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周圣軍,陳霄圣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特別是大血管閉塞,因發(fā)病急、重,預后極差。AIS治療的關鍵在于盡早開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帶。目前介入血管內取栓或吸栓已成為主流。而開顱手術切開閉塞血管取栓,因開通時間的緊迫性,對術者顯微手術技巧要求高,對醫(yī)院流程及相關科室的配合要求更高,較難開展。國外僅見數(shù)例,且均為個案報道。筆者近期完成1例AIS的急診開顱切開取栓,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56歲,因“突發(fā)右側肢體活動障礙伴言語不能4 h”入院,入院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22分,平素有高血壓及房顫病史。查體:譫妄,無言語發(fā)音,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分,左側肢體活動可見,右側肢體活動未見,右側巴氏征陽性。頭顱CT未見明顯出血及梗塞灶。入院診斷:心源性卒中,左側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因完成頭顱CT掃描后,已超溶栓時間窗。行急診血管造影(DSA)評估,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圖1),左側大腦前動脈缺乏側枝代償(圖2~3),介入開通效果差。與家屬溝通后,家屬同意開顱切開取栓并行去骨瓣減壓。轉手術室開顱切開取栓。
手術過程:大“?”形切口銑除大骨瓣,顯微鏡下分離側裂,全程暴露大腦中動脈M1段(圖4),切開M1血管壁,鑷子輕輕擠壓并取血栓(圖5~6),血流再通后臨時阻斷,取10-0Prolene縫線縫合(圖7)。心阻抗圖(ICG)熒光造影確認大腦中動脈及分支血流通暢后(圖8),減張縫合硬膜,棄骨瓣減壓,關顱。劃皮至血流再通耗時58 min。術畢轉ICU,術后患者大面積腦梗死未能改善,但得益于去骨瓣減壓病情未見惡化(圖9),術后氣管切開,目前積極康復中。
1956年Welchk[1]首先報道了急性(MCA)閉塞患者切開取栓病例。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因治療更快,更便捷,成為卒中治療首選方法[2]。因此,技術復雜、對術者及醫(yī)院要求更高的顯微切開取栓手術未能廣泛開展,后續(xù)報道均為個案,最大宗的文獻薈粹分析僅為10余例病例[3]。然而RTPA對于心源性卒中及血栓負荷量較大的大血管閉塞患者效果差,而且需在4.5 h內注射,超溶栓時間窗的患者不適用。
2011年開始引入新的機械取栓裝置(SolitaireAB、Trevo等)[4-5],大大提高了取栓的成率及效率,并使卒中治療時間窗延長至6~8 h。但側枝代償差的患者,依舊面臨的腦梗死,需后續(xù)的去骨瓣減壓術來挽救生命。面對這類患者,筆者嘗試超早期的外科取栓合并去骨瓣減壓術來改善患者的預后。
通過本例,筆者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1)技術及流程。切開取栓需較高的顯微手術操作技術并非所有醫(yī)生都能勝任。因卒中患者的突發(fā)性,可發(fā)病于24 h內的任意時刻,手術人員及器材需合理配置。(2)解決再灌注的時間。從理論上講,手術取栓可能比血管內的方法要長。這是因為血管內的方法可用于在相同的手術過程中,并在DSA造影后立即進行再通,而手術栓子切除術則需要將患者從DSA治療室轉移到手術室。為了減少時間,筆者計劃將患者從CTA灌注掃描后直接送手術室。標準額顳葉開顱術并以最小出血完成開顱,大概需要20 min,在目前的情況下,能夠完成在劃皮50min內血管再通手術,隨著熟練度及流程的改善,能縮短再通時間,改善預后。
該例患者因側枝代償較差,無論開通于否,患者腦梗死可能難以避免。若側枝代償存在,直接切開取栓并去骨瓣,對因血流再通后高灌注的的患者有較好的臨床意義,避免了血管內再通后,還得再去手術室去骨瓣。如何在術前評估篩選這類患者,需更多的臨床資料探索。
綜上所述,急診顯微外科切開取栓可能是AIS大血管閉塞患者的血流恢復的替代選擇,特別是適用于那些不適合溶栓或溶栓治療無效的患者。目前臨床資料較少,需要進一步設計好的臨床試驗來觀察切開取栓的臨床效果。
圖 1 頸總動脈造影提示頸內動脈正向血流消失
圖4 顯微鏡下暴露MCA
圖2 右側頸內動脈造影未見前交通代償
圖3 后循環(huán)未見代償
圖5 切開,并用鑷子輕輕擠壓
圖6 吸除血栓,血流恢復
圖7 顯微縫合
圖8 術中熒光確認血流通暢
圖9 術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