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

2018-09-10 09:59:26朱利濤蘇惠敏張萍李政委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8年5期
關鍵詞:青海省場所空間

朱利濤,蘇惠敏*,張萍,李政委

(1. 陜西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2. 陜西省旅游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 陜西 西安710119; 3. 陜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實驗室, 陜西 西安 710119; 4.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048)

宗教文化是青海省最為顯著的人文旅游景觀,對其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旅游資源的影響極為深刻. 宗教場所是指朝圣者進行宗教活動的聚集點,包括寺廟、道觀、教堂等,不僅是信教群眾開展宗教、文化、社會活動的載體,而且是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亦是宗教旅游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重要內容. 宗教場所旅游作為一種特色鮮明、意境獨特、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旅游,在旅游業(yè)發(fā)展、城市文化傳承中發(fā)揮著特殊且重要的作用[1-2].

國外學術界對宗教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與旅游的關系[3-4]、宗教旅游者[5-8]、宗教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9]、宗教旅游影響[10]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就是由RAJ等主編的《宗教旅游與朝圣節(jié)慶管理》[11],概述了最新的宗教旅游研究成果和8項宗教旅游案例.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運用數(shù)理模型[12-13]和空間方法[14]研究旅游資源已相當成熟. 也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宗教旅游進行了研究,如高科等[15]通過分析我國宗教旅游文獻,發(fā)現(xiàn)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宗教旅游內涵、宗教與旅游的關系、宗教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fā)、宗教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宗教生態(tài)旅游五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為主,大多采用調查研究[16]、實證分析[17]等;在定量分析方法中,應用GIS空間分析方法進行的研究成果頗多,如樊昊等[18]對全國石窟旅游資源、林巧鶯[19]對泉州市宗教旅游資源、李湘豫等[20]對河南佛教塔寺文化旅游資源、郭泉恩等[21]對江西省宗教旅游資源、笪玲等[22]對西南宗教旅游資源等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

綜上所述,雖然學界已從多個角度對宗教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探討,但針對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定量研究成果較少. 青海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省份,宗教旅游資源豐富,優(yōu)勢明顯,共有宗教場所1 980余處. 眾多寺廟、教堂和道觀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筑形態(tài),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23]. 由此,本文基于GIS空間分析方法對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的分布與地形、交通、河流等因素進行了定量關系分析,以揭示其空間分布特征,實現(xiàn)青海省宗教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旨在為未來青海省宗教旅游資源開發(fā)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論指導.

1 研究內容

1.1 研究區(qū)概況

青海省地處我國西北部,在青藏高原范圍之內,位于89°35′E~103°04′E,31°39′N~39°19′N,境內東西長1 200 km,南北寬800 km,總面積72.12萬km2. 省內地貌具有南北三分的特色: 北部為祁連山-阿爾金山系;中部為柴達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以及西秦嶺山地;南部為青南高原. 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2/3,平地占1/3;平均海拔3 500 m,其中海拔在3 000 ~ 5 000 m的面積占67%. 東部海拔大都在3 000 m以下,氣候溫和,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南部草原海拔均在4 000 m以上,空氣稀薄,氣候嚴寒;西部戈壁荒漠綿延數(shù)千里[24]. 本文以2010年青海省行政區(qū)劃為基礎,經(jīng)過合并處理,最終確定45個行政區(qū)單元,包含43個市(縣)區(qū)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直轄(因冷湖行政委員會、大柴旦行政委員會、茫崖冷湖行政委員會地域遼闊但宗教旅游資源少,本文將此3個行政委員會整合為一個行政單元進行研究)、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鄉(xiāng)(屬于格爾木市飛地).

1.2 數(shù)據(jù)來源

青海省宗教場所主要包括藏傳佛教寺廟、伊斯蘭教清真寺、道教道觀、基督教教堂等,其中清真寺和佛教寺院居多,分布范圍廣,除去資料中有記載的但現(xiàn)已不復存在的寺院和“活動點”“聚會點”等無寺院建筑的純粹宗教集會場所,共有宗教場所1 980余處;其相關屬性信息來源于《青海藏傳佛教寺院》[25]《青海省清真寺概覽》[26]《青海省志·宗教志》[27]和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http: //www.qhsmzw.gov.cn/)等. 青海省宗教場所的經(jīng)緯度坐標信息,通過Google Earth定位搜索后,導入 ArcGIS10.2進行測算、校正和定位. 地形數(shù)據(jù)來源于地理空間數(shù)據(jù)云平臺(http: //www.gscloud.cn/)的青海省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數(shù)據(jù).

