂民謠,是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活動中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和智慧。你看,在中國人樸素的智慧里,我們連老天爺都不給一點兒特殊關照,那么我們似乎更能理直氣壯地對他人提出要求,而減少一些自我約束,我們對此種現(xiàn)象可加以批判。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獋}央嘉措
運用示例
就不能有一個兩全甚至多全的方案嗎?這個問題在我腦子里轉(zhuǎn)悠了好幾天,直到周末去外婆家,我才提了出來。
“為什么要兩全?世上哪里有那么多兩全?”外婆笑著反問。
我愣住了。不是……不是一定要照顧到每個人的嗎?不是應該盡力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嗎?——一考生[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適用素材
陸家一天三頓飯都歸侯菊管。陸家人多,眾口難調(diào)。老大愛吃硬飯,老二愛吃爛飯,公公婆婆愛吃燜飯。侯菊竟能在一口鍋里煮出三樣飯。——《侯銀匠》
運用示例
汪曾祺的小說《侯銀匠》里,那個心靈手巧的侯菊嫁到了陸家,面對老大、老二和婆婆不同的要求,“竟能在一口鍋里煮出三樣飯”。然而,這是小說中的情節(jié),現(xiàn)實生活里情況往往大不一樣:一鍋紅油端到桌上,說是要吃紅湯火鍋。結(jié)果,有的人根本吃不了辣;有的人吃得鼻涕眼淚直流,拼命地往嘴里灌水;有的人仍覺得不過癮,愣是向服務生要了花椒,放在嘴里生嚼?!豢忌鶾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標桿作文
也無風雨也無晴
文/一考生[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江南的四月天,外人看來春光爛漫,它卻調(diào)侃說難做。眾口難調(diào),滿足了一個就不稱另一個的意,豈不是苦事?
如此說來,文學亦是苦事。大凡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多是左右不逢源。我煞費苦心寫出一部小說,你說只愛讀詩;我嘔心瀝血刪改十年,你卻說還不如初稿。文學難,難于上青天!甲愛批判,乙愛抒情;公說要團圓,婆說要分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頭來只有你的筆桿子最無理。難怪林語堂的《紅樓夢》譯稿幾度擱淺,最終也只是草草仿寫了部《京華煙云》:林先生難做呀!凡動了《紅樓夢》的,標準更比別家嚴苛數(shù)倍,蠶未得溫和、麥未得寒的批評聲,也趁勢比別家響亮了數(shù)倍。
不少舞文弄墨者因此嚇破了膽,從此要么丟下筆桿兒,要么堵塞六竅只留一竅,專為其中一類人服務了?!渡涞裼⑿蹅鳌分兄徊莶輰懥酥猩裢ǎ瑓s未細講他如何神通。好事之人便妄加筆墨,為那一群翹首以盼的看客編起故事來,什么《奇?zhèn)b王重陽》《王重陽別傳》,只求囫圇填飽肚皮。更有甚者化名“全庸”“金鏞”胡編亂造幾本冊子賺快錢。諸如此類的,倒是不苦不難,只是失了文學的真諦,不配稱為文學了。
文學的真諦在于“我”。“我”在社會里是無限小的,但在文學里,“我”即是無限大的天。愛默生說:“文學的功用就像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座高臺,站在上面我們可以俯瞰現(xiàn)實生活?!币晃蛔骷遥驹谖膶W的高臺上,就被賦予了神圣的使命——天的使命。你會像四月天一樣,面對千百張要求不同的口。你會為難、會抱怨,無論寫出什么,都會遭受讀者的指責。正所謂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采茶姑娘盼到了陰天,可秧苗沒盼到日頭,它也是要罵的。
可文學只有苦嗎?
我想,當王小波回憶那只唯一的“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的豬兄時是快樂的,伍爾芙暢想墻上的斑點時是快樂的,胡適之頂著罵名寫《文學改良芻議》時是快樂的。循其本原,他們早看透了文學的難處,卻因此參悟了“天”的本意。天是萬物的天,同樣是自己的天。你們要我陰要我晴,你們能給我聲名、財富,可即便如此,我也不能背棄我的本意。我為蒼生寫作,亦為自己寫作。我知道你們想要什么,我亦知道迎合哪一位最有利可圖,可我只當自己不知道。你大可怨聲載道,大可威逼利誘,大可罵一句“寫得什么玩意兒”,我白苦中作樂不動搖,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先勇先生曾花數(shù)年時間將《臺北人》翻譯為英文,回顧那段生活時,他寫下六個字:“翻譯苦,翻譯樂!”苦在工作繁重,眾口難調(diào);樂在文學本身。當翻譯組組長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舞女金兆麗譯作“Jolie”(法語的“美麗”)時,白先生忍不住拍案叫絕。彼時,文學的苦和難模糊了,而快樂此生難忘。
文學苦,文學樂!不如歸依內(nèi)心,也無風雨也無晴!
