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菲
染坊的主人,我熟悉。在我青少年時代,他每天出現(xiàn)在我初中校園里。校園里,有一個墻面石雕,是一組開國元勛的上半身雕像。校園有南北側(cè)門。北側(cè)門通往田野,大片的稻花隨風(fēng)起伏。南側(cè)門外是一條長長的小巷。小巷與街相通。有一個老人,穿解放鞋和軍綠色上裝,每天凌晨,來到雕像前,給雕像敬禮。敬三個禮,鞠三個躬。鞠完躬,把帽托在手上,喃喃自語:“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我向你報告……”他把昨天所做所想,一五一十地向石像詳細(xì)地報告。其實他并不十分年邁,只有六十多歲,他的身子已完全佝僂了,右腿有些瘸,走路踮著腳,身子有些搖。我進(jìn)校園讀書的第二天早晨,便注意到這個人。我們在操場做操,他站在石像前敬禮。我們穿著大短褲和背心,他一身軍綠色的衣服把自己裹得像個粽子。南方的冬季陰濕漫長,雨雪天的清早,黑漆漆,校園走廊的白熾燈浮起一圈灰蒙蒙的光。有人開始跑步,有人進(jìn)教室朗讀。冬雨天,學(xué)校取消早操,改為課間操。老人還是按時來敬禮。他戴一頂斗笠,穿一件蓑衣,敬禮的時候,把斗笠蓑衣脫下來,筆挺地站著。邊上的孩子看著他。我們逗趣他。他弓腰說:“毛主席就是在天安門廣場向全國人民揮手的那個人。”這個老人叫劉牧野,曾是八季錦染坊主人。
街把鎮(zhèn)一分為二,街北毗鄰古城河,街南和一片田疇相連。古城河從山巒揣急而來,在古城山回旋,往南,形成一片沙洲地。小鎮(zhèn)臨河而筑,夕陽的余暉從水面反射上來,變成了橘色,稀稀薄薄,泡在烏黑黑的瓦屋頂上,有了濕漉漉的色感。尤其在四月,柚子花以蜜蜂的歌喉嗡嗡嗡淺唱,河水聲急切地嘩嘩嘩,街上的暮色會早一些降落。白鷺也在河邊的樟樹棲息,嘎嘎嘎。河邊釣魚的人收了桿子,背著魚簍,穿過泛青秧田,沒入小巷里。這是一條千年老街。東街頭有集市、診所,南來北往的人,在街頭短暫逗留,或去往德興或上饒。西街頭是糧鋪、補鍋鋪、花圈店。
街上有五六家布店。布店臨街,門口有一個杉木柜臺,烏黑的油漆在桌面浮起一層光。櫥窗的木板一塊塊疊在桌下。門店是兩個打通了墻的房間——在沒開店之前,屋舍用于住戶做臥房,一條逼仄的風(fēng)弄一直伸到最里間的廚房、天井、廳堂——長排的木質(zhì)貨架緊貼著墻壁,布料一卷一卷地斜豎在貨架上。布料一般是燈芯絨、勞動布、紗布、棉布,掛在貨架上的是一卷卷的毛線。布的顏色也琳瑯滿目。單說紅色,就有紫紅、暗紅、橘紅、玫瑰紅、胭脂紅、淡紅、粉紅、芙蓉紅。也有很多花布,一般是棉料,花色多樣,有豌豆花、扁豆花、薔薇花、小百合花、杏花、桃花、梨花、木槿花、牡丹花,色彩鮮艷明麗,很討女孩子喜歡,扯上幾尺,做長裙,走在街上,搖曳多姿。尤其在雨天,撐一把傘,在老巷老弄的墻根下,看一眼穿長裙的女孩子,心里會冒泉。店主一般是婦人,四十來歲,嘴巴甜,能說會道,面目整潔,笑容和藹,話語溫?zé)?,見人三分熟,見客七分親,幫客人選布料,說貼己話,讓人不好意思不選幾塊布料回家。
