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飛 曹新
摘要:圓明園集中國傳統(tǒng)園林之大成,其松景更是匯集百余年傳統(tǒng)松景營造的精華。文章以《圓明園四十景圖》為主要依據(jù),結(jié)合清帝詩文、景名題字與舊照等歷史資料,考證圓明園四十景中松景的分布:選取其中24處松景作為研究對象,從配植方式和配植要素的角度分析圓明園松景的營造規(guī)律,以期為植物造景做出有益的探索。
關(guān)鍵詞:風(fēng)景園林,松景,史料考證,圓明四十景
1 研究背景
圓明園為清朝北京西郊的一處皇家御苑,修建之時正值盛世,乾隆帝將中國傳統(tǒng)園林之精華皆匯集于此,其植物配植與景觀營造可以說是傳統(tǒng)園林植物造景之精髓。園內(nèi)以松、竹、柳、荷作為4大主要植物材料[1].形成荷紅柳綠、松竹交蔭的植物景觀特色。圓明園核銷工料文件《圓明園內(nèi)工則例》記載,“花木樹木價值”名錄下明確記錄了“馬尾松[2]”一項(xiàng),對應(yīng)今名為“油松[3]”。據(jù)本文考證,圓明園四十景中34景都栽植有松,說明松景在圓明園植物景觀當(dāng)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對于圓明園植物造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jì)80年代,圓明園因其特有的植物景觀特色受到國內(nèi)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張恩蔭最早就圓明園盛期植物素材和植物造景特色展開研究,此后又有眾多學(xué)者從圓明園盛期的植物特色、植物景觀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修復(fù)建議等方面進(jìn)行了探討,形成眾多研究成果[3-5]。這些成果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針對全園植物,并未就某類植物開展配植方式的深入研究。近來雖涌現(xiàn)出一些對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文獻(xiàn)[6-7]研究,但對圓明園松景種植方式的研究仍為空白。
此前對圓明園植物考證的依據(jù)集中于乾隆詩文、圓明園四十景圖、圓明園內(nèi)工則例、樣式房圖等歷史檔案資料,由于前人研究就各個依據(jù)分別論證再匯總分析,因此缺乏各考證依據(jù)間的對比互證,且缺乏圓明園歷史舊照的重要佐證。本文在《圓明園四十景圖》、圓明園清帝詩文、圓明園景名題匾等考證依據(jù)基礎(chǔ)上,增加松景舊照的依據(jù),相互對比綜合論證松景在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分布;通過圖、詩以及舊照結(jié)合的方式分析圓明園松景的配植方式與配植要素,以充實(shí)植物造景研究。
2 松景的考證
2.1 《圓明園四十景圖》
《圓明園四十景圖》是以圓明園殿宇處所、園林景觀為描繪對象的一套彩繪絹本寫景圖,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九月由沈源、唐岱奉敕繪制完成。《圓明園四十景圖》較為真實(shí)和直觀地再現(xiàn)了圓明園建成之初各個景區(qū)的植物種植與植物空間意境,是對早期圓明園四十景中的松景考證的主要依據(jù)。
根據(jù)《圓明園四十景圖》所繪,植有松的景區(qū)包括正大光明、九州清晏、鏤月開云、天然圖畫、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武陵春色、月地云居、鴻慈永詁、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北遠(yuǎn)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蓬島瑤臺、接秀山房、夾鏡鳴琴、廓然大公和曲院風(fēng)荷,共計24處之多。
