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欣雨
這是個奇跡,或是個噩夢?
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幾個月前的一次展覽上,44歲的英國人類學家、解剖學家愛麗絲·羅伯茨(Alice Roberts)第一次見到了“完美的自己”。這個奇怪的自己有著家養(yǎng)小精靈般的大耳朵、狗的心臟、天鵝的肺。她還有健壯的上半身,小腿幾乎只剩骨頭,但如鴕鳥般纖細和有力。在她的肚子上,一個嬰兒的頭冒出來,這是類似袋鼠的哺育方式。
在此之前,羅伯茨經(jīng)常抱怨人體的各種不完美。不是那種膚淺的關于皮膚不好的抱怨,而是整個人類都面臨的缺陷:人的視網(wǎng)膜成像是反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聽力會下降;食道和氣管離得太近了;肺的吸氣和呼氣是一套路徑;生孩子造成的痛苦太多了……
乍看起來,這些問題就像北極的冬天太冷一樣難以解決。但羅伯茨打算做點什么,一切開始于朋友間的一次對話,“愛麗絲,你總是抱怨人類的身體被設計得太糟糕了,花3個月的時間去改變它吧!”
在羅伯茨的想象中,完美的人類身體就像一臺機器,絕大部分時間都順暢運行。她開始列一個清單,一一寫出那些想要改變的部分,然后她找到了兩個絕佳的幫手:解剖學家Scott Eaton和雕塑家Sangeet Prabhaker。
她對自己44歲的身體進行了外在和內(nèi)在的掃描,獲得了精確的數(shù)據(jù),用于構(gòu)建一個數(shù)字的虛擬人。雕塑家Sangeet負責將她的設想最終實現(xiàn),兩人約定好,在最后的公開展覽到來前,羅伯茨將不與“完美”的自己見面。
改造的靈感大多來自于自然界。人類的心臟有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心臟的每個區(qū)域只有一條動脈提供血液,一旦它被阻塞,就會產(chǎn)生致命的后果。羅伯茨采用了狗的心臟設計,在它們的心臟中,每個區(qū)域?qū)鄺l血管。這是個好主意。
相對于骨盆來說,胎兒的頭太大了,因此需要通過狹窄的通道擠出來,給分娩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和困難。羅伯茨認為袋鼠是個好老師,為何不將寶寶在早期就分娩出來,將其放在育兒袋中呢?就是外觀上,這會是個巨大挑戰(zhàn)。
章魚的眼睛看起來不錯,在漆黑的深海里仍可以發(fā)現(xiàn)獵物。而人的眼睛視網(wǎng)膜成像是反的,這使得光需要穿過每個細胞、血液以及組織才能到達細胞背部的接收器,這種設置會讓視網(wǎng)膜易于脫落。
鳥的肺部構(gòu)造絕對是個奇跡。它們的肺部只能使空氣通過,氣囊負責存儲空氣,不負責交換,這使得它們的呼吸系統(tǒng)要比人類的有效得多。
大猩猩的脊柱代表著更強有力的支撐;鴕鳥的腿部肌肉更靠近身體中心,因此跑得更快;還有那些變色龍,為羅伯茨提供了完美的皮膚設計:隨時從白黑兩種狀態(tài)中轉(zhuǎn)換,英國的冬天來臨時,蒼白的皮膚可以確保她吸收更多的維生素D,而黝黑的皮膚適合夏天,不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見面的那天到來了,羅伯茨在聚光燈下走向Alice2.0,臺下有人在笑。這不禁令人想起電影《湮滅》的最終處,納塔莉·波特曼在燈塔里見到了全新的自己,她們扭打在一起,或者是《異形》里,邁克爾·法斯賓德飾演的善惡仿生人,一個干掉了另外一個。我們是否真的想擁有一個完美的自己?英國媒體MarySue評論道,“Alice2.0是個奇跡,或是個噩夢,這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