八季錦土布店,在小鎮(zhèn),無人不知。誰敢說,他家沒買過李氏土布呢?我母親也愛去李氏土布店買布,說土布經(jīng)得穿,不褪色。李氏世代染布賣布,在八尺弄有一座三棟廳的大宅院。一棟房子,三代修,說的便是李氏。三代人,耗費十?dāng)?shù)擔(dān)白銀,修一棟房子,為饒北河人百年來所津津樂道。李氏先祖來自廣陵。咸豐皇帝去世那年,即1861年,廣陵染織廠工人李木生因失手殺人,潛逃至廣信,落地生根,娶洲村大族周氏蕙蘭,在小鎮(zhèn)自創(chuàng)“八季錦”大染坊,以染布賣布為業(yè)。民國十二年,李氏“八季錦”大院落成,李氏成饒北河流域名門。小鎮(zhèn)有二十余間大屋。大屋以二棟廳、三棟廳結(jié)構(gòu),有高大石雕的門樓,有木雕精美的花樓。這些大屋,有的建于明代,有的建于清代或民國早期。大屋是族姓的世家老屋,世代相傳。如俆氏醬園,如王氏藥材,如余氏谷燒,如周氏鹽號,如汪氏煙絲,如李氏土布。大屋并不臨街,隱在深巷里。巷子側(cè)邊是花園,花園進(jìn)去是門樓,青磚白石灰砌的馬頭墻髙聳。進(jìn)了門樓是小院,石榴高過了圍墻,指甲花在墻下秘密地盛開。推開小院的門,一個大天井瞬間把無邊的天空縮小成一塊白紗巾。若是雨天,從天井落下來的雨,縹縹渺渺,檐水潺潺——這讓人恍惚,時間再一次把人過濾,像一片隨水漂流的樹葉,在沉浮,在翻轉(zhuǎn)——在天井站久了,會出現(xiàn)許多與眼前不相仿的景物:雨中的碼頭,離散得不知去向的人群,街上悠長的吆喝聲,新娘上轎前看父母的眼神,銀圓在木桌上轉(zhuǎn)動的當(dāng)當(dāng)當(dāng)聲,三白草在屋角一夜間開滿了白花,從床榻上落下去的手那么無力……綿長的雨,把時間擠壓成一滴滴,滴下來。啪啪啪的雨聲,來自瓦檐,來自樹葉,來自冗長的寂靜。街有兩華里長,石板鋪的街面有一層油亮的光。斜長的屋檐,和幽深的巷弄,構(gòu)成天空的倒影。
小鎮(zhèn)地處饒北河上游,處于盆地入口。古城河奔騰向南,瀉入饒北河,形成洪流。山巒在河岸堆疊,浪頭一般,一浪推一浪。肥沃的盆地像一朵盛開的馬蘭花。村落沿山邊而筑。靈山奔馳,峰巒疊嶂,飛瀑在遠(yuǎn)遠(yuǎn)地閃光。大染坊在鎮(zhèn)東碼頭對岸。
我們?nèi)ソ稚腺I鹽,買酒,買肥皂,買布,買土缸,買面粉。我們賣辣椒,賣大蒜,賣金銀花,賣醬菜,賣劈柴。母親一年上街買兩次布,四月買一次,十月買一次,背一個大扁簍去,買來花布、燈芯絨布、勞動布,請來四眼裁縫師傅上門做工半個月,做換季衣服。四眼師傅個子矮小,戴黑邊眼鏡,他含荀待放的女兒挑著縫紉機(jī)從河?xùn)|,涉水來到村里,上門做衣服。四眼師傅負(fù)責(zé)裁剪。在大八仙桌上,他把布料打開,摸摸布,說,一年又過去了,人怎么會不老呢?我家里人的身髙,他都記得,他也不用量尺寸,竹尺子按在布面上,用白粉刀筆,一絲不茍地畫線條,黑把的長剪刀,咔嚓咔嚓,布成了衣料。剪刀張開,合攏,合攏,張開,像鯨魚游過女面。記得他孫女梳一條長長的麻花辮,不怎么說話,坐在靠背椅上,腳踏縫紉機(jī),布嗞嗞嗞滑過桌面,針嘟嘟嘟上下縫合。她吃飯很快,低著頭,托著碗,夾很少的菜。
