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偉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日前宣布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包括半導體和機械零部件等)已從2018年7月6日開始實施,同時對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征求公眾意見。中國也立即對此作出反擊,對美國大豆、其他農產品和汽車征收25%的進口關稅。
相較于中美兩國的經濟體量,受影響的貿易總額相對較小,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實施以來涉及范圍最廣的進口保護措施。特朗普還準備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10%的進口關稅,甚至威脅對涉及5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將對兩國產生怎樣的影響?結局會是什么?
中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處于較為有利的位置。與十年前相比,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有所降低,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目前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增加值不到GDP的3%。這反映出中國很多產品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部,而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也在該價值鏈內。因此,美國加征關稅的措施不僅將影響到中國,還可能沖擊到其他一些經濟體。
另一方面,在過去兩個月里,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逾4個百分點。這是市場對于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自然反應。同期,美元對一籃子主要貨幣升值約5個百分點。這也恰是美國試圖提高關稅的極具諷刺意味的結果之一。貿易摩擦給全球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其中一個結果就是資本從其他經濟體回流美國。這將在短期內推動美元升值,但削弱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美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行動通常不會改善貿易平衡,甚至還會加劇貿易不平衡。在中美雙邊貿易的案例中,對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25%的進口關稅意味著這些商品將更加昂貴,美國可能會減少相應的進口。
盡管如此,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周期是一個不利因素。中國政府一直在收緊金融環(huán)境以防控金融風險,因此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這種沖擊有可能與貿易摩擦所帶來的沖擊相互疊加。我們可以從中國股市情況看到市場對于去杠桿和貿易摩擦的擔憂。
大多數(shù)機構仍預測2018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6.5%以上。然而,如果貿易摩擦持續(xù)升級,資本可能會從中國流出,從而導致金融風險暴露。中國決策層表示將對美國采取相應的報復性關稅措施,但也一直小心翼翼防止局勢緊張。
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經濟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在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的財政刺激下,美國經濟發(fā)展良好。2018年6月美國非農就業(yè)崗位凈增加20多萬個,而且在過去幾個月也一直保持著這種增長勢頭。總的來說,貿易摩擦會導致一些出口部門的就業(yè)崗位受到沖擊,但同時在進口競爭行業(yè)會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崗位。不過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出口部門的工作通常有著更高的生產率和工資。
就業(yè)崗位流失的不平衡是具有破壞性的——一些農業(yè)州和生產汽車的南部各州面臨的就業(yè)崗位流失較為嚴重,而就業(yè)崗位的增加則可能在其他州。特朗普是在打賭,考慮到美國經濟的整體實力,一些局部的痛苦是可以容忍的,而堅持強硬的對華政策將是他中期選舉的籌碼。
那么中美雙邊貿易未來會何去何從?我預計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不太可能緩和。如果美國確定進一步對更多中國進口商品征稅,將面臨60天的評議期,這為中美雙邊談判提供了一個窗口。中國不太可能改變其基本要求:如果美國愿意向中國出售商品,中國仍愿意從美國購買更多的農產品、能源和高科技制造商品。
中國正在逐步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比如汽車制造業(yè)和金融服務業(yè)。如果美國堅持要打貿易戰(zhàn),那么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美國企業(yè)很可能被拒之門外。到2019年,貿易保護主義對美國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加明顯,而財政刺激對經濟的保護作用也將減弱。所以,如果2019年美國同意了中國提出的條件,再將其包裝,宣布單方面的勝利,我們也無需感到驚訝。
(作者為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