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進程,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弊端凸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翻譯教學必須關(guān)注中西各種文化差異,注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多元文化;跨文化意識
【作者簡介】肖婷,邵陽學院外國語學院。
《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標準》指出,聽說讀寫譯是大學生應(yīng)掌握的五種基本技能,但在實際教學中,翻譯教學往往被忽略,然而翻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列寧曾經(jīng)說過,學習外語最合理的方法就是還原翻譯法,也就是說先將外語譯成本民族語,然后再譯為外語。由此可見,翻譯是學習外語的重要手段。翻譯是利用一種語言將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容重新表達出來。翻譯的過程是將原語義進行語義和語法分析,然后找出目的語的對應(yīng)結(jié)構(gòu)并按目的語的語義和語法規(guī)則重新組織語句,最后整理出語篇,如果忽略其中規(guī)律,單純識詞斷句,翻譯出來的東西也是不準確的。當今中國,大多數(shù)人學習外語,都是將外語視為一種交際手段,作為交際手段,或者甚至工具的外語,更加不能脫離翻譯。
一、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
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和外現(xiàn),無論是從社會觀還是從語言的基本符合來看,語言都帶著非常明顯的文化特征。奈達說過:“翻譯是兩種文化的交流,真正成功的翻譯,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還重要,因為詞語只能在其相應(yīng)的文化背景下才能體現(xiàn)出其真正的意義?!倍鴮W生對于英語國家文化了解的缺乏,在翻譯中往往出現(xiàn)常識性誤譯。主要體現(xiàn)在:
1.“的的不休”。在實際翻譯操作中,中國學生每每看到英語形容詞就自然而然地將其翻譯成漢語的形容詞形式,即“……的”,導(dǎo)致譯文“的的不休”,例如:
The decision to cease fire was not taken lightly.
原譯:?;鸬臎Q定不是輕易做出的。
改譯:?;鸬臎Q定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
It serves little purpose to stick to this idea.
原譯:堅持這個觀點是不會有什么益處的。
改譯:堅持這個觀點沒有益處。
2.語序處理不當。英語句子通常開門見山地表達主題,然后再逐漸補充細節(jié)或解釋說明。有時要表達的邏輯較為復(fù)雜,則會借助形態(tài)變化或豐富的連接詞等手段,根據(jù)句子的意思靈活安排語序。相比較之下,漢語的邏輯性較強。語序通常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如由原因到結(jié)果,由事實到結(jié)論等)逐層敘述。這種差異意味著將英語句子翻譯成漢語時必須對語序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語序處理不當?shù)那闆r比比皆是。例如:
The teacher is not available because she is dealing with something emergent.
原譯:老師現(xiàn)在沒空,因為她在處理緊急情況。
改譯:老師在處理緊急情況?,F(xiàn)在沒空。
3.增減詞處理不當。由于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翻譯時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拘泥于英語形式,即逐字逐句地翻譯原文。事實上,根據(jù)原文含義、翻譯目的等方面的不同,譯文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適當增減詞。而很多學生不明白這一點,因而其譯文大多煩冗啰嗦。譬如:
Most of the people who appear most frequently and most attractive in the fashion show are famous designers、models and stars…
原譯:在時尚秀場最常出現(xiàn)和最迷人的人大多是那些著名的設(shè)計師、模特和明星。
改譯:時尚秀場上上最常出現(xiàn)、最為迷人者,大多是些著名的設(shè)計師、模特和明星。
4.不擅處理長句。英語中不乏長而復(fù)雜的句子,這些句子大多通過各種連接手段銜接起來,表達了一個完整、連貫、明確、邏輯嚴密的意思。很多學生在遇到這樣的句子時往往把握不好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也不知如何處理句中的前置詞、短語、定語從句等。因而譯出的漢語句子多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例如:
Since hearing his story,I ‘ve always arranged to meet people where they or I can be reached on foot in case of delay.
