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虹
【摘 要】在立體圖形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使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所在。動手操作并不僅僅是一節(jié)課、一個階段,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作為小學數(shù)學老師,要將動手操作活動合理安排在數(shù)學課堂。
【關鍵詞】操作;獲??;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59-01
一、背景描述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學生在三年級已學過“面積和面積單位”,這是圓柱表面積的學習基礎。對于表面積的理解,五年級的學生并不陌生。所以教學時,可突破“先理解概念,后計算表面積”的一般程序。二、教學過程與效果的分析。
1.實物引入、提示課題、明確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況中產生,為此新課開始時,教師利用實物和生動的語言,請同學們幫長方體禮品盒設計包裝皮,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參與的學習欲望。
這里的學生動手包裝的過程雖然粗劣,但正是這一過程讓學生對表面積有了初步的感知,會在下面的學習操作中不會茫然了。那么包裝設計結束后,讓學生評比、自我評價,在反饋時結合制作過程,又為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這樣設計新課開始時,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從生活實際引入,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提煉出問題、根據(jù)題目設問,既提出了研究問題,又使學生學有方向、學有目標,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充分激發(fā)起學生問題解決的欲望。
2.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剛才對長方體的哪些部分進行了包裝?”老師的這一問題引導下,將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引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以待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這里的動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但與時間的矛盾又讓人頭痛。如何做到最高效呢?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長方體六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長、寬、高之間的聯(lián)系,我曾經有過幾種嘗試: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含義。第一次試教時,我在上課開始安排了一個操作環(huán)節(jié):每一位學生將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包裝盒展開,然后尋找展開后的平面圖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立體圖形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要求,缺少對學生操作方法的指導,整整15分鐘過去了,學生還在糾結哪些面是長方體的6個面,哪些是連接部分需要剪掉……20分鐘過去,學生還在無緒思考??紤]到課堂教學任務,老師只能要求學生結束操作,自己說明展開圖的長和寬與長方體長、寬、高之間聯(lián)系。
第二次試教,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取消了學生的數(shù)學操作,改由教師結合課件進行介紹。簡單介紹雖然也能讓學生總結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但這樣的簡化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意義,建立聯(lián)系嗎?
我認為在對表面積的理解和探究的過程,動手操作固然重要,但有些操作繁瑣,牙膏盒的展開過程如果讓學生動手費時費力,這樣我就采用了電腦課件的出現(xiàn),使原來用實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難度,通過觀看剪開、展開的實物課件及動手操作剪一剪、標一標、貼一貼的實物模型,讓學生真正動眼、動手、動腦,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動手操作中展開思維,發(fā)現(xiàn)并歸納出表面積的含義,從而明確概念。這里我感覺到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操作要選好時機、內容。
當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后,肯定急于知道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此時,教師讓學生通過看實物和平面展開圖,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在觀察、測量、計算、比較的探索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大膽猜想,動手測量,探索嘗試計算。關鍵和精彩之處,在于學生學習時,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知識又能培養(yǎng)能力,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這是一個從生活到數(shù)學的過程,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它不僅有利于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和理解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的意識。三、遷移類推,自己發(fā)現(xiàn)、總結方法
數(shù)學學習,從理解知識到具體應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次“飛躍”。因此,教師設計的練習題,是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用品,讓學生自己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練習題的設計從一般長方體盒到特殊長方體藥盒,最后到正方體藥盒。爭取達到面對不同的形體,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人人理解,個個掌握這些最基本的解答方法。讓學生學習的過程平等化和自主化,讓問題解決的方案多樣化和個性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積累問題解決的經驗,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這一組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新知,讓學生在一次次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本節(jié)課中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將感知和思維結合起來,重視知識獲得過程,即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培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四、不足之處
1.教師說的過多,還可以放膽給學生。在學生有了充分的觀察、操作的基礎上,相信學生完成能夠自己總結出相應的知識,老師要少些代言。
2.壓縮時間,可以再增加練習內容,進一步帶動能力弱的學生解題能力。
3.學生小組合作要適當引導,讓他們能夠依據(jù)活動需要學會簡單的分配,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立體圖形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使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所在。動手操作并不僅僅是一節(jié)課、一個階段,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作為小學數(shù)學老師,要將動手操作活動合理安排在數(shù)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