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范峻馳
摘 要:“5E”教學模式是新興的開展探究性教學的模式之一,它由吸引、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5個部分組成。本文通過對5E教學模式的解讀以及在“基因突變”一節(jié)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對該教學模式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5E教學模式;基因突變;生物學核心概念
“基因突變”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節(jié),但學生往往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概念很容易混淆。筆者經過多次反復摸索,并結合“5E”教學模式進行本節(jié)課的教學,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課堂效果。
一、 “5E”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5E”教學模式是由生物科學課程研究者貝比,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發(fā)起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著重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調查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要方法,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概念、構建知識體系。
“5E”是指教學可以分為5個階段:
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遷移(Elaboration)和評價(Evaluation)。
因為各階段均以“E”開頭,又稱為“5E”教學模式。
二、 教學流程的設計與開展
(一) 吸引(Engagement):課前游戲—心有靈犀
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把學生分為10個小組,每組5~6人,經過小組討論,每組選出記憶力較強的兩位學生代表,按照小組順序(1~5,6~10)排成兩列,每列10人。
教師動員學生:“同學們,你們對自己的記憶力有信心嗎?要不要通過一個小游戲證明一下自己?”
隨后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兩張字條分別給兩列的第一個同學觀看,并記憶10秒鐘。之后,從第一位同學開始,依次向后傳遞所聽到的語句內容。傳遞完成后,最后一位同學把聽到的語句寫到黑板上,其他同學則把自己傳遞的語句記錄到小組記錄板上。
(二) 探究(Exploration):合作學習,探根究底
每組組員完成記錄板后,教師展示正確的語句:王生在星期六的晚上的八點半給我發(fā)了封信件。隨后小組成員整理組員在記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匯總如下:
根據(jù)表中所展示的內容,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組之間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有在記憶中缺字、添字以及替換原字這樣幾種錯誤。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在對同一句話的記憶和復述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可能出現(xiàn)這樣幾種錯誤,那么在DNA的復制過程當中,會不會也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呢?
(三) 解釋(Explanation):師生互動,共討新課
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雖然答出DNA復制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類似錯誤,但對于這種現(xiàn)象的名稱和起因依然不甚明朗。
教師此時趁熱打鐵,給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DNA與氨基酸、蛋白質的關系,以及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患病的原因。
在學生逐步總結出答案之后,教師可以追問:如果DNA分子中的堿基對,出現(xiàn)同學們剛才犯的其他錯誤,結果又會怎么樣呢?這些結果引起了基因結構的改變,這種現(xiàn)象叫做什么呢?
在此階段中,無論學生的回答如何,教師都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要逐漸引導,讓學生逐步說出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后教師加以適當?shù)男薷暮脱a充,讓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建構“基因突變”這一核心概念,這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的效果要好得多,也為教師后續(xù)的教學減輕了許多壓力。
(四) 遷移(Elaboration):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通過前面的活動,學生初嘗成功構建核心概念的喜悅,又相繼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基因突變是怎么發(fā)生的呢?RNA里面的堿基發(fā)生改變都是因為DNA中堿基對發(fā)生改變的嗎?可不可以讓DNA中的堿基對發(fā)生定向改變呢?”等等。
此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作簡要回答,既可以讓學生對“基因突變”的概念加深印象,又能把前后知識融會貫通起來,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與本節(jié)內容聯(lián)系不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并在下一節(jié)課展示。
(五) 評價(Evaluation):理性分析,多元評價
通過之前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基因突變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基因突變會帶來什么后果呢?基因突變的發(fā)生一定會伴隨著疾病的出現(xiàn)嗎?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依然請每小組派一位代表發(fā)言,學生回答問題時,需要作一定的解釋說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簡單評價。
三、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生物知識的學習不再是為了考試和分數(shù),而是為了提升學生自身的生物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嚴謹?shù)乃季S方式。因此,從事生物教學的教師們也必須改變以往的觀念,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生物這一門課程,采用與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教學模式。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筆者對于“5E”教學模式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一次嘗試。在各個階段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
(1) 在游戲導入環(huán)節(jié),沒有保證每位同學得到的語句一致,也就是說,后一位同學可能得到的“模板”本身就存在錯誤;
(2) 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并未針對學生的錯誤做出進一步的追問,從游戲到新課的過渡略顯生硬;
(3) 在解釋階段,教師展示資料時,最好展示堿基對增添、缺失、替換的實例各一,這樣更利于學生總結歸納“基因突變”的定義,以免出現(xiàn)概念建構過程中的偏差;
(4) 遷移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限于學科內的縱向遷移,而忽略了學科間的橫向遷移,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解決生物學的相關問題;
(5) 評價階段,本節(jié)課中依然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占主要成分,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成分可以適當增加。
總之,“5E”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之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是建構主義理論與中學生物教學的有機結合,同時它也為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德偉.基于“5E”教學模式探索高效課堂新途徑——以“新興與再生傳染病及預防”為例[J].生物學通報,2017,52(5):26-28.
[2] 應文君,陳敏.“5E”教學模式在“有絲分裂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17,42(3):42-43.
作者簡介:陳敏,范峻馳,江蘇省無錫市,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