劉牧野的父親劉恩慈死于1942年春。劉恩慈,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拿?。在民國時期,捐資建了古城學(xué)堂。古城學(xué)堂是小鎮(zhèn)第一所現(xiàn)代學(xué)校。學(xué)生不用繳費,課本費和教師薪水由八季錦支付。學(xué)堂在河邊的沙地上,有三棟木質(zhì)房子,有橘園。劉恩慈交友甚廣,每年還請廣信名流來學(xué)堂義講,講繪畫講小說講信河戲講時局。1935年,信江流域水災(zāi)爆發(fā),餓殍遍野。三十在頭的劉恩慈在碼頭開設(shè)粥鋪,和醬園、藥園、鹽局、酒坊幾個老板,合力濟(jì)民達(dá)半年之久。1994年,我在《廣信民國人物志》里,讀到了有關(guān)他的文字,也看到了他的照片。他站在“八季錦”大院的花園假山前,穿一身白色長袍,戴寬邊眼鏡,拄一根手杖,嘴上問著一支木煙斗,麥秸帽顯得有些寬大。劉恩慈善字畫,聚友結(jié)社,也愛信河戲。到了年關(guān),他便請信河班來唱戲,興之所至,他也登臺。
死與絲綢有關(guān)。劉恩慈染土布,也染絲綢。但他染的絲綢并不外售。他每年染八匹絲綢,自己留兩匹,一匹儲藏起來,一匹給他夫人用,另外六匹,送給他認(rèn)為值得送的人。他送的人,年年不一,有以筆代刀的記者,有為民申冤的律師,有義云浩天的拳師,有寧死不屈的梨園人,有世代相襲的手藝人。他染的絲綢,蟲不蛀,年久不腐,顏色不退,奇特的是,穿了他的絲調(diào),皮膚不瘙癢不過敏。更讓人驚奇的是,他的絲綢有一股香味,即使絲綢爛了,香味不減。香味清雅,淡淡而散。這是一種什么香味呢?無人知曉。每年谷雨之后,他便獨自一個人上靈山采植物,做染絲綢的染料。他有一個曬院,是誰都不能進(jìn)去的。一個笸籮曬一種植物,十幾個笸籮曬在封閉的院子里,早上搬出去,傍晚搬回來,從不讓別人經(jīng)手。每種曬干的植物,在鍋里煮,煮出半缸水,再把不同缸里的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煮,倒進(jìn)單獨的染缸,泡絲綢。有細(xì)心的人,把劉恩慈倒掉的植物渣,檢起來,給老中醫(yī)辨認(rèn),老中醫(yī)也只辨認(rèn)出麻葛蔓、杠板歸、三白草、雞屎藤和珠芽寥。老中醫(yī)說,渣里有很多種花瓣,煮爛了,辨識不出來。染絲綢的配方是劉恩慈自己研究出來的,從不示人。他受傳統(tǒng)國畫顏料研制的啟發(fā),調(diào)試染料配方多年,得以成功。