2.2 圓明園清帝詩文
圓明園歷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帝園居理政,是清帝居住生活的主要場所。清五帝留下了眾多描寫圓明園各景植物意境的詩文,特別是關(guān)于松景的詩句,這些詩文多以景名為題,描繪松在各景所成氛圍及意境,亦借景抒情,清帝詩文從文字感官的角度為考證圓明園四十景中松景的分布及其配植特點(diǎn)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根據(jù)清帝詩文推斷植有松的景區(qū)包括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鏤月開云、天然圖畫、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云居、鴻慈永詁、匯芳書院、映水蘭香、水木明瑟、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瑤臺、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廓然大公、坐石臨流和洞天深處。
2.3 圓明園景名題字
圓明園中以植物為主題命名的景名不少于150處,這些景名題字直接冠以景點(diǎn)的植物名稱,有的還帶有香、翠、芬、蔭等體現(xiàn)植物景觀特點(diǎn)的字眼[1]。查閱這些景名題匾不僅可以考證松景的分布范圍,甚至還能了解松的配植特點(diǎn)。通過四十景景名考證九州清晏(景名題字:松云樓、松竹梅、松柏室)、四宜書屋(松秀石蒼)、澡身浴德(溪月松風(fēng))、平湖秋月(松風(fēng)蘿月又名花嶼蘭皋、松風(fēng)閣、柄松鶴)、別有洞天(韻松齋)、夾鏡鳴琴(松泉清聽)和涵虛朗鑒(菊秀松蕤)皆有松景題字,推證這些景區(qū)有松景分布。
2.4 圓明園舊照
已發(fā)現(xiàn)的圓明園舊照均攝于1860之后,圓明園雖被焚但仍遺留下不少植被殘跡。由于松的形態(tài)特殊,較易辨認(rèn),可依據(jù)舊照判斷各景的松景。舊照以最為接近圓明園盛期原貌的景象呈現(xiàn)在后人眼前,對圓明園松景的分布與原貌考證具有重要價值。整理這些影像資料[9-14]后發(fā)現(xiàn),鴻慈永祜、廓然大公[9]和濂溪樂處都有松景舊照留存。
3 松景的營造規(guī)律
3.1 松景的分布
《圓明園四十景圖》各景皆繪于乾隆九年之前,反映的是圓明園初建成時的景象,對圓明園各景松景的考證不應(yīng)局限于《圓明園四十景圖》,還應(yīng)將圓明園其他歷史時期的清帝詩文、景點(diǎn)題字中的松景作為補(bǔ)充。在《圓明園四十景圖》考證的松景景點(diǎn)24處基礎(chǔ)上,依據(jù)清帝詩文、景名題字補(bǔ)充松景的景點(diǎn)10處,分別為勤政親賢、萬方安和、山高水長、匯芳書院、澡身浴德、坐石臨流、洞天深處、平湖秋月、別有洞天和涵虛朗鑒,圓明園四十景中共有34景包含松景。松景的分布范圍涵蓋了圓明園九州景區(qū)、圓明園西北部和北部的各園中園,以及福海周圍景區(qū),是圓明園四十景中分布最廣泛的植物之一。
3.2 松的種植點(diǎn)配置
四十景圖考證的松景直觀反映早期各景點(diǎn)松景的歷史面貌,松的配植方式表現(xiàn)清晰,所以選取四十景圖考證的24處松景作為松景配植方式的研究對象。從四十景圖來看,松的配植方式主要為孤植、對植、列植、叢植和群植。
蓬島瑤臺和方壺勝境2處松景主要采用對植、列植的配植方式,由于此類規(guī)則式種植沿主體建筑軸線對稱種植于建筑兩側(cè),種植間距與主體建筑尺度相協(xié)調(diào),種植密度較小,起到點(diǎn)綴建筑和突出景觀軸線的作用。鴻慈永祜、月地云居和方壺勝境群植大片松林于山體之上、建筑之前,種植間距較窄而密度大,烘托出祠廟園林莊重的景觀氛圍。杏花春館、長春仙館、廓然大公和接秀山房則采用孤植的配植方式,植一棵松于山崗之上,或亭之角隅,以作點(diǎn)景。杏花春館、接秀山房、廓然大公及其余各景或三、五棵松叢植于地形高出,或植于建筑亭、臺、樓、閣一側(cè),或植于池中山石島之中,種植間距寬窄變化,種植密度均衡適中,成為景區(qū)視線的焦點(diǎn),形成一幅古樸典雅的松景圖。
