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坤 張國順
摘 要:“在我們短促而又漫長的一生中,我們在苦苦地尋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與我們失之交臂。當我們?yōu)榇硕谋M寶貴的青春年華,皺紋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時候,我們或許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實際上意味著什么?!边@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里寫到的,面對人生,很多人倒在了盲目追求幸福的路上。從當下看,大學生的幸福觀至關重要,而書中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艱苦奮斗、勇于擔當?shù)娜松鷳B(tài)度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文章就此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幸福觀;艱苦奮斗;勇于擔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物質(zhì)商品浪潮和“速食”信息的聯(lián)合沖擊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價值取向逐漸出現(xiàn)精神滑坡現(xiàn)象,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屢見不鮮。很多大學生不再追求精神上的發(fā)展,退而求其次,只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也有一部分人迷失在精神追求和物質(zhì)追求兩者之間,因而時常出現(xiàn)“無聊”“煩躁”的情緒,對人生沒有方向感。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生的幸福觀不強,而對于如何增強幸福感,《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兩人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故事的主人公——孫少平,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何在苦難中艱苦奮斗的。出身農(nóng)村的他從未將自己的未來定位為農(nóng)民,他艱苦求學就是為了走出農(nóng)村,雖然最后的結局還是回到了農(nóng)村,但是他的整個人生經(jīng)歷無疑是豐富的,他對理想的追求從未改變,如果說最后回到煤礦是對命運的妥協(xié),不如說是那個時代限制了他對理想的追求。當面對家庭、面對責任時,他選擇回到農(nóng)村無疑是讓人惋惜的,但同時也是最合適的。那是20世紀70—80年代,那么如今呢?現(xiàn)代大學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一個很好的定位,很大一部分人漸漸適應了隨遇而安,剛進大學時充滿熱血,覺得可以在大學里闖出一片天地,而很多人到最后都會安于現(xiàn)狀,逐漸被環(huán)境同化,最后變成了自己曾經(jīng)討厭的樣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逻@種現(xiàn)狀呢?其一,少平之所以可以在苦難中不斷成長,那是因為他從小就經(jīng)歷苦難,他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個貧困家庭走出來的知識分子的代表,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依舊保持著讀報的好習慣,可以說他已經(jīng)習慣了苦難。而現(xiàn)實中的我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幾乎很難在高中以前遇到除學習以外的苦難了,而一旦上了大學,接觸到了更多的層面,我們遭遇了很多的挫折,同樣的也看到了更多的“樂趣”,而面對不習慣苦難的人來說,后者無疑是最佳選擇。于是大學生中出現(xiàn)了這么一類人,以游戲為生,靠外賣過活,還時不時地翹課,而這種現(xiàn)象很多時候都是以一個宿舍為單位。也有這么一類人,以網(wǎng)購為生,靠化妝過活。他們對幸福的追求逐漸流于表面,流于物質(zhì)。其二,對于大學的理解有偏差,導致了幸福觀偏離了正軌。很多家長或長輩給學生灌注這樣一種思想,就是只要上了大學就會有好工作,就會有好的未來,或者是只要選擇一個好的專業(yè)就會找到好工作,這就會使得一部分學生在進了大學以后,對自己的要求甚至放低到只要拿到畢業(yè)證書就好。
如果說少平是雙水村走出來的知識分子的代表,那少安就是雙水村的精神支柱。6歲開始干農(nóng)活,13歲輟學幫助父親支撐起風雨飄搖的家,18歲憑借著“精明強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選為生產(chǎn)隊長,成為雙水村的“能人”。少安的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于他對家庭、對雙水村的那份責任與擔當,在他可以選擇出去闖蕩的時候,為了家庭,他選擇留下;當他作為村里第一個富起來的人時,他想到的是帶動全村人一起富起來。不得不說,這種精神在當時那個平凡的世界里是極不平凡的。同樣,對于我們這個世界,這種精神依舊珍貴無比。大學生幸福觀參差不齊的很大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個人主義的泛濫,學校強制性的活動越來越多,義務志愿者越來越難找。各種媒介上的負面新聞也讓我們的團體意識、社會意識慢慢蜷縮起來,每個人都對集體或社會保持著所謂的安全距離。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大學生作為青年團體的主力軍,理應在苦難中積極進取,在拼搏中勇于擔當。
[1]黃麗明.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9(15):158-159.
[2]王玉良.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08(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