教師點評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江浙民謠: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秧要日頭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陰天。
本文開篇緊扣材料,立意明確。通常行文,往往由“天”及“人”,而本文由“天”及“文學”,從而在立意上高人一籌,頗具文化深度。第二段闡述充分,過渡自然,遷移合理,具體表現(xiàn)了文學的“難”。在論證中,作者結(jié)合自身的閱讀體會,暢談文學的真諦在于“我”,并由此延伸到文學的苦樂之辨。文章始終扣住“眾口難調(diào)”,不蔓不枝,有理有據(jù),體現(xiàn)了論證的嚴密性和思辨性。(顧萍)
青稞只屬于她自己
文/一考生[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富貴竹一周換一次水,兩周見一次陽;綠蘿10至15天澆一次水,每周照兩三次太陽……”從初中起,我便一直志愿擔負著照顧全班所有綠植的工作。不同植物的養(yǎng)護需求,我背得比李白杜甫的詩詞還熟。
可不知怎的,無論我怎樣掐準日子澆水見陽,忙前忙后,一學期結(jié)束總有幾盆枯黃了,控訴著我的照顧不周。馬上要放暑假了,綠植兩個月得不到照料,不知開學時還能夠幸存幾盆??晌矣懈鼡牡氖?。
作為班長,我像照顧綠植一樣地“照料”同學,可馬上要搬入新教室,班內(nèi)布置、座位安排等事務一次次提醒我“眾口難調(diào)”。
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協(xié)調(diào)?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是多數(shù)暴力,滿足個別需求時又得兼顧大局。母親做腐乳時,我向她訴說了煩惱。她一邊做一邊平靜地說:“做成一塊腐乳,需要不同菌種的合作,但各種菌種的需求并不相同,一一滿足嗎?工作量太大也不現(xiàn)實?!彼龑⒏榈谷胪吖蓿骸斑@罐一封上,便是半年。在這段時間里,好氧菌利用殘存的氧氣發(fā)酵,氧氣耗盡厭氧菌開始工作,半年之后,自然可口?!蔽铱粗吖蕹錾?。
開學報到那天,我才想起放假前被我一起排列在走廊,“等候行刑”的綠植,不禁為它們祈禱起來。剛走到教室門口,一團團濃綠差點兒將我絆倒。富貴竹越發(fā)挺拔,綠蘿越發(fā)蒼翠,我不敢相信白己的眼睛。
原來,整個夏天走廊里的日曬雨淋,被廊檐過濾后柔和地灑在了綠植上,一縷陽光、幾滴細雨,恰到好處。我仿佛看到瓦罐里的菌種正在恰到好處地合作著。
走進教室,與以往不同,我不做統(tǒng)一安排,讓大家自主選擇、自己動手。于是,希望靠窗與想要坐前排的同學各得其所,板報、窗簾被裝飾得如家般溫馨。
我笑著,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詩:“我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今夜青稞只屬于她自己?!被蛟S,讓一切順其自然,便是最好的安排。
我欣慰地笑著,窗外走廊上的那片綠也笑得嫣然。恰到好處。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看似淺顯,咀嚼起來卻有滋有味的記敘文。文中的“我”面臨著“四月天”式的雙重困境:一是班級綠植對陽光和水分的需求不同;二是同學們對班內(nèi)布置、座位的要求不同。作為班長的“我”對此一籌莫展。母親通過做腐乳一事“點化”了“我”:面對不同的需求應該順其自然?!拔摇贬屓徽兆?,一切皆安。作者對材料的核心旨意理解準確,情節(jié)設置匹配恰當,不僅演繹了材料,還超越了材料。文章語言流暢自然,于親切中見真誠。沒有“高大上”的素材,亦無艱深渾厚的思辨,作者從生活之河中打撈出的這一瓢水,原汁原味,令人賞心悅目。(顧萍)
莫迎合
文/一考生[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赫拉克利特曾言“我尋找過我自己”。
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許多人的生存狀態(tài)再合適不過了。他們或許也曾尋找過自己的本心,卻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自我,讓“尋找”成了過去式。
曾有民謠唱到“做天難做四月天”,意思是說,哪怕是天,也不能讓萬物都滿意。反觀我們不少人,卻似乎“心比天高”,總是想著迎合所有人,左右逢源,將自己的本心打磨揉搓成柔軟無質(zhì)的膠體,好融入不同形狀的生存夾縫中。
殊不知,努力合群的樣子是一個人最孤獨的樣子,而將失落的自我價值投入他人的評價體系,終究歸于空虛。
當今,我們對“知識分子”為迎合大眾的種種需求而“為稻粱謀”的例子已司空見慣。而大眾媒體為了迎合公眾趣味的需要,為了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將沉重的話題稀釋,制造出虛假新聞,這類事也已屢見不鮮。無論是知識分子對真理和文化嚴肅性的追求,還是媒體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質(zhì)與理性,早已丟失于聲色犬馬之中。
然而他們忘記了,生而為人本就有其個體異質(zhì)化所在,一個人永遠不能取得所有人的歡心。
木心曾經(jīng)說自己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惠特曼也曾感慨自己的心“被孤立、被包圍在無限空間的海洋里”,諾貝爾獎獲得者石黑一雄也說:“我認為人的一生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堅守自己的決定。”這些,都是對個體異質(zhì)化的認同,是人不消失于人群中的證據(jù),是一個人對自己本心的堅守。
就如“四月天”一樣,即使蠶、麥、秧、麻有不同的需求,它也依舊燦爛著它的陽光,哀愁著它的雨露。
把自己從迎合他人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吧!成為下一個獨自沉浸在自己的光影世界,縱世情涼薄卻深情活著的凡·高;成為下一個即使失去聲譽、金錢,也依舊為藝術而堅持的《夜巡》的畫者倫勃朗。
成為下一個肆意明媚或憂傷的人間四月天!
教師點評
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由“尋找過自己”到迎合他人“迷失自己”——“將自己的本心打磨揉搓成柔軟無質(zhì)的膠體,好融入不同形狀的生存夾縫中”,從而強調(diào)面對多樣化的外界評價,迎合導致了“自我價值”的失落。文章列舉了“為稻粱謀”的知識分子、為“獵奇”而犧牲新聞道德的某些大眾媒體,木心、惠特曼、石黑一雄、凡·高、倫勃朗的例子信手拈來,內(nèi)容充實。文章語言形象有力,值得借鑒。(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