3.3 松與其他景觀要素搭配造景
根據(jù)圖繪與松配植的要素不同,可以將這24處松景分為松與山石配植、松與建筑配植和松與水體配植3種類型。
3.3.1 松與山石配植
從圓明園四十景圖看,嶙峋的石筍與高大挺拔的松樹配植成景于正大光明、鏤月開云、四宜書屋三景主殿后,以烘托前面的建筑。乾隆御制《鏤月開云》詩序云:“殿以香楠為材,覆二色瓦,煥若金碧。前植牡丹數(shù)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環(huán)以雜花名葩?!贝颂帲罴粗哥U月開云殿。雍正亦在鏤月開云留下“淡煙浮水面,纖月掛松梢”,四宜書屋的松景有“松濤緩送度窗虛”(雍正《初夏偶閑》)與“月上松梢惟凈色”(乾隆《無邊風(fēng)月之閣》)為證,煙月清真樓與柒霞樓皆為安瀾園(四宜書屋)10景,煙月清真樓內(nèi)額懸“松秀石蒼”匾,道光《柒霞樓》詩云:“天半松濤三徑晚,階前竹韻一窗秋”。可見,松景在四宜書屋一景中占有相當(dāng)大的比例。
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濂溪樂處、接秀山房、廓然大公和曲院風(fēng)荷8景的松景,為三五棵松樹植于土崗之上作為點(diǎn)景。坦坦蕩蕩一景位于茹古涵今以南,坦坦蕩蕩一圖中雖未描繪松,但從茹古涵今一圖中可見坦坦蕩蕩西南方向的山體上有松3棵,亦有乾隆于素心堂作:“松竹自良友,縹緗實(shí)素心”(乾隆《素心堂》)為證。乾隆九年御制詩云:“松風(fēng)水月得佳明” (乾隆《茹古涵今》)、“階下松齡祝”(乾隆《長春仙館》),以此作為茹古涵今和長春仙館松景的佐證。乾隆45年內(nèi)務(wù)府奏銷檔記載,“慎修思永大松樹”下堆做山石,北邊響水高峰勾抿[15].推斷此松為濂溪樂處一圖中知過堂后假山上的古松。乾隆九年作《接秀山房》:“松竹古之朋”作為接秀山房松景的佐證。在廓然大公八景之一的雙鶴齋,乾嘉二帝有同名詩《雙鶴齋》對松景曾有描述:“翯翯松陰復(fù)竹邊”、“竹松永苞茂”,廓然大公一圖中松竹所對著的正是雙鶴齋,此處的松可能意指圖中所繪雙鶴齋以北山體上的松。
在九州清晏、方壺勝境、夾鏡鳴琴3景中,松叢植或群植于山體之上,并將其作為各自景區(qū)的主景。乾隆在九州清晏留下了大量描寫松景的詩句:“清暉閣前十三松,虬枝潔曲擎高空”“清和時節(jié)綠陰滋,便是松風(fēng)也覺怡”“卻欣云卷松青蔚,即景拈毫那可刪”“假山之上峙真松,時蔚英英云態(tài)濃”,詩中所寫皆意指九州清晏一圖所繪清暉閣前的幾棵松,可見乾隆對此處松景的喜愛。在方壺勝境與三潭映月之間的山崗上,山石聳立,松巒疊翠,為方壺勝境松之主景所在,乾隆九年《方壺勝境》詩云“拿空松柏與天參”,嘉慶在《方壺勝境》中亦留下了“松高蔭翠招長風(fēng)”的詩句,足見此處松景之盛。夾鏡鳴琴的廣育宮位于地形高處,宮墻外松樹環(huán)繞,有“松泉清聽”刻石為證,此處松景與山體、建筑結(jié)合配植。
3.3.2 松與建筑配植
在四十景圖中,上下天光、武陵春色、映水蘭香、水木明瑟、北遠(yuǎn)山村、蓬島瑤臺6景將松景與建筑樓閣結(jié)合配植,或院落前后,或庭院內(nèi)外。乾隆于武陵春色作《桃花塢即景》,“暫移榻向松間坐”的意境與武陵春色一圖所繪桃花塢古松成蔭的景象一致。映水蘭香是一處以“松竹交陰”作為植物景觀特色的景點(diǎn),園景以多稼軒為首,乾隆《多稼軒》詩云:“古屋古松陰”,說明多稼軒周圍有古松生長,與映水蘭香一圖所繪相符。雍正于水木明瑟的印月池作“松引仙禽舞”印證了水木明瑟一圖的松景。乾隆35年作《蓬島瑤臺八詠》之一《庭松》詩云: “當(dāng)庭兩株松,卅年前所種。蒼鱗已作龍,翠蓋欲舞鳳?!贝颂帯吧n鱗”指代松,“當(dāng)庭兩株松”想必為蓬島瑤臺一圖所繪兩棵庭松。
而月地云居和鴻慈永祜2景有大片松樹群植于建筑周圍。月地云居的松種植于宮墻之外,建筑與宮墻掩映在蒼翠的松林之間,有乾隆御制《月地云居調(diào)寄清平樂》詞序云:“琳宮一區(qū),背山臨流,松色翠密,與紅墻相映”。鴻慈永祜的松群植于安佑宮前道路兩側(cè), “周垣喬松偃蓋,郁翠干霄,望之起敬起愛” (乾隆《鴻慈永祜》),另有幾張鴻慈永祜舊照為證。