廣信一帶,有人以千金求劉恩慈一匹絲綢而不得。1942年春,柳枝還沒完全蕩漾綠意,山櫻吐露星白的花苞,饒北河的魚群還沒溯游而上,桑樹的芽葉還是針尖的模樣,一個晌午,劉恩慈的宅院來了幾個客人。一個女人,三個男人。女人白凈,穿白底牡丹花旗袍,個頭髙挑,三十來歲,有些胭脂氣,吸煙。一個男人三十多歲,穿西裝著黑色綁帶牛皮鞋,面目俊朗,戴腕表,另兩個男人二十來歲,黑色便裝。戴腕表的男人說:“劉先生,你手頭是否還有八季錦絲綢賣呢?價格貴一些不要緊?!眲⒍鞔日埩瞬?,雙手一攤,說:“我沒有絲綢,也不染絲調(diào),鎮(zhèn)里還有幾家布莊,他們有絲綢賣?!贝魍蟊淼哪腥苏f:“劉先生這樣說,不夠意思了。誰不知道八季錦絲綢蟲不蛀,不腐,香味彌久不散,綢緞上身,渾身不癢?!眲⒍鞔日f:“謬傳謬傳,我染土布賣土布?!绷硪粋€眼角有疤痕的男人從一個大提箱里,取出一個軸卷,給劉恩慈說知道劉先生善字畫,現(xiàn)有一幅費宏《行書尺牘》,愿贈予先生,另付金瓜片百片,求先生一匹八季錦絲綢。”女人坐在圈椅上,四處打量廳堂布置,并不搭話。劉恩慈說:“實在不染絲綢,鄉(xiāng)野貧困,有絲綢也無人買,土布適合鄉(xiāng)民布衣,各位抬愛,心領(lǐng),拜謝拜謝?!彼酒饋?,拱拱手,算是送客。
客人在旅社住了下來。晚上,戴腕表的男人一個人來到八季錦大院,拜見劉恩慈,單刀直入,做了自我介紹:“我叫吳寶書,是顧祝同長官的少校副官,在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部任職?!彼f上禮盒,對劉恩慈說:“劉先生,我知道,你藏有八季錦絲綢。你有你的規(guī)矩,我有我的難處。晌午來的那個女人,是顧長官的外室美素娟。她住在河口,每年春天,皮膚會發(fā)紅斑。都說穿了你的絲綢,皮膚不發(fā)疹,她得不到八季錦絲綢,我承擔(dān)不了這個后果,你也承擔(dān)不了這個后果。”美素娟原先是杭州大世界的二等戲子,在安徽屯溪演戲時,被顧祝同看中,做了野外鴛鴦,被顧祝同安置在鉛山河口街一棟小公館,由吳寶書照顧日常生活。劉恩慈笑了起來,說:“我不是醫(yī)生,沒這個道行呀?!焙炔璧膩砜鸵残ζ饋?,說:“顧長官的脾氣,誰敢惹呢?”“知道知道,顧長官好手段,去年在皖南,八萬人馬伏擊新四軍,名震天下呀?!眳菍殨f:“劉先生,這樣吧,價格好談,你盡管開價,我明天上午再來,我不會空手回去,你看著辦吧?!眲⒍鞔却腿诉h(yuǎn)去,把弱冠之年的劉牧野叫到跟前,說:“明天讓染坊的人休息一天,我明天上午在染坊等客人?!彼纸淮鷥鹤樱骸耙院?,我們?nèi)痉辉僖膊蝗窘z綢。絲綢是石中的翡翠,泥燒的青花,髙貴,稀有,但易碎。土布是野麻,芭茅,爛賤,但命硬,生生不息?!彼蛢鹤诱f起家世,說起世道,說起學(xué)堂,直至殘月西沉。
第二天上午,劉恩慈穿一件長白袍,圍了一條淺紫色的圍巾,坐在染坊的大廳一個人喝茶??腿藖砹?。美素娟在旗袍外面,披了一件白色絨毛大氅,皮鞋也換成了長靴——或許天氣突然轉(zhuǎn)冷,清晨的風(fēng)刮得猛烈,春寒回轉(zhuǎn)。河面的風(fēng)打滾似的,在洋槐林里打轉(zhuǎn)。太陽卻像一朵水蓮花,開了出來。劉恩慈請茶。劉恩慈沒有說起八季錦絲綢的事,慢條斯理地說起在浙贛大會戰(zhàn)中,在日本人槍下死去的廣信人,說起七年前饒北河流域的瘟疫,說起歷年來在饑荒中死去的小鎮(zhèn)人。最后,他說起了絲綢?!敖z綢來自蠶絲。布來自棉花粗麻。