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考古信息集錦

2018-09-10 07:13
大眾考古 2018年7期
關鍵詞:青銅器考古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

楊泓 著

商務印書館,2018年6月

本書以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53年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shù)墓P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盡情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稽古文存——盧兆蔭漢唐考古文集》

盧兆蔭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6月

本書是作者從事漢唐考古工作60年所輯,內容涵蓋考古與歷史、玉器與玉文化、唐代金銀器三大方面。盧兆蔭是滿城漢墓的發(fā)掘者之一,他在田野考古發(fā)掘之余,還曾在《考古》編輯部工作,其文筆優(yōu)美流暢、深入淺出,所作漢代玉器、唐代金銀器的文章,不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也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古代絲綢之路與技術知識傳播》

陳巍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作者以絲綢之路上的蹄鐵、馬鐙、系駕法、剪刀、提花機、緙織技術等為切入點,討論了古代科技知識沿著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網(wǎng)絡傳播的諸多問題,通過貿易、戰(zhàn)爭、宗教等各種途徑,各個領域的技術知識通過適應新的環(huán)境以及目標文化中的習慣傳統(tǒng),在跨文化之間歷經(jīng)差異性,最終形成相似性的傳播過程。

《中國栽培植物源流考》

羅桂環(huán)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作者總結了我國栽培植物種類繁多的原因,指出稷、水稻、大豆、桑樹、苧麻、桃、柑橘、茶、漆樹等是獨具中華文明特色的一類作物。它們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形成過程中發(fā)揮獨特作用。作者同時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植物區(qū)系、植物地理和遺傳學資料,分糧食、蔬菜、水果、纖維、油料、糖料、飲料和嗜好等門類,對我國種類紛繁的農(nóng)作物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研究。

《金汁:中國傳統(tǒng)肥料知識與技術實踐研究(10—19世紀)》

杜新豪 著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2月

全書從施肥原理闡述、肥料收集、施肥器具、肥料制作、肥料技術的傳播以及施肥技術六個方面,勾勒出一幅宋代以降中國傳統(tǒng)施肥技術發(fā)展和演變的完整圖像,將肥料與宋代以來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人口增長、士人流動,乃至醫(yī)藥學和煉丹術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從而使讀者能夠從更寬廣的背景理解中國的肥料技術史。

《古希臘銘文輯要》

張強 譯注

中華書局,2018年4月

本書輯銘文116篇,包括古希臘三個主要歷史時期的各類銘文。每篇銘文分題解、譯文、注釋三個部分:題解項除銘文的發(fā)現(xiàn)地、藏地以及所據(jù)底本外,主要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兼及全篇的簡析;譯文部分,個別詞句的迻譯不同于所選底本者附注說明。另外,針對譯文出現(xiàn)的術語,尤其是中文著述中的一些誤讀,相關注釋中亦見辨析與正誤。

窮物理

古人類“幼童”能直立行走也能爬樹

達特茅斯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分析了約332萬年前南方古猿阿法種一個2歲半雌性幼猿的足部骨骼化石,化石與人類拇指差不多大,2002年發(fā)現(xiàn)于埃塞俄比亞的迪基卡地區(qū)。發(fā)現(xiàn)該幼猿足部的許多結構特征表明她可以直立行走,其內側楔骨凸出,可用來幫助爬樹。相比成年猿,幼猿可能有更多時間生活在樹上,或在母親覓食時掛在她身上。(周舟,新華社)

碳酸鉛測定法可測遠古化妝品

19世紀前作為古人化妝品重要成分之一的白色顏料中常含有碳酸鉛,這類無機樣本很難直接進行年代測定。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Lucile Beck團隊及合作者研制出一種測定碳酸鉛年代的方法,并用該方法測定了古埃及和古希臘墓穴(公元前1500—前200年)中發(fā)現(xiàn)的化妝品樣品的年代。由于這一方法檢測的是制作碳酸鉛時混入其中的空氣中的碳,因此可以區(qū)分自然顏料和人造樣品。(魯亦,《中國科學報》2018年7月10日)

