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萍
一位媽媽跟我說,她孩子15點放學后,吃個點心,16點上才藝班,17點半下課回家,媽媽準備晚餐,18點半吃完晚餐,19點半洗澡,20點上床講睡前故事,21點前要關(guān)燈睡著,短短5個小時,行程緊湊。一個6歲孩子的日常生活,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不追著時間跑,多上點課,她唯恐孩子到時就會落在別人后面。
當然,辛苦的還有父母,要掌握自己、伴侶和孩子的時間,要處理家務(wù),若有工作還得應(yīng)付工作上的各種要求,要學習教養(yǎng)孩子的技巧,應(yīng)對孩子的各種搞怪,還要照顧好家人的健康,壓力簡直是排山倒海。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必須投入許多心力扮演人生的角色,追逐時間,追求目標,大多數(shù)父母和孩子都無從避免這些壓力,萬一又遇到無法立即解除的壓力源,就讓人更郁悶了。
我們通常認為壓力都是負面的,危害生活和健康的。被壓力挾持的結(jié)果是精疲力盡。壓力會使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zhì)醇,長期下來會影響免疫力,造成焦慮和憂郁,并損害記憶,理論上應(yīng)該要積極降低壓力,才能恢復身心健康。
但壓力真的就徹底是負面的嗎?面對壓力時,我們只能當受害者?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lia Crum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她將實驗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觀看“壓力是糟糕的,如何損害健康、工作表現(xiàn)”的影片,另一組看的影片則描述壓力如何增進表現(xiàn)和健康。接著,兩組都接受模擬面試。面試過程中,主考官會不斷質(zhì)疑、批評受試者的表現(xiàn),制造壓力,結(jié)束后,再接受壓力荷爾蒙的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組人確實都感到了壓力,因為他們分泌的皮質(zhì)醇濃度都明顯升高,但是,觀看過壓力有益身心影片的人,身體同時會分泌更多幫助大腦和傷口修復的神經(jīng)類固醇。也就是說,若能對壓力持較多正面的態(tài)度,大腦在壓力下便有較好的復原能力。
那么,家長通常都是怎么看待壓力的呢?這很重要,因為你對壓力的態(tài)度,不僅影響你如何回應(yīng)壓力,也會深刻影響孩子對壓力的看法。
Alia Crum認為,如果將壓力視為有害的,自然會去避免,并試圖逃避或降低壓力,例如,轉(zhuǎn)移注意力、壓抑感受、用酒精麻癉,或遠離任何造成壓力的人和事物。相反的,認為壓力對人有幫助者,較能積極面對困難,也較能接受壓力存在的事實,擬定策略、尋求協(xié)助,有執(zhí)行力去解決問題,并能將壓力當作成長的機會。
要知道,壓力不是非黑即白,回想看看,你有沒有曾因壓力而獲益的經(jīng)驗,然后跟著下列四步驟自問自答,找出路:
1.觀察和感受。壓力一定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問問自己,現(xiàn)在身體各個部位都有什么感覺、想到了什么,例如,肩頸緊繃、發(fā)冷、流手汗、心跳加速、焦躁不安、害怕、不耐煩、想逃避等,接受壓力的存在。
2.自我對話,對壓力改觀。告訴自己,因為在乎,所以覺得有壓力,這是正常的反應(yīng),雖然會有不舒服,但這也是一種保護機制,能讓感覺更敏銳、更專注,更愿意尋求協(xié)助,與他人聯(lián)系。
3.找出價值觀,定義壓力的意義。壓力是一個暫時性的過程,即使目前無法完全擺脫,但我們可以找出自己最在乎的價值觀,試著看到生活壓力背后的意義,增強我們應(yīng)付壓力的動力,例如,因為“愛”與“責任”,即使再累也愿意為家庭和生活付出。
4.增加人際聯(lián)系,何樂而不為?心理學家KellyMcGonigal建議,當感到有壓力時,不妨找人說說話,一起喝杯咖啡,關(guān)心一下身邊的人,多點聆聽和陪伴,這樣能夠讓大腦釋放更多的催產(chǎn)素和多巴胺,你得到的反作用力,不是損失時間,而是能感受到更多的關(guān)愛和樂觀感受,抑制恐懼,提高行為的動力。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的抗壓性好,這當然要從小做起,也就是說,父母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給孩子看,你是怎么看待壓力的,如何化焦慮為動力迎接挑戰(zhàn)的。
怎樣才能快速讓壓力源消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壓力下如何依然能充滿力量和激情地采取行動,解決問題。是害怕壓力,還是去擁抱壓力,便決定你是面對“威脅”還是面對“挑戰(zhàn)”。如果勇敢地面對壓力,壓力便不再是壓垮人的稻草,而是給力跳躍的撐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