它們都是紡織品,供人制衣。絲綢和布,又不一樣,不單是貴賤之別,不單是粗雅之分。蠶的命是吐絲,絲吐完了,蠶死了。絲綢有蠶的命。穿絲綢的人,應(yīng)該要有蠶的貞潔。棉花粗麻,雨量越充沛,日照時間長,棉麻品質(zhì)也越好。穿布的人叫布衣?!眲⒍鞔日玖似饋恚鸢缸郎系呐茫厪椷叧骸跋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背叄蛊鹨槐拙?,一飲而盡,說:“人為什么需要布呢?布為我們裝飾儀表,給我們御寒,還給我們遮羞。假如我們不知道羞恥,也不會需要衣裳。我們國已破,山河被外強(qiáng)蹂躪,顧長官還私藏女人,日日享受春波?!笨腿艘粫r無措,面面相覷,無以答話。美素娟臉脹成了紫色。劉恩慈說:“你們也要回去交差,不為難你們。你們稍待,我去取?!闭f罷,他轉(zhuǎn)身去了曬染布的院子。
茶喝了兩圈,劉恩慈還沒回來。吳寶書對美素娟說,我去看看。他跨過側(cè)門,尖叫起來:“吊死了,吊死了?!痹跁袢静嫉臋M木上,劉恩慈上吊死了。兩條絲綢帶,結(jié)成一根帶子,繞著他的脖子,把他懸空吊了起來。染布的院子中央,有一個大火盆,盆里有一堆輕飄飄的灰,被風(fēng)吹得在空中飄來飄去——早晨,他把家中藏的絲綢,全燒了。
劉恩慈安葬在古城山頂,墳?zāi)瓜褚蛔咚?。古城山離小鎮(zhèn)不足三華里,站在山頂,可以俯視整個葫蘆形的盆地。1985年,我們一班四十幾個同學(xué),到山上有過一次春游。每人帶上鐵鍋,搭石塊筑灶,過了一天。山頂平緩,青黑色的巨石突兀。郁郁蔥蔥的,是青松。我第一次見到了戰(zhàn)壕——一米多深的地溝,有兩百多米長,石塊沿溝疊成矮石墻。父輩的人都知道,在這里,方志敏的部隊和白軍,有過一天一夜的戰(zhàn)斗。我的歷史老師是贛東北革命史研究者,他多次來過古城山考察,把撿到的頭蓋骨、子彈殼、刀具,帶進(jìn)教室,給我們看。革命者多為小鎮(zhèn)村民。我參加工作之后,查閱贛東北革命史資料,卻并無任何有關(guān)古城山戰(zhàn)役的記載,這多多少少讓我沮喪。
山下開闊的盆地,饒北河從靈山北麓的峽谷奔突向南,九曲回繞。河邊喬木叢林四季葳蕤。冷冬,北方來的天鵝、白鷺、黑鸛、大雁,給冷寂的河流帶來喧嘩。呀,呀,哎,呀,呀。呱,呱,呱,呱。立春之后,冒著水汽的河面上,浮滿了雛鳥。白茫茫的水面,菊花色的陽光有一種迷離感。鳥劃著腳蹼,拍打著潔凈的翅膀,在悠閑自得地覓食。捕魚的人站在竹筏上,拋撒網(wǎng)。埠頭上洗衣的婦人在唱:
紡,紡,紡棉紗,
媳婦紡線,
婆婆當(dāng)家,
早起晚睡,
扯棉繞紗,
靠我一人,
養(yǎng)活一家,
紡,紡,紡棉紗。
候鳥離開的時候,河邊沙地的棉樹已經(jīng)抽芽了。棉葉踏著雨水的節(jié)奏,啪啦啪噠,舒展開來。棉葉寬大,有細(xì)細(xì)白白的絨毛。褐雀鹀呼呼地,一個螺旋形飛旋,落在棉樹上,啄食青毛蟲。青毛蟲白白的身子,有一節(jié)節(jié)的青色絨毛箣,卷在棉葉中間,結(jié)繭。褐雀鹀嘁嘁嘁,叫得人心花怒放。