原譯:聽了他的故事之后,我就總是安排能夠走路去的地方與人會見,以防耽擱的發(fā)生。
改譯:聽他說了他的故事之后,每每與人約見,我總要安排在彼此能夠走路去的地方,以免誤約。
二、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1.地理文化差異。我國位于北半球,亞洲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北深入亞洲大陸。具有鮮明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這一地域差異帶來的最大氣候差異是每年帶給英國人春天訊息的是西風。而中國文化中,東風則是春的使者。故而雪萊的《西風頌》可比朱熹的《春日》。
2.習俗文化差異。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例如婚喪嫁娶,中國人結(jié)婚往往喜著大紅色,象征吉祥如意,而西方國家的新娘則著婚紗,象征圣潔無瑕。中國還有“要想俏,得戴一身孝”,也就是喪事穿白的。
3.宗教文化差異。中國影響力最為深遠的是所謂儒道釋,而西方則普遍信奉基督教。兩者信奉的神就迥異了,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閻王爺在西方文化中都是不存在的。以“我的天”為例,假如要翻譯成“oh my god”,也還是有他不貼切的地方。
4.歷史文化差異。跟歷史典故有關(guān)的翻譯往往是最難的,很多典故在源語言國家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對于目的語國家的譯者來說卻不然,例如“八仙”在中國文化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是哪八仙,中國人都很熟悉,但是翻譯的時候,我們往往要加注,翻譯為“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each showing his powers.”并在后面注明:“the Eight Immortals: 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 lore?!?/p>
三、多元文化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1.重視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在英語翻譯教學中,老師不僅應(yīng)當注重詞匯、語法、句法等層面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差異方面進行分析判斷。例如在翻譯“I got a photo from Jack with his John Hancock behind as a token of our friendship.”時,就不能將其翻譯成“杰克送了我一張背面寫有約翰.漢考克的照片作為我們友誼的信物”。John Hancock作為《獨立宣言》的第一位簽名者,而且他的簽名比《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Jefferson 和Franklin等人的簽名要大兩倍還不止,因此后人就將他的大名作為“親筆簽名”的代稱。因此,正確的譯文應(yīng)該是“杰克送了我一張背面有他親筆簽名的照片作為我們友誼的信物”。
2.注重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交融日益明顯,翻譯過程中,語句的文化內(nèi)涵把握得當,原文要義,才能讓讀者一目了然。以動物詞為例,漢語中常用“膽小如鼠”來形容人膽小怕事。其對應(yīng)的翻譯則是“chicken—hearted”和“as timid as a hare”。不同的意象,在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義,這就需要跨文化知識和意識。作為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yīng)該選取恰當?shù)奈幕夭?,運用行之有效的文化對比策略,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引導(dǎo)學生觀看欣賞原版的外文電影和文學作品,在此過程中,自然而然習慣于英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
3.積極開展網(wǎng)絡(luò)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英語翻譯教學仍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工具。而網(wǎng)絡(luò)的普及,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入了新活力。作為一種無處不在的新型信息技術(shù),互聯(lián)網(wǎng)能進行信息的快速有效傳播、整理、分析以及搜尋?;ヂ?lián)網(wǎng)中的海量第一手及時信息,完全可以成為翻譯教學的重要信息來源。借助它的輔助,教師既可以現(xiàn)場指導(dǎo)學生進行實時同步學習,也可以以教學計劃為依托,指導(dǎo)學生進行非實時自學,還可以實現(xiàn)通過使用電子郵件、微信群、QQ群、網(wǎng)絡(luò)通話等手段的小組合作型學習等。
另外,翻譯課堂學時有限,教師還應(yīng)該指導(dǎo)學生開展多姿多彩的第二課堂學習,讓學生成為第二課堂學習的主體,如要求學生閱讀英文原版書刊、雜志等;觀看英文電影、電視,聽英文廣播等。
綜上所述,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傳遞互換,更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譯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不僅熟念掌握兩國語言文字,還對兩種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翻譯起來,不僅語言上精準,同時文化上更貼切。
參考文獻:
[1]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2]肖婷.多元文化與英語教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7.
[3]肖婷.橋梁與載體:翻譯的跨文化傳播屬性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