1.3 研究方法

1.3.1 核密度估計

核密度估計方法是空間點模式分析中常用的非參數(shù)估計方法,也是一種用可視化表達點分布模式的方法. 以每個樣本點i(x,y)的位置為中心,通過核函數(shù)K(·)計算各樣本點在指定半徑(帶寬)為h的圓內網(wǎng)格單元的密度貢獻值[28],公式如下:

(1)

式中,n為樣本數(shù),d為維數(shù),x-xi表示估計點到樣本點xi的距離.

1.3.2 最鄰近距離

最鄰近距離分析是用來描述點狀要素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地理指標[29],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呈點狀空間分布的地理特征,其分布類型可能是均勻、集中、隨機的,本文通過計算離散或集中程度指數(shù)對其空間分布特征進行描述,測算其分布模式. 計算公式為

(2)

式中,R為最鄰近點指數(shù),值越大其分布越均勻,越小則越集聚;r為實際最鄰近距離;r1為理論最鄰近距離(隨機分布時的理論值);n為樣點數(shù);s為研究區(qū)面積.R≤0.5表示集聚分布,0.5

1.3.3 地理集中指數(shù)

受自然條件、歷史社會文化水平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目前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空間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各區(qū)域所擁有的宗教旅游資源點的數(shù)量也不盡相同,本文采用地理集中指數(shù)(G)和洛倫茨曲線進行差異分析. 地理集中指數(shù)是定量化描述地理數(shù)據(jù)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3)

式中,G為宗教場所旅游資源點的地理集中指數(shù);n為縣(市)行政區(qū)的數(shù)量;Xi為第i個行政區(qū)內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數(shù)量;T為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總數(shù). 其中G值在0~100間,越小表示分布越分散;越大分布越集中.

1.3.4 空間回歸分析

為揭示各變量與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分布的相關程度,比較某一變量的平均值是否在統(tǒng)計上存在顯著差異,本文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實現(xiàn):

y=a+bx,

(4)

式中,y為因變量,表示每個宗教場所旅游資源點屬性變量(高程、坡度、坡向等);x為自變量,表示宗教旅游資源點的緯度;a和b為最小二乘估計參數(shù).

在多要素地理系統(tǒng)中,多個(多于2個)要素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或關聯(lián)的情況. 由此,本文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研究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 其計算公式為

ya=β0+β1X1+β2X2+…+β7X7,

(5)

式中,ya為因變量值,X1,X2,…,X7為自變量,β0,β1,β2,…,β7為待定參數(shù).

2 宗教場所分布的空間特征

2.1 宗教場所空間分布格局

利用ArcGIS10.2軟件對1 984處宗教場所的旅游資源按不同類型進行核函數(shù)密度制圖(見圖1).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較廣且不均衡,空間差異顯著,總體上表現(xiàn)為“東部稠密,西部稀少”的空間分布格局,呈現(xiàn)“輻射”型分布特征.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密度核心分布較為集中,在東部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大密度核心區(qū),密度達0.013 個·km-2(見圖1E),東部為農業(yè)地區(qū),耕地資源豐富、地勢較為平坦、河網(wǎng)發(fā)育密集,自然條件優(yōu)越、交通便捷,人口多且聚落密集,占全省總人口的68%,是多民族集聚地區(qū);歷史文化悠久,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人文景觀較為豐富,有利于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發(fā)展,因此分布密度高. 中部地區(qū)集中了多個次級宗教場所的核心集群,密度為0.001 個·km-2;西部地區(qū)宗教場所分布較為稀疏,屬牧區(qū),海拔高、地形崎嶇復雜、缺乏耕地資源、交通便捷程度低,因此密度低于0.000 1個·km-2,遠低于核心區(qū)域.

青海省不同宗教場所旅游資源類型的空間分布不均衡狀態(tài)明顯. 因此,利用式(2)和ArcGIS10.2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計算青海省不同類型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R值,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表1進一步比較青海省不同類型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R).