棉葉轉(zhuǎn)黃麻色,棉樹開出了綠紫色的花。綠得像熒光,紫得像晚霞?;ㄩ_起來,像一把半打開半收攏的折扇。我常常誤以為棉樹上,開的不是花,而是果鴿?;ㄎx,棉樹坐桃了,鼓脹鼓脹,像是隨時會爆裂。砰的一聲,爆裂了,炸出一團(tuán)白白的花。秋陽下,棉花白燦燦,像一樹一樹的白雪。婦人圍一件圍裙,掰開桃莢,摘下白棉花,塞進(jìn)布袋里。鄉(xiāng)村多織布機(jī)。棉花曬得蓬松,把棉花籽分揀出來,棉花白白的,一包包堆在閣樓上??棽紮C(jī)在瓦屋里,哐當(dāng)哐當(dāng),日夜地響??棽紮C(jī)是踞織機(jī),也叫腰機(jī)??棽嫉膵D人坐在矮椅子上,用腳踩經(jīng)線木棍,右手持打緯木刀在打緊緯線??棽紮C(jī)沒有機(jī)架,卷布軸的一端系于腰間,雙腳蹬住另一端的經(jīng)軸,張緊織物,用分經(jīng)棍將經(jīng)紗按奇偶數(shù)分成兩層,用提綜桿提起經(jīng)紗形成梭口,以骨針引緯,打緯刀打緯。我記得我小腳的祖母,擅織布。她一邊織布一邊給我唱《織布謠》:“嘎達(dá)達(dá)、嘎達(dá)達(dá),天明織了兩丈八。拿到集上找買家,賣下銀子白花花。糴下谷米黃蠟蠟,煮到鍋里粘炸炸。公公一碗婆一碗,小叔小姑倆半碗。你一碗,我一碗,媳婦沒有干瞪眼。媳婦氣得回娘家,吃了一碗面疙瘩?!?/p>
祖母織布,我便給她扇蒲扇??棽脊拍_拉提綜桿,消耗很大體力。祖母背部的衣服,汗慢慢洇出來,從背心開始,圓圓一片,慢慢擴(kuò)散,一直整片透濕。唱完了,她癟起空空的口腔,說:“我打個謎語,看看你能不能猜?!薄翱棽紮C(jī)?!彼€沒打謎,我先說了出來。她笑了,說,你怎么知道。“遠(yuǎn)看像座廟,近看坐花轎。腳踩蓮花板,手拿蓮花絡(luò),越拉越打越熱鬧?!蔽艺f:“這個謎呀,你每次織布都打這個謎?!?/p>
劉氏八季錦把上好的棉花收進(jìn)來,翻曬,入庫,運往浙江紹興紡織廠。紹興產(chǎn)布。劉氏運來紹興布,自己染色。大染坊有自己的染料倉庫,按不同染料,分別入倉。染料都是植物,有靛藍(lán),有茜草、紅花、蘇枋,有槐花、姜黃、梔子、黃檗,有紫草、紫蘇,有薯莨,有五倍子、蘇木。成品紹興色布易褪色,洗一次,染料會在水里消散,像墨水滴在清水里。八季錦染的布,不褪色。八季錦有自己的染布配方,是不外傳的。布入染缸,水溫、火候、時間,只有老師傅憑觸覺、目力掌握,無以言傳。
劉牧野是家中獨子,父親劉恩慈離世之后,他撐起了家業(yè)。小鎮(zhèn)是贛東北的咽喉之地,往北,入德興、樂平、浮梁、景德鎮(zhèn)、徽州,往東出玉山、衢州,往南進(jìn)上饒、閩北,物產(chǎn)豐富。1945年之后,街上新開了好幾家店,有博文書店、碼頭茶館、仁壽西藥堂、二十八旗袍店、天然居旅社、電話電報分局,店主是外地人,伙計大多也是外地人。店里,一般是兩個伙計。除了西藥店,其他門店生意不怎么好。小鎮(zhèn)青年外出讀書的人,也很多。外出的人,也很少回來。沒有回來的人,有的繼續(xù)求學(xué)深造,有的參加了地下革命,有的入職國民黨政府。