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光明上進?達成目的?
存世文獻中“晉”字最早是以卦名出現(xiàn)于《易經(jīng)》晉卦,其卦辭是“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印?。晉卦的彖傳為:“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右?。”晉卦的象傳為:“君子以自昭明德?!卞鑲鲗iT說明卦名、卦象、卦辭具體的所指,象傳是對卦象進行提煉總結(jié)并闡釋倫理道德的文字。
“晉”字主要有兩種解讀,區(qū)別在于對“晉”字上部的認識不同。一類認為是鳥形,如《說文·日部》說:“晉: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痹S慎把“晉”字分解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雙至成臸,下部是日出天明。又在《說文·至部》把“臸”字解為:“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彼J為“晉”字的結(jié)構(gòu)部件里面,“至”表示一只往下飛的鳥,“臸”則是上下翻飛的鳥群,日字代表朝陽,是太陽升起時地上鳥群相伴起落的景象,合起來表達光明上進。這種解法在后世廣為流傳。另一類認為“晉”字的上部是倒矢型,如羅振玉在《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中提出“至”“乃矢之倒文,一像地,至像矢遠來降至地之形”的觀點。由此,有些學(xué)者認為“臸”是兩個箭頭釘在地上,表達箭矢至地的景象,引申為達到目的。
姬虞受封 君無戲言
從造字的規(guī)律來看,應(yīng)該是先有事物的存在,然后提煉特點創(chuàng)造文字,最后大范圍使用文字來表達本意和會意延伸。所以“晉”字的創(chuàng)造時間應(yīng)該在“晉國”和“晉水”之前。
要找出“晉”字淵源和本意離不開《易經(jīng)》晉卦,它講述的是周成王封同母弟姬虞為唐侯的歷史故事和內(nèi)在寓意。
據(jù)《左傳》,晉平公(?―公元前532年)久病不愈,問卦占卜結(jié)果無人能懂。正巧鄭國派子產(chǎn)出使晉國,晉平公就請子產(chǎn)給他解釋卦象。子產(chǎn)先說了晉國的由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就是說天帝托夢給周武王的妻子邑姜,說她即將出生的兒子要叫虞,將來要把唐地分封給他,把他的事跡寫進《易經(jīng)》里面作參照,并在唐地繁衍壯大姬家的后代。邑姜把夢告訴了周武王,兩人都覺得是個家族興旺的好兆頭。叔虞出生時手上真有個“虞”字的紋樣,于是按夢境給他起名叫姬虞(據(jù)李伯謙先生考證,“虞”字可通假為“夨”字)。因為周武王去世較早且周成王繼位時年紀尚幼,所以由成王的叔父周公在朝堂上掌權(quán)輔政。在周消滅唐國殘余勢力后,周公等人就考慮怎么把叔虞安排到唐地才合適,這時恰巧發(fā)生了“成王桐葉封弟”一事,具體過程見于《史記·晉世家》。其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彼旆馐逵萦谔?。做了唐侯的叔虞在受封的第二年就把一根結(jié)出兩穗的禾苗當作吉兆獻給成王。據(jù)《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作《饋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叔虞死后,他的兒子姬燮受周王之命把封國遷到新址,并把國號從唐改為晉。桐葉封弟的故事還存于《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重言》,內(nèi)容上大同小異,相同之處是以“天子無戲言”或人主(慎)重言為主題來闡述歷史,不同之處是勸誡周成王的是周公不是史佚。
晉卦卦辭里的“康侯”即唐康侯姬虞,“康”可能是姬虞去世后獲得的謚號,在唐國改稱晉國之際以“康”為謚號的還有周康王、召康公、衛(wèi)康叔等。“侯”指侯爵位。根據(jù)朱鳳瀚、李學(xué)勤等先生對(覺)公簋銘文中“王命唐伯侯于晉”的解讀,再結(jié)合《左傳》等文獻對姬虞子孫皆以“晉侯”相稱,可確定姬虞始封唐地時獲得的爵位為侯爵。
周人“天子無戲言”的治國做人理念和“晉”字形意的產(chǎn)生有直接關(guān)系?!巴┤~封弟”是把叔虞、分封、唐地三個實現(xiàn)天帝預(yù)言的必要條件聯(lián)系起來的催化劑,所以周公等人很堅定地勸諫周成王盡快把唐地分封給叔虞以響應(yīng)天帝啟示。并用受封的內(nèi)涵——天子無戲言——新造了“晉”字,以晉為卦名把叔虞安排到《易經(jīng)》卦象系統(tǒng)里面做參驗。等叔虞去世以后,周王特意把卦名用在叔虞子孫的封地上以利于國家興旺發(fā)達,從此就出現(xiàn)了晉侯、晉國、晉水……
言出如矢 落地成金
從字形來看,“晉”字上部“臸”由兩個“至”組成,“至”的字形是倒寫的“矢”,在箭頭下面加一橫表示箭頭落地或射中某個物體?!笆浮弊殖R娪诒硎尽罢f定”的語境下,如《詩·衛(wèi)風(fēng)·考槃》中“永矢弗諼”,諼是忘記、欺詐的意思。再如《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里的“矢”是賭咒、發(fā)誓的意思?,F(xiàn)代漢語依然保留著“矢志不渝”“矢口否認”等用法。所以,“臸”字是到達、前往的意思,且很少有相關(guān)詞組存在,也幾乎沒有使用例子,像是專為解釋“晉”字上部意象而設(shè)。
“晉”字下部應(yīng)為“曰”。甲骨文的“日”字和“曰”字有明顯不同。表示說話的“曰”字是兩側(cè)有出頭的寫法,整體如口舌狀。而表示太陽的“日”字兩側(cè)不出頭,整體是個閉環(huán)。大部分金文“晉”字下部都是兩側(cè)出頭,具有甲骨文“曰”字的形態(tài)特征。晉侯鳥尊銘文“晉”字下部雖然像甲骨文“日”字,但是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是上下連體書寫,箭頭和口角兩豎連寫在一條線上,箭桿就相當于“曰”字的出頭部分。
把“晉”字下部以“曰”來對待,“臸”“曰”組合就能表達周天子出言如矢至地不移這個意思了,“晉”的起源發(fā)展歷程就能沿著天帝預(yù)兆、桐葉封弟、應(yīng)運而賜、造字記事、晉卦屬參、唐侯蕃庶、饋嘉禾、父終子及、賜名晉國的歷史次序一路而來。若把“晉”字下部按“日”來對待,單靠“晉,進也”“進,登也”來解釋,“晉”字的發(fā)展軌跡就不甚清晰,而且落矢和太陽很難有直接關(guān)系。
綜上,“晉”字是“臸”“曰”組合構(gòu)成的整體,可引申為矢言,意為君無戲言、說到做到。
叔虞獲封唐侯后常以“矢言”的道理教導(dǎo)子民要信守承諾,他的子孫后代用“晉”做國名,以信義為宗旨,逐漸形成了崇尚信義、重視承諾的傳統(tǒng)。自從有“晉”字出現(xiàn)的西周初年開始,歷朝歷代都曾研究過什么樣的政策才能夠?qū)褚粤x、示民以信、教民以禮,得出的結(jié)論不外乎重諾守信。誠信之“晉”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不絕,是國家民族得以存續(xù)興旺的根基。晉所蘊含的“矢言”文化不單是晉人的,也是全天下的。
(作者為包頭博物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