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最小(R=0.18),呈“集聚型”分布特征,顯著性強.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在一個地區(qū)存在的最主要的外在標志,1 328座清真寺呈現(xiàn)“輻射”型分布特征(見圖1A),空間上主要集中于青海東部農業(yè)區(qū)、西寧市周邊. 在青海,信仰伊斯蘭教的主要為回族、撒拉族等,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東部的農牧區(qū).

藏傳佛教寺院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較小(R=0.45),呈“集聚型”分布特征. 佛教在青海傳播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的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借宗教勢力以穩(wěn)定西北政局,所以藏傳佛教在青海得到大力推崇與發(fā)展. 青海佛教寺院中包括17座漢語系佛教寺院和608座藏傳佛教寺院,形成了以青海東部的化隆縣為中心和青南地區(qū)的玉樹為中心的2個密集區(qū)(見圖1B). 青海東部地區(qū)人口多、交通發(fā)達、基礎設施齊全,具有發(fā)展寺院旅游的優(yōu)勢條件;而青南地區(qū),藏民人口多、寺院多,幾乎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宗教氛圍非常濃厚,但由于該地區(qū)以牧草業(yè)為主,經(jīng)濟較落后,服務設施不齊全,該區(qū)宗教旅游發(fā)展較慢.

基督教教堂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最大,R=1.35,其分布模式為“隨機-離散”型,其原因是基督教在青海傳教始于19世紀初,傳播時間較短,教堂數(shù)量少且分散;大多分布在東部農業(yè)地區(qū)(見圖1C),主要分布在西寧市、民和縣、樂都縣、大通等地,在農業(yè)與牧業(yè)交界地區(qū)也有少量分布,如貴德縣.

道教道觀的R=0.85小于1,屬于“隨機”型空間分布. 河湟地區(qū)道教傳入最早,可追溯至魏晉時期,在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道教影響僅限于河湟的部分地區(qū),傳播范圍小,道觀分布較為分散(見圖1D).

表1 青海省不同類型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Table 1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ligious site tourism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圖1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分布密度圖Fig.1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map of religious site tourism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2.2 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差異性

根據(jù)式(3),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點總數(shù)T=1 984,研究區(qū)域數(shù)量n=45,可得地理集中指數(shù)G=31.65,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若在均勻分布狀態(tài)下,每個市(縣)區(qū)應有44個,此時地理集中指數(shù)Gm=14.88.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實際空間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數(shù)要大于均勻分布下的地理集中指數(shù),表明在縣(市)、區(qū)尺度上,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呈集中分布. 為進一步證實青海省宗教場所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按區(qū)、縣對其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從大到小重新排序,逐次計算累計百分比;以青海省縣(市)行政區(qū)排序序號為橫坐標(x),累計比重為縱坐標(y),以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比重為坐標點,連成一個上凸的曲線(見圖2),用洛倫茨曲線來檢驗分布的不均衡和集中程度. 洛倫茨曲線的上凸程度越大,表示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越集中在某些區(qū)域. 結果表明,在45個縣(市)級行政單位中,除唐古拉山鎮(zhèn)(屬格爾木市飛地)外,其他縣(市)均擁有宗教旅游資源,且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東部和南部,西部較少. 擁有宗教旅游資源100座以上的縣分別為民和縣(407)、化隆縣(390)、循化縣(135)、大通縣(121)、貴德縣(101),此5個縣面積不大但卻擁有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總數(shù)的58.17%,進一步說明青海省半數(shù)以上宗教場所旅游資源集中在境內10%地區(qū). 宗教旅游資源不足5座的縣有7個,依次為河南縣(4)、瑪多縣(4)、海西直轄行委(3)、海晏縣(3)、天峻縣(2)、治多縣(2)、唐古拉山鎮(zhèn)(0),這些縣域面積大,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卻只占青海省總數(shù)的0.91%.