3.3.3 松與水景配植
天然圖畫、西峰秀色2處的松與水景配植而成景。從天然圖畫圖中可見五福五代堂前有水景,水中石砌小島上植有松柏,“松棟連云俯碧瀾”(乾隆《天然圖畫》)的“松”與“碧瀾”想必描寫的便是此處松景與水景。西峰秀色的“小匡廬”和“長青洲”都是以松成景的主要景點(diǎn),乾隆9年御制《西峰秀色》詩句日:“亦有童童盤蓋松,重基特立孰與同?三冬百卉凋零盡,依然郁翠惟此翁。山腰蘭若云遮半,一聲清磐風(fēng)吹斷?!泵鑼懥嗽谖鞣逍闵?,百花凋零后,松依舊郁郁蔥蔥挺立于此?!靶】飶]”位于西峰秀色河西岸偏北.其松景由乾隆《小匡廬》詩為證:“眾木頗蓊郁,青松迥出群”。西峰秀色西側(cè)河池中有一疊石小島,名作“長青洲”,依圖可見島上叢植喬松。
4 結(jié)語
本文首先以《圓明園四十景圖》、圓明園清帝詩文、景名題字和舊照為依據(jù)考證了圓明園四十景中的松景,綜合考慮圓明園建造初期、盛期和1860年后等不同時期的歷史資料,較為全面、完整地得出,在圓明園存在的較長時期內(nèi)曾有34景分布有松。圓明園中的松采用孤植、對植、列植、叢植和群植的配植方式,與山石、建筑、水景等要素配植成景,在類型豐富的園林之中營造出不同的園林意象。
限于圓明園其他各景資料有限,本文僅以圓明園四十景作為考證研究的范圍,并未涉及圓明三園的其他兩園(長春園、綺春園)的景點(diǎn)。由于松景在圓明園分布廣泛,且造景手法變化多樣,難以在一文中全面考證得出整個圓明園松景及其營造規(guī)律,此項(xiàng)不足有待后續(xù)進(jìn)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xiàn)
[l]張恩蔭.圓明同盛期植物造景初探[J].古建同林技術(shù),1989(3):12-16.
[2]舒牧,申偉,賀乃賢.圓明同資料集[M].北京:書口文獻(xiàn)出版社.1984.
[3]吳祥艷,宋顧薪,劉悅.網(wǎng)明同植物景觀復(fù)原圖說[M].上海:上海遠(yuǎn)東出版社,2014
[4]趙君.圓明同盛期植物景觀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2009.
[5]楊平乾隆御制詩文與圓明園植物特色[J].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現(xiàn)代同林),2010(06):14-17.
[6]梁爽.乾隆時期圓明同荷景研究[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2.
[7]余莉.圓明園水生植物景觀研究初探[J].北京園林,2009,25(2):17-19.
[8]唐岱,沈源.圓明園四十景圖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9]翟翔.康奈爾大學(xué)所藏四張圓明園舊影及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3):108-118,160
[10]劉陽.三山五園舊影[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7.
[11]劉陽.萬園之園:圓明園勝景今昔[M].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
[12]劉陽.誰收藏了圓明園[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
[13]秦風(fēng)老照片館.殘同驚夢:奧爾末與圓明園歷史影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14]張晴.圓明園的影像傳奇[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圓明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文震亨.長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