我知道的,有徐家公子當(dāng)了國軍少將,在軍校教書。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他正好回家看望病重的老母親,便一直留在小鎮(zhèn)。小鎮(zhèn)人稱他為先生。他拄一根拐杖,早早晚晚在街上踱步,銀發(fā)如雪。俆家樂善好施,頗有名望。他在小鎮(zhèn),也一直義務(wù)教孩子讀古典文學(xué)。劉牧野淳樸厚道,性情溫和,不善言辭,也秉持恪守著了劉氏商道,信義第一、質(zhì)量至上、廣結(jié)善緣。和他父親不同的是,劉牧野不愛詩畫,愛園藝。他的花園,都由他自己打理。他戴一個藍(lán)色小圓帽,提一個大篩壺,每天早上在花園里修枝剪接?;▓@里的植物,也都有他自己上山挖來,培育,有垂絲海棠、羅漢松、梨花木等木本植物,也有蘭花、百合、芍藥等草本植物。他不交本鎮(zhèn)以外的人,世道復(fù)雜。
1947年,古城學(xué)堂關(guān)門。鎮(zhèn)里有了公辦學(xué)校。
多年后,他和家人說起,上學(xué)習(xí)班在寺廟睡覺,每天想起他父親。他把父親從橫木上抱下來,身子還沒完全冷。他抱著,他父親額頭變涼,身子變涼,手腳變硬。染坊的院子里,晾曬的染布被風(fēng)吹得嘩嘩作響。噗,噗,噗,染布鼓起來。他一直不理解他父親為什么去死,硬如鐵脆如瓷器。在寺廟,他徹底理解了他父親。他睡在床上,便覺得他父親穿著白長袍站在他窗前,注視他。他站起來,他父親不見了,飄忽如窗外斜雨。布在他眼前呼呼呼地飄。布裹著他父親在飄。他幾次想去把他父親的墳?zāi)雇陂_,看看那個木匣子是不是已經(jīng)腐爛了,木匣子里的絲綢灰是不是隨他父親的肉體一起變成了泥漿。那一盆絲綢灰,是隨他父親唯一的安葬物。他知道,木匣子里的絲綢灰是父親的魂。
讀《毛主席文選》,是李牧野唯一不忘記不耽擱的事。早上六點半,他穿好衣服,畢恭畢敬地站在廳堂毛主席畫像前,脫帽,敬禮,鞠躬,然后讀《毛主席語錄》。他的大兒子劉向明已經(jīng)二十四歲,在靈山西邊的茗洋建設(shè)水庫。劉向明讀完小學(xué),因父親地主身份,不能繼續(xù)上學(xué),1958年,興建茗洋水庫,他去茗洋關(guān)挑砂灰。他三個月回家一次,翻過靈山,走高南峰,下樟澗嶺,到小鎮(zhèn),剛好一個整天。每回家一次,劉向明壯實很多,個頭也長高很多,人也更黝黑。劉牧野夫妻怎么也舍不得小孩去挑砂灰,吃那么大的苦,想叫他學(xué)染布,跟著師傅做,將來可以接下布莊。每回家一次,他母親便抱著他的頭哭一次。過了一年,他母親再也不哭了,笑了。離開父母的孩子早熟。茗洋關(guān)建了四年的水庫,算是完工,因他表現(xiàn)好,被評過三次勞動模范,便留在了水庫做養(yǎng)殖員。茗洋關(guān)地處高山,森林茂盛,四野無人,常有熊豹狼豺出沒。
街上的人背后給劉牧野取了個綽號:爛木。他已經(jīng)不能從事勞動。他的老婆和十六歲的二兒子劉向東,參加了生產(chǎn)隊勞動,插秧、耘田、拔草、收割,和隊員一起出工。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八歲,一個十二歲,給生產(chǎn)隊放牛。
