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舒滿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000)
“伓”,在閩南話中讀作m21,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不”?!皝丁迸c“不”的普遍性體現(xiàn)在都可以在陳述事實時,表示否定等;特殊性體現(xiàn)在閩南話“伓”,可以表示勸告、商量,普通話“不”卻沒有這個語義。以下是關于“伓”和“不”普遍性、特殊性的說明分析:
A.普遍性:
1.閩南話中的“伓”與普通話中的“不”都可以表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
例①:飯伓好食。(飯不好吃。)
例②:伊伓飲。(他不喝。)
例③:伊伓飲太多。(他不喝太多。)
例④:伊伓去太遠。(他不去太遠。)
例①是說話人認為“飯一點兒都不好吃”,例②是“他不喝任何東西”,前兩個例句都是全部否定句中所述內(nèi)容。例③是“他喝,但是不喝太多”,例④是“他去,但是不去太遠的地方”,后兩個例句都是只否定一部分,并沒有否定全部。
2.“伓”和“不”字,在一些表轉(zhuǎn)折的句子中,如果時態(tài)是過去時,可以表示過去某一動作或者狀態(tài)的持續(xù)。
例①:小劉昨天上午伓讀冊,今日就考試了。(小劉昨天上午不學習,今天就考試了。)
例②:伊上禮拜伓去病醫(yī)檢查,今日破病了。(她上周不去醫(yī)院,今天生病了。)
兩個例句都是否定“學習”和“去醫(yī)院”的發(fā)生,并且在過去時間里,持續(xù)的沒有做這件事,在語義上,兩個字相同。
B.特殊性:
1.閩南話里的“伓”,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可以有“商量”、“告勸”之意,如果說話人語氣加緊,也有表示不滿的“催促”、“命令”之意。據(jù)考證,這類句子末尾通常會加語氣詞“哦”,但若沒有,句義也是通順的。
例①:汝伓去上班。(你去上班吧。)
例②:汝伓接小王。(你接小王吧。)
2.在回答問句時,若要表示與問句相反的意思,閩南話“伓”字不能獨用。而普通話可以單獨用“不”來作回答。
例①伊了解伓?*伓,伊伓了解。(他明白嗎?不,他不明白。)
例②伊知道伓?*伓,伊伓知道。(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
如果要用“伓”來回答,在閩南語里,必須要在“伓”后加上句中指的內(nèi)容,比如:伓了解,伓知道。
從與詞的組合來看,“伓”和“不”都可以與動詞中的自主動詞組合;也可以在某些語境下,與被動量補語修飾的自主動詞組合;都不可以與動詞中的非自主變化動詞組合等。從處在句子中何位置來看,“伓”可以放在動詞前,但不一定能放在形容詞前;也可以放在動詞后,但常跟某結構一起出現(xiàn)等。
A.“伓”與動詞的組合:
1.“伓/不”+自主動詞+動量補語。
例①:汝伓等一下就走了嗎?(你不等一下就走了嗎?)
例②:伊伓坐一下嗎?(他不坐一下嗎?)
例③:汝伓看一下嗎?(你不看一下/眼嗎?)
可以發(fā)現(xiàn),“伓”和“不”都可以進入到這個結構中,但是需要限制的是:這種動量補語,通常是表示動作不會持續(xù)過久,時間較短暫,或者勸說他人試著做、做一次,且多采用一般疑問句的形式。
2.“伓”+自主動詞。
例①:哇伓飲酒。(我不想喝酒。)
例②:因伓養(yǎng)狗。(他不想養(yǎng)。)
例③:伊伓食茄子。(他不愿意吃茄子。)
自主動詞表示可以由動作發(fā)出者任意支配的行為,“伓”可以和自主動詞搭配,語法上沒有問題,但通過上面三個例句可以看出,實際上,“伓”表示動作發(fā)出者的意愿,不單單是否定行為。因此,在普通話里,對應的是“不想”、“不愿意”等表示意愿的能愿動詞。倘若例①改為:伊要飲酒,哇伓飲酒。(他要喝酒,我不想喝酒。)就可以更明顯的看出,“伓”還體現(xiàn)出動作發(fā)出者的意愿。
B.“伓”在句中的位置:
1.“伓”居于動詞前,但需是自主動詞,同A.3。
2.“伓”居于動詞后。
例①:小王連去一拜也伓。(小王連去一次也不愿意。)
例②:伊連飲一喙也伓。(他連喝一口也不愿意。)
例③:伊連避一下也伓。(他連躲一下也不愿意。)
三個句子均是倒裝句,否定詞“伓”出現(xiàn)在句末,表示否定句子前面的動作、行為?!皝丁本佑趧釉~后,也伴著“連……也”之類的結構出現(xiàn)。這樣的結構,加強了否定的語氣,帶有說話者的評議色彩。
“無”,在閩南話中讀作bo24,大部分情況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沒有”?!盁o”與“不”的普遍性體現(xiàn)在都可以表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涉及的對象可以是抽象名詞和具體名詞等。特殊性體現(xiàn)在在一些問句末尾,表示著和“沒有”不同的意思等。以下是關于“無”和“沒有”普遍性、特殊性的說明分析:
A.普遍性:
1.閩南話中的“無”與普通話中的“沒有”可以用于全部否定。
例①:小劉無看。(小劉沒有看。)
例②:伊無走。(他沒有走。)
例③:小王無飲。(小王沒有喝。)
上述三個例句,“無”和“沒有”都是直接性否定了動詞“看”、“走”、“喝”,例①表示“小劉一點也沒有看”,例②表示“他沒有動”、“沒有走一步”,例③表示“小王一口也沒喝”。三個句子中,“無”的意思都是“完全沒有做某事”,是全部否定。
2.閩南話中的“無”與普通話中的“沒有”在反問句中,表示懷疑、猜測的語氣。
例①:彼天汝無去學校嗎?(那天你沒去學校嗎?)