基因組分析證實日本人祖先與東南亞古人相關

日本金澤大學、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等機構合作,對日本中部愛知縣出土的一具繩文時代晚期女性人骨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將測序結果與在東南亞各國發(fā)現(xiàn)的25具古人骨以及現(xiàn)代人的基因信息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繩文人骨基因序列與在老撾發(fā)現(xiàn)的約8000年前人骨以及在馬來西亞發(fā)現(xiàn)的約4000年前人骨的基因序列相似度較高。這從基因上證明了繩文人和東南亞的部分古人存在深度關聯(lián),有助解開兩者的起源之謎。(據(jù)新華社)

古代美洲穿顱手術康復率

邁阿密大學神經(jīng)學家David Kushner和杜蘭大學生物考古學家John Verano、亞利桑那大學生物考古學家Anne Titelbaum合作,系統(tǒng)研究了顱骨穿孔在不同文化和時間段的成功率。該團隊分析了來自秘魯南部海岸、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前200年的59個頭骨,來自秘魯中部高原、可追溯至公元1000—1400年的421個頭骨,以及來自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附近高原、可追溯至15世紀早期—16世紀中期的160個頭骨。如果接受手術的洞口附近骨頭未表現(xiàn)出痊愈跡象,便知道這位病人在手術中或者手術后的極短時間內死去。開口附近的平滑骨頭意味著病人在手術后的數(shù)月或者若干年后幸存下來。研究結果顯示,在最早期人群中,僅有40%幸存下來;但在第二個群體中,生存率達到53%;在印加帝國時期,則達到75—83%。(宗華,科學網(wǎng))

知文明

商時期南方地區(qū)的青銅器與社會

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商時期,無論是在中原還是在南方,人們都選擇將青銅器作為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工具。在共同將青銅器作為政治權力工具的前提下,中原和南方各區(qū)域的青銅器的具體內涵和功能卻存在差異,使用的具體方式也不相同。中原的青銅器更多用于禮儀活動,并作為隨葬品出現(xiàn)在不同等級的墓葬中,銅器形成固定組合,使用變得制度化。贛江流域的青銅器功用與中原青銅器最為接近,但作為隨葬品使用的青銅器似乎只體現(xiàn)出財富的集中,而非明確的組合和使用規(guī)制。新干大墓沒有飲酒器,甚至整個贛江流域也罕見,這也表明當?shù)厣鐣ψ鳛殡S葬品的青銅器保留了自身的選擇。湘江流域的青銅器有一部分是墓葬隨葬品,墓葬主人可能來自于中原。但還有很多青銅器可能是用于祭祀自然神靈。能用青銅器祭祀的可能只是少數(shù)人,但祭祀后埋藏的青銅器畢竟與具體的人不再關聯(lián),因而青銅器并不像隨葬品那樣可以標識所有者的身份。在成都平原,青銅器被用來表現(xiàn)祭祀對象和祭祀場景,或制作成專門的祭祀器物。將青銅器完全用于宗教信仰,以加強社會統(tǒng)治、增強社會凝聚力,這與其他地區(qū)青銅器的功用完全不同。(施勁松,《考古》2018年第5期)

