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摘 要 對涉罪未成年人實行特殊保護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國刑事訴訟法也設專章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案件辦理的特別程序,并且要求嚴格適用逮捕措施。但由于我國沒有統(tǒng)一的少年司法,對涉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均適用統(tǒng)一的逮捕標準,不利于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及其犯罪行為特殊性的逮捕標準體系。筆者認為,涉罪未成年人逮捕標準的設計,可參照犯罪的分層理論來對逮捕標準進行分層設計。
關鍵詞 未成年 嫌疑人 標準 思考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刑事訴訟法未對逮捕標準進行分層,但對應當逮捕和可以逮捕的區(qū)分,可視為逮捕標準進行分層設計的雛形。依據犯罪分層理論并結合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對涉罪未成年人逮捕的標準可以分為三層:
1第一層——“逮捕為原則,不捕為例外”
這類案件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犯重罪,沒有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對有證據證明可能被判處重罪,即可能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包括數(shù)罪并罰可能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應堅持“逮捕為原則,不捕為例外”。對于未成年人可能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一般來說無論從主觀惡性還是從社會危害性、作案手段等方面來說,均比一般犯罪要嚴重,對此類涉罪未成年人,雖然在執(zhí)法辦案中要考慮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但也不能縱容犯罪,符合逮捕條件的,應予以逮捕。這也符合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予以逮捕”的規(guī)定。
第二,犯輕罪,但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對于此類犯罪是否可以直接逮捕,在理論上頗有爭議,有觀點認為,未成年人前科犯罪原因多樣,不宜一刀切,均適用逮捕,導致司法實踐中許多逮捕案件被法院判處緩刑,應綜合考慮前罪和后罪的性質、后罪是否是過失犯罪等情節(jié)予以考量 。
第三,犯輕罪,身份不明的。有學者認為,身份不明的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將其逮捕,筆者認為,除不能講清自己身份的精神病人本身不構成犯罪不宜逮捕外,其余不講清自己身份的涉罪未成年人均可直接適用逮捕措施,一是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偵查機關無法掌握涉罪未成年人的身份情況,釋放后可能無法再找到犯罪人,如果此種情況不予逮捕,可能出現(xiàn)縱容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的可能;二是對此種不愿意說明自己身份的未成年人,辦案機關應向其講清后果,如果其仍然不愿意講清自己身份,就意味著涉罪未成年人自愿承擔不利的后果。
2第二層——“以不捕為原則,逮捕為例外”
這類案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犯重罪,但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jié)。未成年人犯重罪,應以“逮捕為原則,不捕為例外”,但如果涉罪未成年人有法定從輕或減輕情節(jié)時,有可能被減輕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予以處罰,如果涉罪未成年人主觀惡性不深,只是一時哥們義氣或是不懂法等原因致使犯罪,則可以考慮不予逮捕,通過監(jiān)視居住、取保候審或是觀護措施進行教育改造。
第二,犯輕罪,沒有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即對有證據證明可能被判處輕罪,即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包括數(shù)罪并罰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不逮捕不具有社會危險性和不妨害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一般可不予逮捕。從司法實踐來看,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決定了其犯罪的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社會危害性都遠低于成年人,“未成年人的行為與成年人不是數(shù)量上的不同,而是本質上的不同” ,由于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認識能力、控制能力有限,有些犯罪甚至是出于好奇心、模仿性,這些犯罪一般不會有很大的社會危害性,對于此類輕罪案件不予逮捕可以消除他們的消極心理,促進他們糾正錯誤、改變自我,從而最大程度地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促進社會和諧。
第三,犯輕微罪,但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對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是否采取更嚴厲的逮捕措施,理論上一直頗有爭議,如果容忍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可能犯輕罪以上即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涉罪未成年人可以不采取逮捕措施,那么,對于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但后罪是故意輕微犯罪的,亦可以“不捕為原則,逮捕為例外”。
3第三層——不予逮捕
此類案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犯輕罪,但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但有初犯、自首、認罪悔罪、得到被害人諒解或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的四種情形的,應當不予逮捕。
第二,犯輕微罪,沒有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的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認罪悔罪且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檢察機關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處理,第二百七十七條規(guī)定,涉罪未成年人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進行刑事和解,檢察機關可以作出相對不起訴或附條件不起訴,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時,可以依法作出相對不起訴。對此類犯罪,一般沒有采取逮捕措施的必要。罪未成年人有不遵守法律法規(guī)或是司法機關禁令,特別是有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社會危險性的,也應當采取逮捕等強制措施,以保障社會公共利益。
第三,不能證明有犯罪事實或犯罪事實不是該未成年人所為。對于此類案件的處理,因為證據原因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犯罪,所以,無論是對涉罪成年人還是涉罪未成年人,均不符合逮捕的條件,不能采取逮捕措施。
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對于涉罪未成年人,要“寬容不縱容”,我們要在刑事訴訟中充分保障涉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fā)展,但也不能過度地、片面地強調涉罪未成年人的權利而放縱未成年人犯罪。如果簡單、機械地追求對涉罪未成年人不予羈押,過多的適用非羈押措施,則有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可能會使未成年人犯罪變本加厲 ,更不利于對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因此,如果涉罪未成年人有不遵守法律法規(guī)或是司法機關禁令,特別是有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社會危險性的,也應當采取逮捕等強制措施,以保障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