例②:汝講汝早起去看病,汝無去?(你說你早起去看病,你沒去嗎?)
“無”和“沒有”在反問句中,用法一樣,都可以表示懷疑、猜測。
3.閩南話中的“無”與普通話中的“沒有”可以表示對存在的否定,在比較句中也有“不及某人某物某事”的意味。
例①:狀況無彼呢歹。(情況沒有那么壞。)
例②:泰國無中國彼呢大。(泰國沒有中國大。)
例①是對事實存在的否定,例②是說“泰國沒有中國大”,除了表達這個客觀事實,也有比較的意味,即:“不及中國大”。
B.特殊性:
1.閩南話中的“無”在一般疑問句中,意義會改變,不再表示普通話中的“沒有”,而變成助詞“嗎”。
例①:汝災無?(你知道嗎?)
例②:汝聽到無?(你聽到了嗎?)
例③:汝了解無?(你了解嗎?)
上述三個例句,“無”都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變成了助詞“嗎”,表示一般疑問。若三個句子為“你知道沒有?”、“你聽到?jīng)]有?”和“你了解沒有?”,則閩南語應該是“啊汝災無?”、“啊汝聽到無?”和“啊你了解無?”,需要在句首加上語氣詞“啊”,來表示責怪、不滿、反問的語氣。
2.閩南話“無”在回答含有能愿動詞的問句時,不可以單獨使用。若要在回答里單獨使用,只能是回答“有沒有……?”這類的問題。
例①:表示意愿:汝要無?汝愿意無?(你要嗎?你愿意嗎?)
例②:表示估價:這值得無?(這值得嗎?)
例③:表示可能:這會使無?(這可以嗎?)
例④:表示必要:這應該無?(這應該嗎?)
例⑤:單獨使用:——汝有明天的機票無?——無。(——你有沒有明天的機票?——沒有。)
例①到例④這類帶有能愿動詞的問題,回答時必須是“無要”、“無愿意”、“無值得”、“無可以”、“無應該”。但在回答“有沒有”時,可以直接用“無”,意思相當于普通話里的“沒有”。
3.閩南話“無”的特殊語義。
例①:看你無。(看不起你。)
例②:啊無咧?(那不然呢?)
從與詞的組合看,“無”可以放在動詞后,“無”充當補語,而普通話的“無”不能充當補語;“無”可以放在動詞前,動詞充當補語等等。
A.動詞+“無”:
例①:哇看無。(我看不到/我看不懂。)
例②:哇聽無。(我聽不到/我聽不懂。)
例③:伊買無。(他買不到。)
上面三個例句,都是自主動詞與“無”組合,在普通話中的意思是“看不懂/看不到”、“聽不懂/聽不到”等等,表示的是動作行為進行或達到的程度如何。此時不能與普通話中的“沒有”對等起來。因為翻譯成“*我看沒有”、“*我聽沒有”、“*他買沒有”是不對的。
B.“無”+動詞:
例①:伊冊無看三遍,哪可使?(他沒有看三遍書,這怎么行?)
例②:汝無拍兩個,伊勿會亮。(你沒拍兩下,它不會亮。)
例③:汝無去兩次北京,伊勿會同意的。(你沒去兩次北京,他不會同意的。)
上面的動量補語分別是“三遍”、“兩下”和“兩次”,可見,閩南語“無”不僅可以放在動詞前,表達跟普通話“沒有”一樣的意思,還可以跟動量補語,表示動作或活動發(fā)生的次數(shù)。
通過對閩南話中否定詞“伓”、“無”的初探,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與其對應的普通話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別之處。比如普通話否定詞常用的有“不”、“沒”、“沒有”等,而閩南話的否定詞,較普通話而言,表現(xiàn)出更多的變化。它們的用途更加廣泛,用法更加多樣,可以與不同的詞結合,形成新的詞語和新的語義;在語法方面與詞的結合更為靈活多變,位置較不固定。當然,它們也受一些限制,這也是與普通話共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