2006年夏。我隨博物館的同志去做古建筑普查,去了八季錦大屋和劉氏染坊。染坊在舊碼頭對面的洋槐林側(cè)邊。樹木密密地遮住了河水的灣口,蟬叫聲咿呀咿呀讓人覺得空氣有燃燒的氣味。野薔薇臥在水溝邊的矮灌木上,開一片慘白的花。一棟斷裂了房梁的老屋,讓我意外地震驚。老屋無人居住,陰暗潮濕,天井長了幾蓬比屋檐還髙的芭茅,一株紫荊樹斜斜地從天井噴射而出。老屋后面是一個大院子,被青磚圍墻以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圍著。院子里有二十幾個大染缸,缸里是黑色的水,寬葉的水生植物浮在水面上,蓋住了缸口。粗壯的木柱豎在石臺上,以“井”字形相互連在一起。木柱干硬的木質(zhì)麻黑色,死去的菌類發(fā)白黏結(jié)在木柱底部。色矛和藤曼植物沿著圍墻瘋狂生長,有的藤蔓爬上了墻頂。山豆根爬上了屋頂,沿著屋面,往下垂,橢圓形的青果掛在藤上。我站在麻石砌的門樓下,望著青石門額“八季錦染坊”石雕大字,錯愕不已。八季錦大屋在八尺弄,花園已成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早年栽植的樹,郁郁蒼蒼。水井還在。三棟廳的屋舍顯得有些陰暗,門板和柱子有黑斑。梁上、窗扇和廊檐,原有的木雕圖“桃園三結(jié)義”“蹊邊望桃花”“五女拜壽”“張生會崔鶯鶯”“黛玉葬花”被人鏟去了人臉。門樓的藻井被掏挖一空,用一塊毛玻璃代替。大屋的地面,是用蘇州地磚鋪的,地磚刻有劉恩慈的名字,也被人砸碎,挖開地面——小鎮(zhèn)一直盛傳,劉家在地下埋了好幾擔(dān)銀圓和兩畚斗黃金。有人挖了半個月,也沒挖出一塊銀圓。劉恩慈收藏的字畫倒有兩大箱,擱在閣樓,被別人付之一炬。
20世紀(jì)80年代,劉牧野的二兒子劉向東還染過土布。自己染布自己賣布,盛極一時。1986年冬,劉牧野患類風(fēng)濕去世。在病榻臥了半年,劉牧野一再告誡兒子劉向東,人不要有那么多錢,錢有罪,錢越多罪越大,圓圓銅錢四方眼,銅錢眼是人世間最深的監(jiān)獄。
1988年,廣州外貿(mào)布匹和服裝大量進(jìn)入小鎮(zhèn),劉氏土布再也無人問津。劉向東去了紹興一家紡織廠做車間主任,為生活千里奔波。
小鎮(zhèn)我已多年不去。小鎮(zhèn)在秦代已成集市。博物館的櫥窗里還展覽著小鎮(zhèn)的秦磚漢瓦。街面的老屋完全拆除了,建了三五層的民居,一樓開兩間店鋪,有化妝品店、摩托車店、電器專賣店、手機(jī)店、游戲機(jī)店、網(wǎng)吧……曬醬彌散的大豆發(fā)酵的濃濃氣息已遠(yuǎn)遠(yuǎn)消散在久遠(yuǎn)的年代,染料浸泡的植物氣味尋找不到絲絲縷縷記憶。河流常常斷流。古城山三兩年發(fā)生一次火燒山。街上每天都有十幾個年輕人,成天無所事事,或干些見不得光的事。盆地里的水田,大多荒蕪,鵝腸草遮蓋了交錯的田埂,酸模長滿了水渠。靈山高聳,云從山巔披散流瀉。