中國絲綢最早何時傳入古代希臘

中國絲綢傳入古代希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可能的零星傳入,時間是在希臘的古典時代(公元前5—前4世紀)。中國絲綢的西傳,首先是從蒙古高原到阿爾泰山,再經(jīng)過準噶爾盆地到哈薩克丘陵,或者直接由西伯利亞南部的巴拉巴草原到黑海地區(qū)的北方草原。實際上,這是一條從東到西的絲綢傳播路線分出來的兩個岔道,這兩個岔道最終又匯合于巴爾干半島南部的希臘地區(qū)。這條傳播路線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已經(jīng)存在了若干世紀。第二個階段是小規(guī)模傳入,時間是在亞歷山大東征及其以后的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后期—前1世紀)。亞里士多德記載了科斯島的人們養(yǎng)育一種類似蛆蟲的小蟲子,這種蟲子從幼蟲變成蠶蛾需六個月,然后婦女們拆開蠶繭、紡絲,再將絲織成布。他所記載的極有可能是中國的養(yǎng)蠶紡絲技術。第三個階段是大規(guī)模傳入,時間是拜占庭帝國時期(公元4世紀及以后)。此時歐亞大陸物質文明交流更加頻繁,絲綢作為重要的交流內容,已經(jīng)大量進入拜占庭帝國,引起帝國內各個階層的濃厚興趣,不再是貴族階級獨享特權的象征了。根據(jù)普羅科皮烏斯記載,拜占庭帝國官方不僅通過貿易獲得中國的絲綢,而且開始有意識地了解種桑養(yǎng)蠶的知識,并獲得了生成蠶絲的技術。(李永斌,2018年7月2日《光明日報》)

瑪雅人拿巧克力當錢

瑪雅人從未使用硬幣作為貨幣,他們大多數(shù)時候以物易物,用諸如煙草、玉米和衣服進行交易。來自16世紀的西班牙殖民者記錄顯示,歐洲人甚至用可可豆——做巧克力的基本原料——支付工人薪水,但這種物質是否在他們到達前便成為重要貨幣一直不得而知。新澤西州巴德學院Joanne Baron分析了從公元691年到900年間陶瓷和壁畫上的約180種不同場景,它們展示了作為貢品或者稅收形式被交付給瑪雅領袖的商品。像巧克力和玉米籽粒一樣的商品有時被當作貢品,在這些場景中出現(xiàn)最多的物品是紡織布以及標有所含干燥可可豆數(shù)量的袋子。(徐徐,《中國科學報》2018年7月3日)

讀天下

開啟文物保護新時代

7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一系列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中包括《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意味著文物工作已被納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戰(zhàn)略部署,文物保護迎來了新時代。會議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對于我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要把確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文物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制度設計和精準管理,注意盤活文物資源,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穆森,國家文物局網(wǎng)站)

北極考古遺址面臨氣候變化威脅

1826年,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稱在加拿大麥肯齊河三角洲因紐特人村莊發(fā)現(xiàn)了17座冬季房屋和一處公共建筑,現(xiàn)在這些建筑已經(jīng)全部消失。過去通常認為,偏遠的地點且寒冷的天氣可以令北極附近的考古遺址得到足夠的保護。如今隨著氣候變化,這些考古遺址不再安全。研究者稱,全球變暖加上各國對北極資源的開發(fā)與游客的到來,使得北極考古遺址面臨重大威脅。需要盡快對這些考古遺址進行挖掘和整理,形成研究數(shù)據(jù),找到最佳保護方案。(趙琪編譯,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猜你喜歡
青銅器考古
我們的國寶 “利”青銅簋——明確記載“武王伐紂”的青銅器
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考古簡史
青銅器的時代性與器型的演變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后母戊鼎:沉淀在歲月里的青銅器
“考古”測一測
事實上考古不是挖恐龍
考古學家
通州市| 宁远县| 剑川县| 紫阳县| 顺平县| 香格里拉县| 喀喇沁旗| 化州市| 台北县| 稻城县| 梧州市| 密云县| 平潭县| 遵义县| 五原县| 通化县| 如皋市| 宾阳县| 唐河县| 常熟市| 哈密市| 平江县| 宁安市| 庆城县| 巢湖市| 共和县| 勐海县| 崇义县| 五寨县| 西华县| 治多县| 庆元县| 营山县| 嫩江县| 西峡县| 仁寿县| 清镇市| 左贡县| 襄樊市| 武城县|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