圖2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洛倫茨曲線Fig.2 The distribution Lorenz curve of religious site tourism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3 影響因素分析

3.1 解釋變量選取與預處理

運用三維分析模塊進行表面分析(如圖3所示),將青海省分為<2 000 m,2 000~3 000 m,3 000~5 000 m,>5 000 m等4 個高程帶,坡度<2°,2°~6°,6°~15°,15°~25°,>25°這5個坡度范圍,坡向分為北向、東北向、東向、東南向、南向、西南向、西向、西北向和平面9個朝向,分別統(tǒng)計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范圍內的宗教場所旅游資源數(shù)量.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 000 m地區(qū),共有1 345個,占總數(shù)的67.79%;2 000 m以下的區(qū)域,共有宗教場所216 個,占總數(shù)的10.89%;分布在海拔3 000~5000 m的有423個,占總數(shù)的21.32%,相對第2高程帶,宗教場所旅游資源數(shù)量逐漸減少. 坡度用來表示地表斜面對水平面的傾斜程度,對宗教旅游場所空間布局有顯著影響. 坡度小于6°的區(qū)域宗教場所有1 129個,占總數(shù)的56.91%. 其中有90.68%的宗教旅游資源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區(qū)域內,此類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方便且成本較低,適宜人們生活與出行,因此宗教場所分布較集中;當坡度大于25°時,宗教場所空間分布顯著減少,僅占1.26%,且分布格局分散.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分布隨海拔和坡度的上升呈顯著下降的趨勢. 宗教場所在不同坡向上均有分布,其中平面向分布最少,為10個,占全省宗教場所的0.50%;在其余坡向上,宗教場所分布較為平均,差異較小,其中南向、東南向、東向和西南向分布較多,占全省宗教場所的59.78%.

青海省水資源豐富,是長江、黃河的發(fā)源地,也是瀾滄江的源頭,流域面積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 民族宗教很可能沿水系或河流遷移擴散,不斷尋求新的生存發(fā)展. 本文以現(xiàn)代的公路、鐵路線近似取代,鐵路、公路和水系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通過ArcGIS空間分析工具計算每一個宗教場所與青海省鐵路、主要公路、主要河流間的距離,由此檢驗河流、交通線路與宗教場所旅游資源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 宗教文化主要在政治和商業(yè)中心及其鄰近地區(qū)發(fā)展. 本文選擇西寧作為主要的影響中心城市.西寧市為青海省省會,是青海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青海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及省航空運輸?shù)闹饕?jié)點,周邊聚集了豐富的宗教旅游資源.

圖3 青海省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空間分布Fig.3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major physical geography factors in Qinghai province

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數(shù)量受其自身結構特征、設施便利程度等影響. 自然地理因素是宗教場所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其中,地形因素為宗教場所形成提供空間,且對其空間分布格局有制約作用. 高程、坡度、坡向是影響其空間格局的3個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主要考慮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自然區(qū)位條件和交通設施便利性等因素,初步選取7 個解釋變量,利用式(4)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各個變量進行計算,結果見表2.除了“坡向”和“與鐵路的距離”2個自變量外,其他變量均與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關系顯著. 坡向表示山坡的朝向,青海省宗教場所在不同坡向上均有分布,差異較小. 與鐵路的距離相關性不顯著的原因是,青海是一個幅員遼闊以公路為主要交通的省份.

總體上,青海省宗教場所的空間分布趨向于地勢較低、坡度較平緩地區(qū),且離主要河流、主要公路交通線和城市較近.

3.2 整合和評估多變量的綜合影響

上述分析只考慮單個變量對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分布的影響. 下面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討多因素的綜合影響,結果如表3所示. 基于式(5)的多元回歸模型與基于式(4)的一元回歸模型結果基本一致,“坡向”“與鐵路距離”2個自變量對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分布的影響仍不顯著. 不同的是,在多元回歸模型中(見表3),“坡度”“與主要河流距離”和“與主要城市距離”3個自變量也不顯著. 主要原因是自變量間的相互關系,單變量“坡度”“與主要河流距離”和“與主要城市距離”對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分布的影響可能是虛假的,它們與其他自變量如“高程”“與主干公路距離”相關性強,而當這些變量的影響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得以控制時,“坡度”和“與主要城市距離”的影響就不顯著了.

表2 解釋變量的選取與描述Table 2 Sele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explanation variations

注樣本數(shù)n=1 984;括號內為T值;**顯著性水平為0.01,*顯著性水平為0.1.

