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峰 郭樹珍
語文課堂上一直難以書聲瑯瑯,學生的朗讀能力難以有提升。我有幸多次受到于永正老師的當面指教,對朗讀教學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嘗試。我認為要使朗讀指導到位,需要做好三步:在備課時研讀教材要“準”,設計朗讀指導策略要“巧”,課堂朗讀調控要“活”。
一、備課研讀要準
一位教師執(zhí)教《桂花雨》,他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通過抓重點詞語、表演體會、想象拓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樂”,學生始終沉浸在歡樂之中,學生朗讀時的基調也是快樂無比的。
于永正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并沒有讀懂這篇文章。課文的“文眼”是母親的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彼赃@抒情散文所要表達的是思鄉(xiāng)之情,是一種“苦情”。雖然大篇幅寫的是“搖花樂”,但這是作者身處異地含淚回憶的,所以無論是“搖花樂”還是“入夢甜”,其實都是一種含淚的微笑,是含淚之樂。那么在讀這篇文章時基調應該是沉重的、酸楚的。所以,研讀課文需要特別注意把握好課文的基調。
現(xiàn)在網絡資源非常豐富,很多老師習慣于拿到一篇課文先去查閱教學參考資料,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面對一篇課文,應該先是一遍遍朗讀,也就是所謂的“煮書”,慢慢地真正讀進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看到文字背后隱藏的深層含義,品透文本的弦外之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才能在課堂上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自然地與學生分享。
二、朗讀指導策略要巧
有些教師采取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方法,看似形式多樣,但是缺少必要的點撥,所以學生始終在一個水平線上重復。還有的教師采取把要重讀的字詞變色的方法讓孩子來讀,這樣很多孩子知其然但并不知所以然,讀起來只有聲帶的振動而沒有情感的波瀾。所以要多種策略并舉,不是“蘿卜燉蘿卜”一遍遍重復,而是要“蘿卜燉肉”一層層提高。下面結合《盤古開天地》來介紹幾種指導朗讀的策略:
1.做動作讀:“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混沌猛劈過去?!蔽易寣W生看能不能把“掄”換成“拿”,學生分別做了兩個動作,體會到“掄”的力氣要大,盤古力大無比才能把天地分開,所以用“掄”準確。接下來的朗讀中,學生用力讀出了盤古的神勇之勢。
2.對比讀:“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睂W生自讀觀察,發(fā)現(xiàn)了句子中有四組反義詞、一組近義詞。我指導學生按照相反的感覺去讀兩句話,讓女生和男生接讀,效果就比較理想了。
3.體驗后讀:“天地分開以后,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腳踩著地,隨它們的變化而變化……”我讓學生模仿盤古的樣子做“頂天立地”的動作,并且讓學生堅持這個姿勢,不一會兒有些孩子已經堅持不住了。這時我隨機采訪了幾位“小盤谷”,他們紛紛說“手酸了”“撐不住了”,我適時引導:“你們才‘頂天立地了幾秒鐘,而盤古卻堅持了十萬八千年呀!”此時,盤古幾十萬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精神躍然于學生心間。盤古的形象是鮮活的,有溫度的。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來讀,學生的朗讀就“情真意切”了。
4.想象讀:“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fā)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這部分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學生邊讀邊想象,把文字變成了畫面,再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展示出來,效果不言而喻。
三、課堂朗讀調控要活
教學是一門活的藝術,很多生成性的東西都是我們不可預料的,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朗讀策略,這也是教師的教育機智的體現(xiàn)。
小郭老師執(zhí)教《坐井觀天》,她設計了讓學生上黑板前面表演青蛙和小鳥的對話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學生的朗讀不咸不淡。于永正老師及時幫助作了調整,他把“小鳥”抱上講桌,讓“小鳥”站得高一點,然后讓“青蛙”坐在講桌后面的凳子上只露出一點點頭,表現(xiàn)“青蛙”的蝸居于井底。這樣兩個角色有了正確的“站位”,就有了距離感,再來讀對話就就有了角色的區(qū)別,“小鳥”的“見多識廣”和“青蛙”的“目光短淺”就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學生的朗讀活了起來。還是那只“小鳥”,還是那只“青蛙”,位置一變,讀書的味道就對了,大師的智慧可見一斑。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感悟和積累語言,為了讓學生做到“入情入境”,教師應該準確研讀教材、巧妙運用朗讀指導策略、課堂上還要靈活調控,做好了“準、巧、活”這三部曲,課堂上孩子的精彩朗讀定會不期而至。
趙秀峰,郭樹珍,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