表3 以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Table 3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on religious site tourism resources

注樣本數(shù)n=1 984;括號內為T值;***顯著性水平為0.05.

可用因子分析法解決上述自變量間的相關性對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的影響.通過因子分析,上述7個變量的信息基本(65%)可由3個因子描述. 表4中,“與鐵路距離”“與主要城市距離”和“與主干公路距離”主要落在第1因子上,“與河流距離”主要落在第2因子上,“高程”“坡度”和“坡向”主要落在第3因子上. 由此,3個因子依次命名為“邊遠性因子”“水系因子”和“地形因子”. 再利用式(5),將這3個因子的得分作為自變量解釋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的分布特征,相應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展示在表3右邊第2列,3個因子都很顯著. 回歸結果表明,宗教場所的分布更趨向于地勢較低、坡度較緩的地區(qū),邊遠地區(qū)(包括離鐵路、公路和城市遠)分布較少.

表4 原始變量在各因子上的載荷Table 4 The original variable loadings on affecting factors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 論

以青海省為研究區(qū)域,運用GIS和SPSS空間分析技術,通過最鄰近距離、地理集中指數(shù)、核密度深入分析了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模式、密度、差異性特征,利用空間回歸和因子分析模型對影響其分布差異的因素進行研究.

4.1.1 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總體呈集聚分布,宗教旅游資源類型不同,其空間分布模式亦不同. 清真寺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最小,空間集聚分布特征顯著性最強,集中分布在青海省東部地區(qū);佛教寺院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較小,在青海省東部和南部分別形成2個密集區(qū);基督教教堂的最鄰近點指數(shù)最大,其分布模式為隨機-離散型分布.

4.1.2 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差異性明顯,全省58%的宗教場所旅游資源集中分布在民和、化隆、循化、大通、貴德5個縣,而在青海省西部地區(qū)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稀少;整體呈“東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分布密度由東到西呈輻射型降低.

4.1.3 在回歸分析中發(fā)現(xiàn),隨著海拔的增高和坡度的增大,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分布呈先增多后減少的趨勢, 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度為2 000~3 000 m,坡度為2°~15°的區(qū)域;與主干公路、主要城市、河流距離越近的地方,宗教旅游資源越豐富.

4.2 建 議

應積極開發(fā)分布在自然、經(jīng)濟條件較好地區(qū)的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對于分布在自然、經(jīng)濟條件較落后地區(qū)的宗教場所旅游資源,因其所在地區(qū)的城鎮(zhèn)化水平較低,應先發(fā)展經(jīng)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兼顧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然后再發(fā)展宗教旅游.

影響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因素有多種,本文僅對7種因素進行了討論,還未對土地利用類型、經(jīng)濟政策、歷史文化等因素進行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不斷完善與更新,通過實地調查、遙感手段對其他影響因素做深層次分析,以更準確地揭示宗教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充分利用GIS空間分析和空間決策功能,為青海省宗教場所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規(guī)劃提供科學依據(jù),為青海省宗教文化傳承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青海省場所空間
空間是什么?
聽的場所
創(chuàng)享空間
遠離不良場所
落實“四個扎扎實實”展現(xiàn)開行使命擔當——國家開發(fā)銀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政報(2017年20期)2017-03-16 02:38:19
戀愛場所的變化
青海省交通運輸行業(yè)數(shù)據(jù)中心節(jié)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fā)省科協(xié)青海省自然科學優(yōu)犁匆圈獨砰審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政報(2016年21期)2016-02-28 12:26:23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第二屆青海省質量獎的授獎決定
青海政報(2016年21期)2016-02-28 12:26:21
QQ空間那點事
學與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
固镇县| 莎车县| 安康市| 延庆县| 申扎县| 洛阳市| 太谷县| 新疆| 嘉鱼县| 凤台县| 贵阳市| 砀山县| 镇远县| 鄂托克旗| 新晃| 开原市| 神农架林区| 河曲县| 沂水县| 晋宁县| 卢龙县| 乐亭县| 花莲县| 万山特区| 阿合奇县| 文化| 新晃| 德格县| 南乐县| 交口县| 曲水县| 齐河县| 新巴尔虎左旗| 姜堰市| 桃园县| 监利县| 洛川县| 东台市| 芜湖县| 阿巴嘎旗|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